(共61张PPT)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章
时间:1937---1945年。
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历史阶段划分:
1937.7.7---1938.10是中国抗战的防御阶段
1938.10----1945.8是相持阶段
1945.8是中国的大反攻阶段。
主要内容有:日本全面侵华(政治、军事、经济)。
国民党的抗战
共产党坚持抗战
国共两党的关系。
卢沟桥事变和国共联合抗日
第一节
“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七·七事变
时间、地点:1937年7-7,卢沟桥
影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中共发表通电:
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除出中国。
3.“八一三”事变
4.工农红军的改编
①.华北事变后,日本大力进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雄亚洲为主要目标的扩军备战,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军事化和广泛战争动员。
②.1936年,日本制定所谓的“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一方面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③.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扩大它在中国大陆的殖民统治,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原因:
七七事变
3、“八一三”事变:
1937年8.13,上海
日军的战略目标:迫使国民政府迅速投降 (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的抗战宣言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
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
《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
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
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
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卢沟桥事变后中共的抗日通电和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宣言的相似点是 A.捍卫中国领土的完整 B.维护国际公约的规定
C.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D.人民政府和军队共同抵抗
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B.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进行
C.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了时机
D. 事变后中国政府进行了积极抵抗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态度是( )
A.不抵抗 B.准备抗战
C.抵抗暴力 D.坚决抗日
工农红军的改编
西北工农红军
八路军
(第18集团军)
总 指 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 谋 长:叶剑英
115师
120师
129师
师长 林 彪
师长贺 龙
师长刘伯承
南方八省游击队
新四军
军 长 : 叶 挺
副军长 :项 英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日军旨在侵占全中国 D.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
决定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最重要因素是A.国内形势 B.社会性质
C.国际形势 D.社会主要矛盾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指导”,这表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权。 ②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与国民党敌对的政策。 ③中国共产党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④中国共产党以让步换取和国民党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抗 日 民 族 统一战线
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2、全国各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有中共、东北人民、民主人士和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斗争。
3、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1935年底,中共在瓦窑堡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5、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一、形成过程
6. 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7、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8、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9、“八·一三”后红军编为国民革命军。
10、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一、形成过程
(二)形成原因
(1)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倡导。
(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4)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大侵略也威胁到四大家族和英美的利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是全民族广泛而长期的合作。
2).形式是以国共两党的党外合作为基础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这一特点,加重了统一战线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给统一战线的巩固增加了困难
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层广泛参加
相对于革命统一战线,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最突出的进步是
A.加强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建设
B.注意维护统一战线的内部团结
C.加强了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性
D.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斗争纲领
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国民党掌握着全国政权和军队,中共只掌握局部政权,但中共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它们之间的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始终。
5).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A.两党的抗战路线不同
B.两党对日本侵略者认识程度不同
C.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国民党是被迫与共产党合作的
比较 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斗争
目标
领导者
参加者
形式
结果
帝国主义支持下的 北洋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
广东国民政府
两个政权两支军队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所有阶级、阶层及海外华人、华侨
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国共党外合作为基础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最终失败
打败了日本帝国 主义
与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所具有的新特点
国民政府
正面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淞沪会战
1937年8--11月
打乱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
1937年9--10月
国共两党配合得较好的战役,八路军取得平型关、雁门关战役和袭击阳明堡机场的胜利
徐州会战
1938年4--5月
台儿庄战役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重大胜利
武汉会战
1938年6--10月
武汉、广州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平津作战
1937年7月
7月底,北平、天津失守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进行的几场大会战中,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是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枣宜会战
D.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7日,日军入城式。
骑马走在前面的是松井石根
南京大屠杀元凶。右起为松井石根、
朝香宫鸠彦、柳川平助、长谷川清。
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
日军攻陷南京后的东京街头
日军在擦拭凶刀
日军在活埋中国平民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 ( )
A.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B.广州—南京—武汉—重庆
C.广州—武汉—重庆—南京 D.广州—南京—重庆—武汉
以下对1938年10月以前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消极避战导致大片国土丢 B.积极反共导致对日作战不力
C.迟滞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进程 D.努力奋战保住西部大片国土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接连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敌我力量悬殊
B.军事指挥失误
C.缺乏国际援助
D.片面抗战路线
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B.防止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壮大
C.满足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求
D.防止抗战成为人民大众的抗战
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1)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抗战,先后在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组织了大规模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2)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具有重要意义。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3)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战术上只是消极防御,不敢主动寻机歼敌,往往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从客观上讲,国民党军队素质差,军事装备落后,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精良,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
敌后抗日根据地 的 开 辟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洛川会议
时间:1937年秋
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
意义: 从此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
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后变成了
抗日的前线。
洛川会议旧址
阻碍抗战的胜利。胜利后中国前途仍然是一党专政,继续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之中。
抗战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独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抗战
前途
挫伤和打击了人民抗日的积极性,丧师失地
抗日力量不断壮大,成为抗战后期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
抗战
结果
国民党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阶级
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及依靠英美等国外援
依靠全国人民并争取团结一切抗战力量
依靠
力量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领导
阶级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实质上反映了国共两党的
A.阶级性质不同
B.作战方针不同
C.战略战术不同
D.认识水平不同
开辟敌后根据地
全国主要的抗日敌后根据地
名称 领导人
八 路 军
新四军
晋察冀
晋 绥
晋冀豫
冀鲁豫
苏 南
皖 东
聂荣臻
贺 龙
关向应
刘伯承
邓小平
陈 毅
张云逸
115师
120师
129师
陕甘宁
晋绥
晋察冀
晋冀豫
冀鲁豫
山东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根据地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造成这种明显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B.共产国际指示的直接影响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日本侵略军重点进攻方向的转变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四大会战,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属于其中的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出现两个战场。最早形成两个战场战略格局的地区是
A.东北 B.华北
C.华东 D.华南
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A.采用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进行了积极抵抗
C.积极动员组织民众抗战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位于中国最西部的抗日根据地是 A.晋察冀
B.陕甘宁
C.冀鲁豫
D.晋冀豫
国共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相同点是
A.集中分布的地区 B.实行的土地政策 C.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总后方
① 指挥中心:
延安 → 中共中央所在地
② 总 后 方: 陕甘宁边区
《论持久战》
作者:毛泽东 → 1938年发表
背景:“亡国论”、“速胜论”甚嚣;
日本疯狂入侵;国民党抗战 不利;法西斯主义威胁全人类。
目的: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正确道路;驳斥亲日派的“亡国论”和亲英美派的“速胜论”.
对毛泽东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最准确解释是( )
A.军队和老百姓是胜利的根本保障
B.民兵是夺取胜利的基本力量
C.政府和军队是胜利的根本保障
D.武装民众是胜利的根本保障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
国家 基 本特 点 领土 战 争
性 质 国际援助 目前形势 最终结果
日本
中国
强国
弱国
小
大
非正义
侵略性
正义的
反侵略
失道
寡助
得道
多助
不可能
灭亡中国
不可能
迅速打败
日本
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①.抗战路线不同。正面战场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正面战场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敌后战场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③.战场范围不同。正面战场在国民党统治区划分若干区域,阻击敌人的进攻。敌后战场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④.作战的规模和方式不同。正面战场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主要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⑤.战略地位不同。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日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①.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
②.在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然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下降;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的军队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还保持着互为需要的战略配合关系。
③. 1944年4月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心。在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它主要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抗战,并最终取得完全胜利。
两个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
两支军队——国民政府军队和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
两个战场——正面战场,主要是蒋介石部队在抗战;敌后战场,即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两条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两种结果——蒋介石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丧师失地;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日寇在中国不断挑起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下列事变发生在上海的是
A.“一·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B.“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和“九.一八”事变
1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B.收复失地
C.壮大人民革命力量 D.开辟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