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5-12 11:2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章
阶段性特征
1.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华民族实行全民族抗战
3.抗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党团结抗战的领导和前途问题的斗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4.抗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中共成熟的时期,党的七大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七·七事变
1937年7-7,卢沟桥
影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中共发表通电:
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除出中国。
3、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表示:国民政府已经“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3、“八一三”事变:
1937年8-13,上海
日军的战略目标:迫使国民政府迅速投降
(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表示要“抵抗暴力”
①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② 国共两党协议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改编后 改编前 军事指挥 主力部队
八路军 西北主力红军 朱德
彭德怀
新四军 江南八省游击队 叶挺
项英
《国共合作宣言》公布的意义:
标志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15师 林 彪
120师 贺 龙
129师 刘伯承
材料1:“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流浪!…”
材料2: “同学们!大家起来!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听吧,
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材料3: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材料4:1936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大会宣言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成全国各实力派合作抗敌”
材料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材料6:“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思考:为什么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2.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6年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立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九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形成原因
(1)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倡导。
(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4)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大侵略也威胁到四大家族和英美的利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2.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和统一的为国共两党正式承认和公布的政治纲领
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对比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革命统一战线是四个阶级的联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同意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为国共两党共同承认的纲领而革命统一战线则有
3.合作方式不同
4.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
5.两个统一战线的任务不同
6.所处国际环境不同
7.结果不同
形式是以国共两党的党外合作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
没有具体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刚领
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
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1、淞沪会战
2、平型关大捷
3、忻口阻击战
4、南京大屠杀
5、台儿庄会战
二、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937年8~11月
八路军115师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1937年12月~1938年1月
屠杀我军民30余万人
1938年春,由 李宗仁 指挥
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取得的最大胜利
太原会战
正面战场的抗战
1.平津作战(1937.7.7-7月底)
2.凇沪会战(1937.8.13-11月)
3.太原会战(1937.9-1937.11)
a.平型关大捷
b.忻口阻击战
c.奇袭阳明堡
4.徐州会战(1938春)
台儿庄战役
5.武汉会战(1938.10)
6.南京大屠杀(1937.12)
日本占领南京
(中华门)
日军屠杀我同胞
南京惨案死难者
300000
关于正面战场
1.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
2.抗战结果:丧师失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3.初期抗战失败的原因
客观
主观
4.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洛川会议
时间:1937年秋
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
意义:从此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
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后变成了
抗日的前线。
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的比较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全国主要的抗日敌后根据地
名称 领导人
八 路 军
新四军
晋察冀
晋 绥
晋冀豫
冀鲁豫
苏 南
皖 东
聂荣臻
贺 龙
关向应
刘伯承
邓小平
陈 毅
张云逸
115师
120师
129师
3、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总后方
① 指挥中心:延安 → 中共中央所在地
② 总 后 方: 陕甘宁边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异同
毛泽东和朱德 在延安
朱德 总指挥
八路军战士
四、《论持久战》
作者:毛泽东 → 1938年发表
背景: “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
日本疯狂入侵;国民党抗战不利;
法西斯主义威胁全人类。
目的: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驳斥亲日派的“亡国论”和亲英美派的
“速胜论”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国家 基 本特 点 领土 战 争
性 质 国际援助 目前形势 最终结果
日本
中国
强国
弱国


非正义
侵略性
正义的
反侵略
失道
寡助
得道
多助
不可能
灭亡中国
不可能
迅速打败
日本
最终的胜利一定
属于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