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理念:
1.主题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贯穿整节课的主线。本课确立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历程”,分为“方向引领”、“严重挫折”、“伟大成就”三部分,每一部分都紧紧围绕“探索”这个关键词展开。
2.史料实证。用史料还原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原有血有肉、生动细致的历史,使历史课更有历史味,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入认知和理解;
3.历史解释。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辨析,理性、辩证、全面和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4.文本阅读: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体会祖国强盛的来之不易,形成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中共八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建设“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第二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文革”发动的原因、主要经过、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和对“文革”的评价。
第三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27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农业、国防、民生和外交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以及这27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的历史意义。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本课知识有所学习,有一定的知识铺垫,但不全面、不深入,而且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非常丰富,课标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会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过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材料、视频、图片等多种史料,尽可能还原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时代情境中去理解思考。
五、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体会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六、教学重难点:
(一)本课重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本课难点:理解20世纪50—70年代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七、本课知识体系
(一)方向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基础和前提:
(1)政治基础:人民政权的巩固
(2)经济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3)制度基础: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4)外交基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并在亚非会议后取得了新的进展。
2.指明正确方向: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1)主要内容: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B.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2)历史意义:是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疯狂追逐梦想: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落实: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运动的特点:高指标、虚报产量、浮夸风、“共产风”、农业为工业让路、以钢为纲等。
B.运动带来的影响:资源浪费,严重平均主义,极大破坏生产力,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受到影响等。
C.运动兴起的原因:夸大主观能动性;对战争临近的估计使中共产生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反右派斗争的影响;由于大跃进的需要萌发了人民公社的构想;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等。
(3)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后果: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方针政策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2)时间:从1960年冬开始,
(3)内容: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各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4)作用: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5.伟大目标指引: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二)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
1.背景:
(1)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
(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
2.主要经过:
(1)1966年全面发动
(2)1967年“一月风暴”
(3)1969年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斗、批、改”运动
(4)1970—1971年林彪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事件
(5)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灾难的结束
3.周恩来、邓小平先后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
(1)时间:1972年和1975年
(2)作用: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3)整顿的实质: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4.对“文革”的定性:“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5.“文革”的教训:
(1)必须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三)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结束)
1.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阶段特征:
(1)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探索经历了严重曲折;
(3)全党、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4)取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
3.伟大成就:
(1)工业:
A.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C.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农业:
A.措施: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B.作用: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国防:
A.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B.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
(4)民生: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5)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A.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中日正式建交
E.意义: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1)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
5.伟大建设成就的深远意义: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八、教学设计思路
1.理清线索。与本单元第1课内容紧密联系,理清从1953年以来我国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历程,从中体会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和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2.突出主题。紧紧抓住“探索”这个主题,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历程”这条主线进行教学;
3.历史解释:辩证、全面、客观和理性地理解历史事件。
(1)以全球视野来观察中国历史: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除了自身的自力更生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影响。
(2)防止简单化、教条化地理解历史,以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的分析为例。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简短的视频(《复兴之路》第3集“中国新生”的片头)
教师:视频中提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一课,课的标题叫《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我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重大成就?(学生概括)
设计意图:本单元第1课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政治、经济、制度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对前1课内容的复习。
(二)探索的基础和前提:巩固人民政权、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建立、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等。
教师:到1956年年底,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国是继续走苏联的道路还是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呢?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国八大的召开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际,中共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回忆,历史上称之为“中共八大”,中共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呢?
提供材料:由材料概括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教师:可知这次会议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学生根据材料和书本知识回答
过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已经指明,那要靠哪些力量去实现建设的梦想呢?
呈现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一段材料,引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及其意义。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要调动全国人民群众的力量。
教师小结、过渡:是的,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为了把我国尽快建成先进工业国,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条路线,那就是(学生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并在全国掀起了追求发展速度和公有化程度的两场运动,运动的名称非常激动人心,分别叫(学生回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一起感受一下那个沸腾的岁月,并从视频中归纳出“大跃进”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观看视频和归纳)
我们来看看当时毛主席对人民公社有着怎样美好的设想?提供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归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影响?并与当时的现实实际情况(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进行对比,使学生加强对运动后果的认识。
毛主席谈到对有关人民公社问题的看法:“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公,就是把资本主义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搞掉。房屋、鸡鸭、房前房后的小树,目前还是自己的,将来也要公有。”——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通过1957—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数据表格(略)和一则材料分析当时出现的问题,并对两场运动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业却下降22.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教师小结:当对梦想的追逐变得狂热时,人们逐渐忽视了理性的声音。实践证明,这段激情沸腾的岁月,是一场值得中华民族永远记取的悲剧!
问题:那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说当时为什么会在全国掀起声势如此浩大的两场运动呢?我们来看材料(四则材料,出自于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和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等,材料略),学生根据每则材料分析归纳原因,教师小结。
过渡: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党中央是如何进行克服的?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呢?
4.方针政策的重要调整:
学生根据书本回答开始调整的时间和“八字方针”的内容,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的意义。
教师:是的,在严重困难面前,理性的声音又逐渐清晰了起来。
5.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过渡: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却进入了一个更为疯狂的年代,那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文化大革命”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十年是怎样一段疯狂的岁月。(展示“文革”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文革”的疯狂和给中国社会带来危害。)
1.主要经过:让学生通过表格梳理归纳“文革”的主要过程。
时间
事件
1966年
1967年
1969年
1970—1971年
1976年
教师:那为什么在60年代初理性开始逐渐恢复,几年之后,又开始更加丧失理智呢?我们来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展示材料)
2.背景: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归纳。
过渡:为了国家的真正独立和富强,即使在“文革”动乱期间,建设新中国的探索历程也一直没有停止。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领导批判极左思潮,整顿各项工作。
3.周恩来、邓小平先后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学生结合书本回答时间、作用和实质。
4.对“文革”的定性和沉痛教训的认识。(以“道歉广告”为例,学生结合书本思考归纳)
教师小结、过渡: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建设道路,年轻的共和国曾经经历过如此的艰难曲折,付出过如此惨痛的代价。4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这段沉重历史记忆的时候,依然令人唏嘘不已。但从总体上来看,在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国取得了伟大的建设成就。
(五)伟大的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结束)
1.伟大成就:
先展示“两弹一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并说出代表的国防科技成就,形成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
接着展示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图片,分析图片代表的内涵意义和对我国外交带来的影响。
通过表格,学生根据教材介绍对27年的伟大成就进行整理归纳。
取得成就的领域
成就的表现
工??业
农??业
国??防
民??生
外??交(70年代)
问题:为什么在经历严重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我国还能取得如此全面伟大的成就呢?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几位人物(展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和知识分子杰出代表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简单事迹介绍。)这些人物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得的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当时怎样的一种时代精神?(学生回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师小结:正是他们构筑了新中国的精神家园。
2.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小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积累;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感召……
问题设计意图:理性思考,感悟时代精神,增强家国情怀。
3.伟大建设成就的深远意义。
结束语:“文革”结束后,中国人民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的出现。
十、教学评价
1.学习拓展资料:(1)书籍:《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世界史》等;(2)视频:《复兴之路》;
2.知识考察:课时练习;
3.通过阅读书籍、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十一、板书设计
标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历程
(一)方向引领
1.基础与前提
2.指明正确方向
3.疯狂追逐梦想
4.方针政策调整
5.伟大目标指引
(二)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成就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样
十二、学习资源
1.胡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1年8月第1版
2.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1997年12月第1版
3.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2011年1月第1版
十三、教学反思:
1.课堂的活跃不应该是表面气氛的活跃,而应该是学生思维的活跃。认真阅读史料并深入思考,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主体地位也会得到体现。
2.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非常丰富,一个课时难以完成。用两个课时来教学本课,需要避免的是两节课处于同一教学层次,而应该体现两个课时的不同思维梯度。第1课时了解基本的史实,第2课时提升思维高度。课堂就像缓慢打开的贝壳,让学生领略其间的斑斓色彩,不断去探索思考,最后又缓缓的合上,让学生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