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畔的歌声
【课型】
唱歌课
【学情分析】
执教的五年级(2)班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所以我从感受
和体验入手,让学生通过聆听、律动、歌唱来学习这首歌曲。
【教材分析】
《尼罗河畔的歌声》是“花城版”五年级下册的第十一课的歌曲,这是一首埃及民歌,歌曲表现了生活在尼罗河畔的埃及人民勤劳乐观的生活和精神风貌。歌曲为2/4拍,两段体结构,大调式音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不同国家音乐文化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律动、歌唱等途径,让学生熟练地演唱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听辨歌曲的情绪,准确地掌握弱起和装饰音。
【教学重点】
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
【教学难点】
正确演唱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中的弱起及装饰音。
【教学准备】
钢琴、非洲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神秘国度的呼唤
1.律动导入
(初听3遍)老师带来的一首来自神秘国度的歌曲,模仿老师边听音乐
边做律动。
(设计意图:通过欢快、活泼的音乐和简单有趣的动作,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音乐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热烈欢快的情绪律动丰富课堂,为后面的教学做一点铺垫,调节课堂气氛。)
2.说一说
①
刚刚我们做了几种不同的律动?
②
它们的声音都有什么特点?
③
听一听,非洲鼓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强弱?(师唱)
④
“强弱”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
(设计意图:在聆听的中唤起学生的音乐记忆,体验歌曲节拍。)
3.揭示主题
①这首歌曲来自神秘的国度,你们知道是在哪里吗?从歌曲中找找线索。
②歌曲中提到的那条河流叫什么河呀?
③你们能用歌声回答我吗?(师唱问题,生回答)
师唱:太阳刚刚爬上山岗,什么河水闪金光。
生唱:太阳刚刚爬上上岗,尼罗河水闪金光。
师唱: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哪里的人们在歌唱?
生唱: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接龙的趣味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三、找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小伙伴
1.帮非洲鼓找音乐小伙伴
非洲鼓通过尼罗河传播到世界各地,可是它和音乐小伙伴走散了,希望大家能帮忙找找那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符。在音乐中“无声胜有声”的音符我们叫它什么?(休止符)
找一找都散落在歌曲的哪些地方?
2.简单介绍弱起
一般来说,歌曲大部分是从每个小节的强拍开始,但是也有由后半拍弱位置开始演唱,在音乐中把这样的称之为弱起。
3.听一听
歌曲中还有哪些由强拍弱位置开始唱的弱起?(师边唱边做律动)
4.问答歌唱接龙
前两个乐句由师问生答来演唱,间奏结束的后一部分由教师弹奏旋律,辅导学生歌词填唱。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聆听的好习惯。)
四、尼罗河的守护神
埃及人民特别崇拜蛇,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个小镇上人们还把蛇看作他们的守护神。
1.完整聆听歌曲,找到哪些乐句像蛇一样能够快速波浪的旋律?
2.简单介绍波音:向上波及邻近的音。
3.唱一唱,比一比:先唱不加波音的旋律,再唱加波音的旋律,说说两种演唱的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
4.当听到这一句的时候做出模仿蛇的动作,感受旋律的波浪。
(设计意图:在听之前先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全身心的去听,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
埃及人们的收获节
1.这首歌曲要告诉我们什么?(勤劳的埃及人们对家乡美丽土地的热爱。)
2.迎接丰收我们要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呢?
3.带上愉快的心情边唱边做律动。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歌曲的内容的理解,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七、拓展
聆听不同演唱风格的《尼罗河畔的歌声》,说说你最喜欢哪种风格的演唱?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延续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继续体验和感受的欲望。)
八、小结
无论是在历史、语文,还是美术、音乐的教科书或者课外书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
埃及。这是一个多么神秘而又古老的国度,令人为之神往。
世界那么大,我们都迫不及待想去看看。(播放有关埃及的人文与风光图片,让学生聆听音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