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无处不在的能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15. 无处不在的能量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6 15:5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处不在的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无处不在的能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研究能量的表现形式及能量的转化等相关内容。《无处不在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大量的事实,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能量,生活处处有能量,能量是不断转化的。
?
教学目标:
1.能够从科技馆里寻找各种各样的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2.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了解它们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4.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5.在观察能量转化实例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6.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寻找并动手体验能量转化设备和仪器,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课件、备选实验器材(铁丝、砂纸,电动小风扇或电动橡皮,手电筒;奖励物品:手摇发电机,橡皮筋动力飞机。);课前活动指导卡,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课前布置学生回去观察并搜集能量的形式,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发送给老师。
2.进入科技馆前,强调规矩,说明一下活动要求及奖励规则:凭ipad记录的照片或视频,得到4枚以上奖章,本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材料。
3.进入科技馆后,4人一组,组长手持IPAD,拍摄并记录本组发现的能量形式及能量转换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活动:玩小车,尝试多种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
师:孩子们,老师这儿有一辆小车,你能让小车动起来吗?
2.学生交流方法。你能说出你的小车是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师讲述: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起来的本领叫做能量。
4.你知道哪些能量的知识,你能举例说明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的能量?能用举例子的方法详细说一下吗?)
5.学生交流。
6.我们同学了解了这么多能量的知识,关于能量,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
7.学生提问。
8.今天我们来到了科技馆,我们就一起探寻一下科技馆里有哪些能量?这些能量都有什么作用?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习是一种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识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学生的已有基础,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导入情境尤为重要。本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运动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堂由此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物体必须要有能量,才能运动起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已有的能量知识储备。】
二、新授探究
 
(一)寻找科技馆中的能量形式及其变化
1.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在科技馆里寻找不同形式的能量,探究它们的作用及其变化,并用IPAD拍照或录像功能记录下来,活动时间15分钟,请各个小组组长合理分工:观察员、记录员、拍摄员将你们小组发现的能量及时交流、拍摄并记录下来;观察员、汇报员在寻找的同时,思考作用及其原理。在规定的15分钟的时间内,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能量形式多,而且能解释其中的变化过程。找到并汇报交流的一次加一枚章,迟到一人减一枚章。活动结束,按得章数分发奖励实验器材。
听清要求了吗?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活动,你有什么建议?
2.学生交流。教师建议:小组内一起行动,提前2分钟小组回到这里汇总意见。
3.小组指定一人把小组探究的成果展示交流关于能量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提示:各小组交流时,别的小组已经交流的,不再交流,完善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每个小组交流时,可以带领我们大家到相应的器材周围进行讲解和演示,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这一活动指向为学生充分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一个民主开放的、宽松自由的讨论空间。学生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对能量间的转化逐步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4.在科技馆中,我们找到了光能、电能、声能、动能、机械能、电磁能、磁能、热能、水能、风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虽然有的能量我们看不见它,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二)解释生活中能量间的相互转化
1.
能量无处不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能量之间的转化?
2.
小组研讨,课堂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间转换形式。(例如:电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热器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电磁铁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和声能,电动机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等等。电能以外的其他能量间的转化,如汽车的发动机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等。)
3.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太阳能可以发电、晒衣服,热能可以煮饭、烧水,电能可以使家用电器“工作”,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了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情况?
4.学生猜想。
小结: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如果没有了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运动。我们就无法工作、学习。
5.现实生活中,有的能量间转化比较复杂,例如:电视的声和像与太阳能的转化,你能不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将电视的声和像与太阳能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在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还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一、孤立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将以前所学知识系统化,建立其与新知识的联系。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为后面的猜想环节打下基础。】
6.教师提示,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从两方面认识:
(1)电视的声能与光能都由电磁能(无线或有线信号)转化来,电磁能由电能转化来,电能由风能、水能、热(火)能、太阳能转化来,风能、水能、热能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电视的声能与光能都由电能转化来,电能由风能、水能、热(火)能、太阳能转化来,风能、水能、热能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7.现在再给大家十分钟去体验一下刚才没有发现的能量及其转化,十分钟后在门口集合。
今天在科技馆上了一节能源科学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三、课后践行
根据学生表现奖励实验材料:
手摇发电机:这是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小实验。
橡皮筋飞机:橡皮筋变形产生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飞机的机械能。
师总结:
课后请大家继续留心观察生活中物体能量转化的实例,试着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及形式。根据自己的爱好绘制节约能源的漫画,也可以了解新能源的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无处不在的能量
?
电能
电磁能?
光能
化学能
热能
?能量转化
水能
??声能
风能
?
机械能
动能
??……
……???????????????????????????????????
构建以生为本的民主课堂
《无处不在的能量》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学生感知起来较为抽象,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我们大胆的将课堂搬到了科技馆,让学生自主从科技馆里寻找各种各样的能量,电能、光能、热能、声能、磁能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又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着转移?这些都放手给孩子们主动探究,在玩中寻找能量,在观察中仔细体会能量的存在形式,在操作中掌握能量的科学知识。我们尝试构建了以生为本的民主课堂,让学生在科技和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
本课一开始,我准备了一些有关能量的多媒体音像资料,此课件声文并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满激情地投入状态,学习完全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在探究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亲切、幽默的语言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和力,从而更轻松愉快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本节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在确定了探究主题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分组自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他们乐于自己当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当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中去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过程中,我也没有刻意的、生硬的指导,让学生成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三、以生为本,教师有意引导和点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抓住了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学生在汇报实验结果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补充,使结果更加完善。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相成对生活能量的整体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切当地加以评价和引导,使交流活动有序进行。采取边汇报边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应注意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解说,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能量转化既有简单的,又有复杂的。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可能用能量间的转化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指导。
四、以生为本,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的开放性。在确定了探究主题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而且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当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中去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
本节课教学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人文性,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