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生活中的“较大数”与“较小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幂的运算”里一节数学活动课.本节课设计三个活动一个思考.
活动一
通过“估算与测量”的过程,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三
通过测量与估算纸张的厚度与书叠放的高度,感受数量几何级数的增长过程,发展数感.
思考
学会用“积多求少”法测量较小物体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对“较大数”和“较小数”进行感受和估计.
2.能对“较大数”和“较小数”提供信息作出合理解释和推断.
3.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数”和“较小数”,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估测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和计算.
教具准备:皮尺、直尺、较厚的书本、计算器、天枰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观看视频)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而数的世界充满着神奇,幂的运算又极大地方便了“较大数”与“较小数”的处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生活中的“较大数”与“较小数”
.(板书课题)
你能说出生活中的一些“较大数”与“较小数”吗?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
1.估测自己的步长(指前脚尖到后脚尖之间或前脚跟到后脚跟之间的距离).
先估一估,然后再量一量,并填写表格:
小组名称
估测自己的步长(单位:m)
方法简介
A组
各组员跨一步,合作测量
B组
各组员跨两步,合作测量
C组
各组员跨五步,合作测量
D组
各组员跨十步,合作测量
活动结论:七年级同学的步长大约是
m.
2.估计你1h大约走多少步?走106步大约要多少小时?
3.上海到北京的路程约为1400km.估计你1h大约跑多少步,如果你参加“南京——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大约要跑多少小时?
活动二
1.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小组名称
数学课本的厚度(单位:cm)
方法简介
A组
各自测量自己数学课本的厚度
B组
合作测量2本数学课本的厚度
C组
合作测量4本数学课本的厚度
D组
合作测量5本数学课本的厚度
活动结论:
数学课本的厚度约为
cm.
2.估算数学课本一张纸的厚度.
(除去课本的封面、封底,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再除以课本的张数,即可估算出数学课本一张纸的厚度.)
3.估计100万册这样的数学课本摞在一起有多高?能与珠穆朗玛峰(8844.43m
)比高吗?
活动三
1.测量教室的面积.
小组名称
教室的的面积(单位:m2)
方法简介
A组
步长测量自己教室内长、内宽
B组
卷尺测量自己教室外长、外宽
C组
步长测量1间教室外长、外宽
D组
卷尺测量1间教室外长、外宽
活动结论:教室的面积约为?
m2.
2.106
m2相当于多少间教室的面积?根据你班的学生数,估计这么多间教室可供多少学生上课?
思考
怎样测量一粒米的质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三、教学反思:
四、
结束语:蚂蚁与大树的故事
一只蚂蚁的力量不足挂齿,但一群蚂蚁能把一颗大树掏空,一群蚂蚁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团结和坚韧能让一点小的力量聚成大河;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团结坚韧、迎难而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