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5-13 07:4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2008)
(一)新中国历史的主线和分期
(二)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新中国历史几个综合问题
(一)新中国历史主线和分期
一、新中国历史发展主线:
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
二、新中国史分期
1、两阶段:
2、三阶段:
3、四阶段:
(二)阶段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发展阶段:
(1949、10---1952、12 )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时期 ●新中国成立
●巩固政权的斗争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52、12----1956、12)开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一届人大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阶段特征: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3、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4、主要任务
前3年(49.10—52.12)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后4年(53.1—56.12) 社会主义改造
开始工业化建设
5、重要内容、重大问题
⑴.新中国的成立
②筹备
●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1949.6)
开始了召开新政协和成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新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9)
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
基本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选举国家领导人。
决定了首都、国旗、国歌。
③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开国大典(宣告、阅兵、游行)
④意义
●国内(中国)意义:
新纪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了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了国家的主人。
新时期: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
●国际(世界)意义:
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
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⑵.新政权的巩固
①形势
●军事: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
●政治:敌对势力反对
●经济:崩溃边缘、形势严峻
●外交:美国等敌视和封锁
②措施
●军事
追歼残敌,清剿特务和土匪,解放祖国大陆。
到1950年夏,基本消灭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部队、武装土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大陆全部解放。
●政治
抗美援朝(1950.10—1953.6)
土地改革(1950.6—1952.12) 三大运动
镇压反革命(1950.10—1951.10)
“三反”“五反”(1951.12—1952.10)
●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掌握经济命脉
采取措施,恢复国民经济
解决中央财政困难
●外交
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③结果:巩固了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⑶.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①形势 ●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奇缺、通货膨胀、
人民生活困苦。 贫穷落后、千疮百孔
●国统区经济已趋向总崩溃。
②原因 ●长期战争的破坏(尤其是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掠夺
③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 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
●统一财政,解决中央财政困难
●合理调整工商业
●大力发展农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大力发展工矿业(民主改革、生产改革)
④结果: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
⑤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人民民主专政(1949)
●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1949)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三大改造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③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五计划的成就(看书文字+图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水平四个方面)
二、全面建设开始(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
1、发展阶段:
迅速发展 问题困难 调整恢复 新发展
1956 1958 1960 1964 1966
1956 1957 1958 1958 1958 1959 1959 1960-1961 1960 1962 1956--1966
2、阶段特征: ●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有成绩,有失误、错误,在曲折中前进。
3、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主要任务: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
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主要内容
中共八大、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
三年经济困难、调整“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十年建设成就等。
⑴.十年成就
①正确的思想、方针、政策 ●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论述 1956
●八大坚持的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956
●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论述 1957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0
①正确的思想、方针、政策
②成功的政治、经济活动 ●中共八大 1956
●整风运动 1957
●彭德怀指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问题 1959
●1960年冬开始的在农村中纠正“左”倾错误的活动
●七千人大会 1962
③经济、科技主要成就
●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钢铁、石油、电力、铁路发展迅速。(看图)
●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宝贵的精神财富 艰苦创业(铁人王进喜)、 公而忘私(雷锋)
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舍身为国(向秀丽)
⑵.十年失误、错误
①错误的思想、方针、政策 ●反“右派”斗争后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追求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好
②错误的政治、经济活动 ●反“右派”斗扩大化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右倾”斗争
③失误错误产生的原因 ●缺乏经验
●主观主义
●“左”倾思想
④失误、错误的危害
●导致三年(59—61)经济严重困难。
●“左”倾思想没有彻底克服,逐渐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发展阶段
发动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 调整整顿阶段 结束阶段
1966、5 1967、1 1971、9 1976、4 1976、10
发动阶段(1966、5-----1967、1) ●五一六通知
●十六条
●《我的一张大字报》
全面发展阶段(1967、1----1971、9) ●一月风暴
●二月逆流
●中共九大
调整整顿阶段(1971、9----1976、4) ●九一三事件
●周恩来调整
●邓小平整顿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四五运动
结束阶段(1976、4 ------1976、10) ●毛泽东逝世
●粉碎四人帮
2、阶段特征:内乱
3、主要矛盾:错误地认为阶级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修正主义者”“走资派”和革命群众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4、主要任务:错误地认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通过群众运动,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防止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复辟。
5、爆发原因: ⑴.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
⑵.毛泽东等判断形势错误
⑶.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的利用
⑷.国际形势严峻
⑸.个人崇拜的发展
6、主要内容:
“文革”发生的原因、导火线、开始的标志、“一月革命”、“二月逆流”、刘少奇冤案、“九一三事件”、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整顿、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帮、“文革”性质、危害、影响等。
●正确斗争 ●老帅抗争(二月逆流)
●周恩来批极左、调整经济、解放干部
●邓小平全面整顿
●人民抗议(四五运动)
●粉碎四人帮
●错误活动 ●“五一六通知”、“十六条”
●一月风暴
●中共九大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7、主要成就: ⑴.经济:粮食、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取得成就。(图)
⑵.科技:氢弹、人造卫星、籼型杂交水稻。
⑶.外交: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8、文革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文化大革命”是由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以所谓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为革命对象的,采取“四大”动员亿万群众参加的,以反修防修巩固红色江山为神圣目标的一场矛盾错综复杂的大规模的长时期的特殊政治运动。(金春明在《“文化大革命”史稿》前言 )
四、徘徊前进时期(1976.10—1978.12)
1、阶段特征:徘徊中前进
2、徘徊的原因:⑴.客观上:文革造成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混乱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
⑵.主观上:党的主要领导人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3、前进的原因:邓小平恢复工作,大力整顿。
4、前进的表现: ⑴.科教文化事业出现新局面
●78年召开了科学大会,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77年恢复高考。
⑵.经济较快恢复,某些方面有所发展。
⑶.思想上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时间:1978
②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③成果:否定了“两个凡是”,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⑤意义: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五、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08)
1、发展线索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80 刘少奇平反
1981 《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1982 中共十二大
1987 中共十三大
1992 中共十四大
1997 香港回归
中共十五大
1999 澳门回归
2008
2、阶段特征: 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3.改革开放
4.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5.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3、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主要任务: 改革、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少数民族发展、外交政策及成就、国防建设成就、经济建设成就等等。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地点:1978年12月 北京
②主要内容:
思想:●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组织:●拨乱反正,审查解决冤假错案
●正确评价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③伟大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开始形成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目的: 解放发展生产力
③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④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⑤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⑦特点:先试点,后推广;先农村,后城市;保持社会稳定,渐进式改革。
⑧意义:大大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针对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体制改革
②开始时间:1978年12月
③开始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④改革内容: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
安置了农村过剩劳动力,扩大了就业,走出以工致富的一条新路。在农村培养和催生一大批企业家。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⑤改革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⑥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稳定了农村,促进了农村建设;推动了城市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针对单一公有制、高度计划体制的改革
②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③全面开始时间:1985年
④改革内容:★改革所有制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经济。
★改革管理体制
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流通体制
★改革分配体制
⑤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责权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⑥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竞争,提高了效益,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⑶.对外开放
①开放目的: 吸引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法,
扩大对外贸易,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②开放原则:平等互利
③开放特点:先试点,后逐步开放、全面开放。
④开放进程: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特殊优惠政策;
●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
●1985年,确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
●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四步骤: 新局面:
第1步,开放经济特区;
第2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第3步,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4步,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
新局面: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⑤开放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国家的进步。
⑷、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①中共十二大(19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②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③中共十三大(1987) ①提出初级阶段理论
②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③提出经济三步走战略
④中共十四大(1992) 市场经济体制
⑤中共十五大(1997) 邓小平理论
⑸.祖国统一大业
①对台政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解放台湾。
●1979年,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提出国共两党对等谈判,第三次国共合作(叶九条)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认识:●祖国强大是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
●“一国两制”是港澳顺利回归的关键因素
●《基本法》是维护港澳稳定繁荣的法律保证
③台湾问题
●由来:中国内战的结果
●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
●有利统一因素:
同根同源、自古是中国领土、经济文化人员交往联系密切、大陆日益发展壮大、党和政府正确的政策、《反对分裂国家法》、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等。
●不利统一因素:岛内分裂势力发展、某些国家的干预等
(三)几个综合问题
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毛泽东时代的探索(1956—1976)
⑴.总体目标: 摆脱苏联模式,避免苏联式错误,依靠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⑵.开始标志:《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
⑶.探索重点:●如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如何尽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⑷.主要成就:●《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正确决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整风运动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⑸.失误错误: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右倾斗争
●文化大革命
⑹.原因教训:指导思想“左”: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追求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好。
2、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的探索(1976—2006)
⑴.总体目标: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成)
⑵.酝酿准备:●“文革”期间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和实践。
●“徘徊”时期的大力整顿和思想解放(真理标准讨论)。
⑶.开始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⑷.探索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结束了“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逐步、全面改革开放,同时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纲党纲;
●十六大,把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写入党纲。
⑸.探索成就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形成了正确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
●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巩固
●改革开放,极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中国已进入小康社会;
●科技、文教事业飞速发展;
●国防力量日益强大,国防建设现代化;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外交事业发展,国际影响、地位不断提高
⑹.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
●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
3、指导思想(理论)
⑴.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⑵.邓小平理论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⑶.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4、主要矛盾探索
⑴.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国内的基本矛盾(即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
⑵.1956年中共八大决议宣布:“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⑶.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断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⑸.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基本路线(总路线)探索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87)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重大失误错误挫折
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7)
⑵.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
⑶.反“右倾”斗争(1959)
⑷.文化大革命(1966—1976)
⑸.资产阶级自由化(1989)
二、新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发展
1、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变化
多种所有制并存→单一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
│━━━━━│━━━━━━│━━━━━┳━━━│
1949 1956 1978 1992 2007
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计划为 →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 主市场为辅经济 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两次大的变化:
一次是1949年至1956年,由多种形式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一次是1978年至今,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
●概念定义: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马克思理论。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经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100%计划经济)。
●榜样示范: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最主要特征是集中化、计划化、行政化。
●我国建立:1950年统一财政,1953—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五年计划的进行,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历史作用:在当时及以一段时间内都起了重要作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稳定市场,改善人民的生活。对于“迅速恢复凋敝的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局面,应付抗美援朝的巨大开支,胜利地完成'三大改造'的任务,胜利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弊端:①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②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③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④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这种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经济管理体制,日益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合理运转,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概念定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要配置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为何建立: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市场经济的优势。
●探索过程:第一阶段,1978-1983年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1984-1987年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1987-1992年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明确确立: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初步形成。
●重要意义: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⑴.土地改革(1950—1952)

⑵.农业合作社(1953—1956)

⑶.人民公社化(1958)

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3、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工商业)生产关系的五次调整
⑴.没收官僚资本(1949)
⑵.合理调整工商业(1950)
⑶.工矿业改革(1950)
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1953—1956)
⑸.城市经济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85—今)
(国营企业)(国营企业)
官僚资本: → 没收 → 改革 → 改革 ←─
(1949) (1950) (1985) ↑
私营工商业: → 调整 → 改造 ─→
(1950) (1953-1956)
4、重要经济政策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没收官僚资本,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新中国成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政、调整工商业、大力发展农业、工矿业等);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有计划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八大”坚持“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
●1973年,文革期间周恩来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文革期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
●文革结束后两年,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出现“洋跃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78年,农村改革开始;
●1980年,设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开始;
●1987年,中共十三大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作的战略部署;
●1992年,提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1、1949—1952年
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1953—1957年
超额完成计划,建成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鞍钢、一汽、沈机、沈飞),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交通运输成就: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新藏公路;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3、1956—1966年
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钢铁、石油、电力、铁路发展迅速。(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自给;农村用电增长了70倍;新修铁路八千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
4、1966—1976年
工业:二汽;石油:胜利油田;交通:南京长江大桥,成昆、贵株铁路。
5、1978—1999年
粮棉产业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产值1987年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钢、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
四、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理论、政策、方针
⑴.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方针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⑵.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⑶.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⑷.1972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⑸.新时期外交政策:
反霸维和、不结盟、重视第三世界、睦邻友好、对外开放
2、重大事件
⑴.1949年10月,苏联等国家和中国建交;
⑵.1954年,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
⑶.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⑷.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
⑸.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
⑹.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3、新中国和主要国家、地区关系发展
⑴.与苏联
①亲密友好时期(1949—1956)
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援助 。
②分歧恶化时期(1956—1965)
1958年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风波, 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1963年论战,1965年彻底分裂。
③全面对抗时期(1965—1989)
互相攻击谩骂,军事对立陈兵百万,珍宝岛武装冲突,在越南问题、美国问题、印巴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等问题上进行了对抗和斗争。
④正常化时期(1989—1991)
1989年原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中苏重新实现了正常化,中苏关系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⑵.与美国
①敌对时期(1949—1972)
美国对新中国不承认、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美国侵略朝鲜,中国抗美援朝;美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支持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侵略越南,威胁中国。
②正常化时期(1972—今)
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中美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霸权主义、台湾问题。
⑶.与日本
①敌对时期(1949—1972)
民间外交: 1952年日本三团体代表应邀到中国访问并与中方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7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社会党访华亲善团;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
②正常化时期(1972—今)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1978年邓小平访日;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
中日两国存在的三大问题: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台湾问题。
⑷.与印度
●1950年,中国和印度建交。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在联合声明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
●1976年,中印恢复互派大使,两国关系逐步改善。
●1988年,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1991年李鹏总理访问印度;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1996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中国元首第一次访问印度;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2006年胡锦涛访问印度。
中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威胁论、中巴关系、领土问题。
⑸.与非洲
●新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开始于万隆会议;
●1956年埃及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非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长期的战略选择。
●1971年在非洲国家支持下,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
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原则: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主题:“友谊、和平、合作、发展”
五、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科技发展的原因
⑴.党和政府的重视、领导、政策
建立科研机构、组织科研队伍;成立科学院;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颁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⑶.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
⑷.对外交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2、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3、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 (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功勋)
屠守锷 (两弹一星功勋)
邓稼先 (两弹元勋)
袁隆平 (杂交水稻专家)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49
1956
2008
过渡时期
改革发展时期
曲折发展时期
1949
1956
1978
2008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开始时期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2008
徘徊时期
●经济建设成就
●七千人大会
●八字方针
●三年经济困难
●反右倾斗争
●庐山会议
●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反右派斗争
●整风运动
中共八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