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6 20:3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的贡献。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了导弹核武器。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
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两弹一星”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四国。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珠任务:
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那欧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斗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材料一:1964年10月16日,法国总理蓬皮杜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按照西方列强数百年的殖民主义历史培养出的强盗逻辑,这个世界是根据实力划分的。如果说朝鲜战争使列强真正意识到新中国的必然崛起;那么正是那一团蘑菇云的升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地看到了:一个饱受磨难,历尽坎坷的伟大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踏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材料二:西德居住着一家华人,每天醒来开门,都会见到一地的垃圾,可是有一天,警察找到这家华人说,以后不会有人在你们家门口扔垃圾了,因为中国研究出了原子弹。
南非规定,在公交车上华人是不允许坐在前排的,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在南非的中国人获得了坐在前排的资格,因为能研究出原子弹的国家都是优秀的国家。
阅读材料,分析“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1)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美国
星球大战计划
西欧
尤里卡
计划
苏联
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
日本
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
中国?
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863计划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中国根据本身的经济实力,以“有限目标,突出重点”为方针,主要的科学研究集中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领域。
截止2001年,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局部已形成优势,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漫步太空
1999
2003
2008
太空漫步翟志刚
神舟七号
载人航天,杨利伟
神舟五号
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一号
2016
空间对接
神舟十一号
星河浩瀚,我们一直在路上!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中国航天人在几十年的奋斗中,培育形成了“航天三大精神”——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一、航天传统精神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聂荣臻元帅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建院方针,成为航天精神的奠基石。
  1986年底,原航天工业部党组提炼、归纳出了“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献身事业、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
  后根据聂荣臻元帅倡导,将航天传统精神进一步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二、“两弹一星”精神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并精辟阐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三、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把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航天三大精神”反映着不同时期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着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
航天三大精神
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1.杂交水稻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袁隆平的颁奖词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不仅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因此,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杨叔子
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毛主席提出了什么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在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莫言
《檀香刑》
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较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当胆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观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极其邪恶的。——莫言
《生死疲劳》
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科技文化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第一颗爆炸成功(1964年)
1966年试验成功
1967年爆炸成功
1970年东方一号
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领导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成果丰富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原子弹:
导弹核武器:
氢弹:
人造地球卫星:
袁隆平:
屠呦呦:
课程小结
1.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
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牛刀小试
A
C
B
蓝鲸2号最大最深海上钻井平台
北斗卫星导航为全球提供精准定位
中国高铁全球第一
天宫2号空间站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发展
厉害了我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