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6 20:4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经济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等
2、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交通发达,出现繁华的大都市(长安)
民族交往
1、册封少数名族首领
2、西南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积极向上
文学艺术
1、诗歌: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2、书法:著名的书法家有颜真卿和欧阳询
3、绘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
4、雕刻:敦煌莫高窟艺术
板书设计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朝鲜半岛
印度半岛
伊朗
阿拉伯半岛
东罗马帝国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长安
拂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联系。那么在唐朝时,日本促进中日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
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一、遣唐使
一、遣唐使来华
1、从日本乘船来中国的有什么人?
2、来中国干什么?(目的)
3、来中国的次数,规模,学习内容如何?
4、对日本的影响?
次数多,规模大,学习的内容广泛
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使节、留学僧、留学生等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读教材19页,回答问题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孝德天皇
唐朝妇女
奈良时代,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首先在贵族中流行,被称为唐风贵族服。到平安时代,对唐风贵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体变长,衣服的幅度变宽。为给人以美感,穿时紧紧贴在身上,有意识的显示出人的线条美。从此这种服装便固定为日本的和服。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审议会汉字小委员会汇总了新常用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共收录了2136个字。
随着律令制度的完善,与唐朝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大和朝廷深切感受到唐朝巨大的都城可以有效地显示国威,于是着手建造自己最初的大都城。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东西约4.2km,南北约4.7km,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二、鉴真东渡
唐朝时不仅有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文化,也有中国人前往日本进行文化交流,那么其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谁?
鉴真一共东渡6次,第6次才于754年抵达日本。
次数
概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东渡成功
754年,鉴真(66岁)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763年鉴真在日本逝世,并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弟子们也将之前塑好的坐像安放在寺内。这尊坐像被日本定为国宝。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有何贡献?
阅读P20正文明确:
传授…
传播…
为…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新罗商人
对新罗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双向)
崔志远(新罗人)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目的
交往方式
代表人物
影响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艰难西行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四、玄奘西行
1、玄奘西行的经过
玄奘的天竺之行及归国后的译经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2、玄奘西行的影响
①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②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唐玄宗
唐太宗
日本
天竺
六次航行五次失败历尽磨难
结伴
独行
《大唐西
域记》
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唐招
提寺
都是唐朝僧人,为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好人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辛,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请填写下表,对比两件事的异同。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他们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虚心好学等等。
事件内容
时间
目的地
途中遭遇
出行
方式
成就
相同点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国力(

经济(

交通(

文化(

实行对外的政策
强盛
繁荣
发达


昌盛
基础
条件
开放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节选
推动“一带一路”进程中,能从唐对外关系中获得什么启示?
国家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
主权独立才是国家开放的前提
坚持平等合作与开放发展方针
鼓励与支持各行主动走出国门
小组讨论:
1、“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2、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张骞出使西域
3、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4、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阅读郭沫若的下列诗作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朝代?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郭沫若为什么说鉴真“一片精诚照太清”?
(3)
“奈良城”属于哪一国家?哪一句诗体现了鉴真“传道艺”的影响?
唐朝(唐玄宗)
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前后六次东渡日本
日本
唐风洋溢奈良城
一、遣唐使
二、鉴真东渡日本
三、唐与新罗胡关系
四、玄奘西行
1、概况: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2、影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东渡经历:六次东渡日本
2、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1、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唐与新罗经济、文化交流
1、玄奘西行及其贡献
2、《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胡中外文化交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