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钻木取火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7. 钻木取火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6 20: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科学探究目标: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识目标:
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教材分析】
取火——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见证。对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已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都没有细致地探究。
【学情分析】
《钻木取火》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
通过前几年科学学习的铺垫,六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的研究活动,而且学生们在课堂的自制力和该观察什么,怎样提问题,以及怎样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图片、图表表达出来等能力都已经基本完善,能够很好地自主开展实验探究。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能内部动能、势能相互转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通过课下动手操作及资料搜集,对钻木取火也已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动能与热能的转化。
难点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铁丝、铁钉、砂纸、手帕、木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师:视频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生:钻木取火
师:你对钻木取火有什么了解?
生:就是用钻木的方法来取火。板书:钻木取火
师:钻木取火是古人发明的一种用来取火的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海南的黎族、西南地区的古葱族,解放前还在用钻木取火。直到今天,仍然有偏远地区的人还在使用这种方法来取火。
(评析:通过视频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钻木取火的介绍,既能消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距离感,又认识到人类智慧的伟大,进行情感教育。)
二、联系生活,感知“摩擦生热”
师:那谁知道“钻木取火”运用的是什么原理呢?
生:应该是摩擦生热
师:噢,摩擦生热。摩擦真的能生热吗?你能举出生活中摩擦生热的例子吗?
生:冬天搓一会儿手,就觉得手很热乎。
生:玩滑梯时,屁股感觉很热,就是屁股和滑梯摩擦的结果。
师:大家很注意观察,看来摩擦真的能生热。
(评析: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对“摩擦生热”有了感性的认识,也为后面设计实验,用科学的数据证明“摩擦确实能生热”搭好了扶梯。)
三、设计实验,证明“摩擦生热”
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摩擦的确可以生热吗?
生:能(信心十足的)
师:为了便于大家设计实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课件出示材料名称:直尺、铁条、锯条、手帕、砂纸、木头)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准备选择什么材料,怎么设计实验。时间3分钟
(评析:教师对材料的准备,一方面要便于学生实验操作,另一方面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自由选择,不要把学生僵固在某种材料或某种方法上。)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生:铁钉在砂纸上摩擦
生:把铁丝包在砂纸里,来回的抽拉铁丝进行摩擦
生:也可以把铁丝包在砂纸里,来回的搓砂纸,摩擦铁丝
生:还可以把砂纸对折,直接摩擦砂纸
生:我准备用手帕来做,像洗手帕一样干搓,让手帕互相摩擦
(板书:铁钉和砂纸摩擦、铁丝和砂纸摩擦、手帕和手帕摩擦)
师:大家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法。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摩擦真的能生热,那怎么能知道呢?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设计了很多证明摩擦生热的方法,下面就请你们组选择几种方法来实验一下。也可以用你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比如:尺子、红领巾等。(评析:鼓励学生选择身边的材料实验,这也是科学实验态度的指导和引领。)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面领需要的材料和实验报告单。
(评析:根据需要选择材料,学生才是实验的主人,要有选择权。)
四、实验操作,验证“摩擦生热”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师巡视
师:摩擦到底能不能生热?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哪个小组先来?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是让铁钉在砂纸上摩擦。
师:方法说的很清楚。哪个小组继续说?(评析:及时的鼓励,针对性的评价,既是对当前汇报者的肯定,也是对后面汇报者方法规范的引领。)
生:我们是像洗手帕一样干搓手帕进行摩擦,证明摩擦确实能生热。(板书:温度)
生:我们是用铁钉在水泥地上摩擦,
师:这个小组的实验方法很特别也很方便操作,很有创意!……
师:刚才这些实验,都能够证明摩擦的确可以生热。
五、分析总结,理解“能量转化”
师:摩擦为什么会生热呢?(放慢节奏,语气强调“为什么”并板书问号?)生思考但无人回答
师: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实验过程。请大家看黑板,我们首先来看这些实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要摩擦
师:我们以前学过,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运动。老师告诉大家:运动的物体都具有一种能量——动能。(板书:动能)再看实验现象,“摩擦生热”之所以会热,说明还具备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能量,这种能量叫热能。(板书:热能)谁能解释一下“生”指的什么呢?
生:产生
师:热能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它的源头在哪里?
生:摩擦
师:对,也就是说:热能来自于动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摩擦生热”现象,其实就是动能转化为热能。“生”可以理解成“转化”。钻木取火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钻木取火的原理。
六、生活应用,指导生活。
师:谁还能举出生活中动能转化成热能的例子?要说清楚两种能量的关系。
(评析:在学生解释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论和具体的生活实例,得以紧密地结合。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
生:冬天搓手取暖。搓手的过程中手具有了动能,反复搓手,动能就转化成了热能,手就感觉到暖和了。
师:你边说边做,说的很明白。
生:切割机工作时具备很强的动能,所以能转化成很强的热能——火星四溅师: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容易爆胎,因为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动能非常大,所以转化成的热能也非常大,很容易爆胎。
师:这些都是动能转化成热能的例子。从这些例子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有的是对我们有利的,有的是对我们有害的。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利用有利的方面,采取措施减少有害方面对我们的影响。
师:是的。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
(评析: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科学是有用的,实实在在的,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七、课下拓展,兴趣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钻木取火”这种取火的方式了解到,摩擦可以生热,动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大家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钻木取火?
生:想(热情高涨)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木块和木棒,谁想来试一试?指生上台操作体验但不成功
师:看来钻木取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从网上了解到:钻木板和钻头要选择软硬不同的木头品种,并且不同季节要选择不用的木头,另外,手用力的力道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取火的效果。你可别小看这项技术,2006年,黎族的钻木取火已经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课下可以查找资料或者实验操作继续研究。
(评析:教师对钻木取火资料的补充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头衔的定位,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由课上转到课下,科学课的价值所在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