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堂导入
美国科学家
模拟自然生物圈
设计的“生物圈2号”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8位科学家走进这个人造的家,在这里
他们将与其他3800多种生物共同生活两年,科学家打算将“生物图
2号”作为一个研究环境问题的基地。他们的设想是:在这个与世隔
绝的建筑中的8位居民和其他动植物“居民”,依靠循环利用“生
物圈2号”中的空气、水和多种养分来维持生存,依靠先进的电子
装置和从外界输入的能量来控制这个大温室的温度和温度。
1993年初,这个人造生物圈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实验以失败告
终。
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无法维持平衡。
学习新知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
分析北美的凯巴森林
被破坏的原因
森林中的肉食动物减少甚至消失,
森林里鹿的数量反而下降。
生态系统中没有了肉食动物,
鹿的数量大增。每只鹿可以获得
的食物相对减少了许多。为了
生存,鹿大量取食森林中一切
可以食用的植物。
到1925年,
凯巴森林已经
面目全非,残留的鹿群已很难
获得维持生存的食物。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
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较好地维持着这种稳定状态,人类与各
种生物在这片森林中和谐地生活着。1906年以后,
由于人的不恰
当干预,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了。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中,植被、黑尼鹿和肉食动物的数量是
不断变化的。当鹿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减少,但是肉食动物数量
的增加又使鹿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3类生物数量的动
态变化维持着森林的稳定状态。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当草原鼠类大发生时,植被会减少并造成
食物短缺,限制鼠群数量的继续增长;同时,鼠类大发生为食鼠动
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引起食鼠动物数量的增加,反过来使鼠群数
量下降,从而使草原植被得到恢复。
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
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
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所以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是
稳定和平衡的。这种平衡是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图
“屎壳郎”的故事
蜣螂,俗名屎壳郎,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屎壳郎是
一种以粪便为食的昆虫,常栖息于牛粪中。1982年,我国的尿壳郎
远渡重洋,登上澳洲大陆,在澳大利亚安家落户。
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饲养着几千万头的牛,牛的粪便,影响牧
草的生长。因为澳大利亚本土的屎壳郎只吃袋鼠的粪便,不能处理牛
粪。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
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
一类是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
风海啸等。
另一类因素是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
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造成的破坏。此
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澳大利亚自
2019
年
7
月下旬爆发并持续了数月之久的火灾(火
灾持续210天),造成约10亿野生动物丧命总共烧毁了超过590万公
顷(约等于半个江苏,三个北京)。一路绿水青山都深陷在火海之
中,纵向距离两千多公里,相当于我国从辽宁沿海一路烧到广东沿
海。
大火过后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全部被打破,要想恢复当地生态系统
的稳定和平衡,至少要几十年的时间。“破容易,立就难”
澳大利亚火灾图片
人类毁林开荒,对森林过度砍伐,草原上过度放牧等,都会造
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系统失去稳定性。
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曾经是郁郁葱葱的林海和苍苍茫茫
的草原,栖居着各种动物,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但由于人口过度
集中,掠夺式开发和连年战争对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得许多地区
变成了荒山秃岭,草木不生,不仅动物稀少,一些地区甚至不再适
宜人类生活了。
黄河流域旧貌与现状对比图片
外来物种入侵
1.
概念: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
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
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
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
多样性。
2.
举例
①200多年前的澳洲大陆是没有兔子的。18世纪。澳大利亚墨尔
本动物园引进了24只欧洲家兔供人观赏。一场大大烧毁了关兔子的
木笼,幸存的兔子逃到了草原上,这种外来动物没有天敌制约,其
繁衍速度之快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数量众多的兔子危害庄稼,与
牛羊争食牧草;而且由于兔子穴居,也破坏了草原植被,这种外来
生物危害了草原原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②目前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已经确认有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
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20余种危险性入侵物种暴发成灾。
凤眼兰,很多人可能会很陌生,但说起它的另一个名字,很多
人对它是深恶痛绝。它就是水葫芦。凤眼兰能够大量的吸收水中的
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花开的也十分漂亮。很多地方的人都曾经养殖
过凤眼兰,认为凤眼兰在农业生产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随
着水体富营养化和人们管控的失职,凤眼兰的危害也逐渐的呈现出
来,我国的很多著名的湖泊、河道都受到了凤眼兰的侵扰。凤眼兰
也成为了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外来物种。
为了保护海堤,发展沿海养殖业,地处闽东沿海的福建省宁德
市于1980年从美国引进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大米草。然而,大米草引
进后迅速蔓延和疯长,不仅蚕食了闽东沿海的滩涂,造成海洋环境
污染,而且导致沿海滩涂物种大量减少。特别是使我国南方沿海的
大片红树林消亡。
“加拿大一枝黄花”是我国上海等地在20世纪30年代从北美引进
的观赏植物,后逸生野外,具有极强的繁殖和快速占有空间的能力,
压制本地植物生长,破坏入侵地的植被生态平衡。
广西柳州食人鲳咬人事件再次让社会感受到外来物种入侵带来
的威胁。从福寿螺到食人鲳,从水葫芦到美国白蛾,从巴西龟到空
心莲子草......我国已成为遭受外来物种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们要抵制生物入侵。为尽可能减少生物入侵发生,作为国家公
民,应培养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公众意识,并积极杜绝可能引起生物
入侵的行为。
几种入侵我国的生物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干扰因素超过调节能
力,生态系统会失去它的稳定性。
因此,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
自身規律,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知识提炼
1.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生物与非生命物质能
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系统稳
定性。
2.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
定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
)的,不是绝对的。
3.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生物种类越多,食物
链、食物网越(
),调节能力越强。
4.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
、
和
)。
相对
自我调节
复杂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引种不合理
堂堂清
1.生态平衡的特点是(
)
A.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人和输出保持相对的
平衡
C.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以上三点都是
2.生物圈具有自我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
)
A.无限的
B.不受影响的
C.有限的
D.永不改变的
D
C
3.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与人工林比较其最大的优势是
(
)
A.自动调节能力强
B.调节气候能力强
C.水土保持能力强
D.水源涵养能力强
4.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
A.生态因素的好坏
B.生态系统的大小
C.营养结构的复杂度
D.动物数量多少
A
C
课后提升
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的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者。
(2)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
)和物质
(
)。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
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
于(
)。
生产
消费
流动
循环
太阳能
(3)图中①是(
)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
和
)。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比较
(
)(填“弱”或“强")。
(5)如果该环境中兔的数量大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
(
)。
(填“减少"或“增多”)。
分解
细菌
真菌
弱
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