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荆轲刺秦王
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秦王
荆轲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秦王
荆轲
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秦王
惊—引—起—拔—走—拔—击—击
荆轲
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 画了人物形象。
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 画了人物形象。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
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荆 轲
性格:
才能:
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临危从容不迫,机智过人
深沉、刚毅、慷慨
忠诚义勇,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
精神:
探究讨论
【对荆轲的评价】
肯定态度:
1. 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司马迁)
2.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荆轲》)
3.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咏荆轲》 )
4. 江湖侠骨(清·龚自珍)
1. 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 轲不足道也。(南宋·鲍彪)
3.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宋·朱熹)
4.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唐·柳宗元)
否定态度:
知识积累
见 知 识 卷
1. 太子迟之
2. 群臣怪之
使动用法:
1. 使使以闻大王
2. 使毕使于前
3. 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为……所
见……于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母宗族,皆为(之)(所)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燕国见陵(于)(秦)之耻除矣
被动句: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之……者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太子及宾客(之) 知其事者
太子及知其事(的)宾客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群臣(之)侍殿上者
侍殿上(的)群臣
定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