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承接前两节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基础上,过渡到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教材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和城市;二是聚落与环境,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三是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受知识水平和生活地域的限制,有些是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而有些可能是根本没有见过不易理解的,如平原的学生很难理解山村景观,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水乡等,所以应首先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感知,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能运用图片说明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密切联系,从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2)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比较,小组分析、讨论等活动,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使学生领悟到尊重自然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2、教学难点
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伴随着动人的歌声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上课
!同学们好!《家园》这首歌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自己居住地的无限热爱和赞美。我们把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总称为聚落。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领略世界各地聚落的风采,了解他们的形成、发展与保护。
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周游世界,请欣赏中外聚落集锦,看了这些多姿多彩的聚落,你能说出:“聚落分为哪两类?”(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同学们所在的鞍山市属于什么聚落呢?(城市聚落)。
【讲授新课】
一、聚落与环境
(一)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教师:假设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回到原始社会,我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你要带领你的部落,到大自然去寻找理想的聚居地,你会选择A寒带山地B热带沙漠C温带平原哪个地方呢?(C)哪里有哪些自然因素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呢?我们开展探索与发现自学活动,每位同学对学习资料中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哪些自然因素有利于案例中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学生自学活动:
展示自学成果,你有哪些发现。
案例1:请同学介绍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问:
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鱼米之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案例2:请同学介绍鞍山本溪两个城市,问:
有利于鞍山本溪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自然资源
案例3:请同学介绍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四个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交通便利
3、教师总结:通过自学我们发现: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交通、气候等因素。
(二)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师:像同学们选择和分析的一样,人类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大都是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而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三)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教师:我们在大自然里已经选择好了理想聚居地,让我们走进聚落去看一看吧?请欣赏中外聚落民居集锦,这些各具特色聚落民居是不是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假设你是一名房屋设计师,请你为以下4个地区(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黄土高原和极地景观)的人们设计房屋建筑,有四个方案供你选择,结合学习资料中提供的信息说明你选择设计的房屋建筑与当地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可以开展讨论,互相交流。
3、展示讨论成果,连线(选择对应的房屋建筑);说明理由。
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的特点:乡村聚落中常搭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顶坡度陡,楼上层居住人。高架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避免潮湿,而且上层风大凉爽。
介绍案例西亚土楼的特点:厚墙、小窗。在西亚的热带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非常高,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介绍: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的特点: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当地终年寒冷“”。
介绍: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利用黄土挖掘成窑洞,具有夏凉冬暖的功能.当地气候干旱,黄土资源丰富。
3、教师总结:通过讨论活动,我们发现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深受自然的影响,而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又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可见聚落与环境是十分密切的。
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一)聚落的发展
1、猜猜看:这是哪个城市聚落呢?(鞍山市)鞍山市从建立到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同学们市最有力的见证者,谈谈你们家乡城市建设的变化吧?
2、学生谈家乡城市建设的变化
占地面积愈来愈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人口增多;过去大多都住在平房中,自己烧煤取暖,条件比较艰苦;现在出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设施先进的居民小区,条件越来越好。
师:一座座楼群紧相连,一个个花园绕楼间。一层层?碧波浑河里流转,小桥流水就在眼前,鞍山的发展为鞍山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传统聚落的保护
1、教师总结: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人类留下了许多遗憾——在乡村,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逐步消失,在城市,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请你猜猜看这是哪个地方传统聚落?——北京四合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合院,看看四合院里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活动:角色扮演(结合教材p84活动题)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欢迎大家做客直播间,今天直播现场选定在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它是不同历史时期北京人活动的伟大见证,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无价之宝。而北京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向世人证明:当今北京已经发展成世界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就必然要对传统聚落产生冲击和破坏。因此,在北京城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去留问题引发了社会上的争议,今天请来四位嘉宾
:来自香港的游客——先生、北京市民——大爷、北京市市城建局局长——局长、开发商——经理,下面请谈谈他们对此事的观点和做法。
3、讨论交流:你最赞成哪一种观点?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阐发自己的观点。
4、观看视频:我们看看那些同学的建议被采用了?(观看视频)通过这个新闻我们了解到北京市在保护传统聚落上作出的不懈努力,在保护的同时还不断地开发,某些四合院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可以写信给北京市城建局把你们的建议告诉他们,为首都的建设贡献出你们的一份力量。
4、教师:
在世界上像北京四合院传统聚落数不胜数,保护他们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今天我们请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为我们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怎样的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其中规定传统的民居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各国各级政府要制定出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5、请同学们欣赏世界文化遗产集锦——传统聚落。你是不是也很向往去当地旅游观光呢?师问:有去过这些地区的学生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学习,同学们欣赏了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聚落,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同时还已经掌握了一种学习地理的方法:如何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有聚落哪些新的认识,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成一点,让我们携手共建美好的家园,让自然环境与聚落和谐发展!
最后再一次让我们聆听《家园》这首歌:论我去向什么地方,忘不了我们的家园,心中的祝福千千万万,祝福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和谐!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地形
气候
发展
河流
自然环境
聚落
土壤
保护
资源
????????
?????
和谐发展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