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部编历史八下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人教部编历史八下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6 19:2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春)人教部编历史八下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上内容出自(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依据下图判断,我国在1953年和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手工业
3、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同学们各抒己见。下列言论最正确的是(
)
A.
甲:不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确立
B.
乙:对的。三大改造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
C.
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4、下列各项不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要工程或科技成就的是(  )
A.修建了兰新铁路
B.大庆油田建成
C.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人阶级一马当先,站到工业化建设的前列。全国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高涨的生产热情,深入开展各项活动,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努力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管理水平,保障并全面争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材料表明(
)
A.“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B.“一五”计划成就的取得同工人阶级的努力分不开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广大工人的积极性
D.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完成“一五”计划至关重要
6、“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作用
7、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然而,短短几年间中国就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抗美援朝的胜利
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A.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0、“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这里的“内乱”是指
(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草案修改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表达了(
)
A.农民的意志
B.知识分子的意志
C.工人的意志
D.人民的意志
12、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都降低到3%以下。这说明(

A.改造过程中存在过急过粗的缺点
B.国营、集体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C.“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超额完成
D.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1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有些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下列哪一项不是这一时期创立的
(B)
A.电子工业
B.钢铁工业
C.航天工业
D.原子能工业
1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会选举(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A. 毛泽东 
B.朱德
C.刘少奇
D.周恩来
15、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二、非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强国富民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1957年,我国就业的职工(主要指在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工作的劳动者)人数达到3
205万人,比1949年增加1
570余万人,增长率约为96%;同年,全国就业的女职工人数达到
328.6
万人,比
1949
年增加
268万人,增长率约为44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2)材料二表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请你列举“一五”计划中该部门取得的成就一例。
(3)材料三反映我国“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劳动者就业具有什么特点?促进劳动者就业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什么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重大意义。
2020(春)人教部编历史八下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上内容出自(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答案】D
2、依据下图判断,我国在1953年和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手工业
【答案】A
3、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同学们各抒己见。下列言论最正确的是(
)
A.
甲:不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确立
B.
乙:对的。三大改造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
C.
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答案】D
4、下列各项不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要工程或科技成就的是(  )
A.修建了兰新铁路
B.大庆油田建成
C.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答案】D
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人阶级一马当先,站到工业化建设的前列。全国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高涨的生产热情,深入开展各项活动,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努力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管理水平,保障并全面争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材料表明(
)
A.“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B.“一五”计划成就的取得同工人阶级的努力分不开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广大工人的积极性
D.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完成“一五”计划至关重要
【答案】B
6、“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作用
【答案】A
7、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C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然而,短短几年间中国就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抗美援朝的胜利
【答案】C
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A.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答案】A
10、“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这里的“内乱”是指
(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D
1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草案修改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表达了(
)
A.农民的意志
B.知识分子的意志
C.工人的意志
D.人民的意志
【答案】D
12、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都降低到3%以下。这说明(

A.改造过程中存在过急过粗的缺点
B.国营、集体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C.“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超额完成
D.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答案】B
1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有些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下列哪一项不是这一时期创立的
(B)
A.电子工业
B.钢铁工业
C.航天工业
D.原子能工业
【答案】B
1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会选举(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A. 毛泽东 
B.朱德
C.刘少奇
D.周恩来
【答案】A
15、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强国富民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1957年,我国就业的职工(主要指在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工作的劳动者)人数达到3
205万人,比1949年增加1
570余万人,增长率约为96%;同年,全国就业的女职工人数达到
328.6
万人,比
1949
年增加
268万人,增长率约为44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2)材料二表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请你列举“一五”计划中该部门取得的成就一例。
(3)材料三反映我国“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劳动者就业具有什么特点?促进劳动者就业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
(2)重点:重工业。举例: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等等。
(3)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奠定了政治基础;土地改革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的胜利创造了安定的建设环境;等等。
(4)特点:就业人数增加;女职工就业人数增长幅度大;人民多在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就业。有利因素: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的就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国家对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的重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等等。
(5)历史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促进了国民就业。
2、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什么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重大意义。
【答案】(1)措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2)变化:1952年,我国个体经济占主导地位,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3)政策:赎买政策。重大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