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物理6.5 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物理6.5 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17 09:0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5《宇宙航行》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  2.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  (二)过程与方法
?  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二、教学重点
?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  三、教学难点
?  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  四、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类通过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认识到了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并进一步弄清了天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运动。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只站在地球上探索宇宙的奥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是如何走出地球,飞向宇宙,进行宇宙航行的。(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航天类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推进新课
?  牛顿的思考
?  探究:怎样才能使得一个物体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
?  先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  我们知道,在地面上将一个物体水平抛出,若抛出时速度越大,则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越大。如果抛出速度很大时,我们还能将地面看作平面吗?(不能)
  早在16世纪道的牛顿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播放卫星发射原理动画,并向学生分析)
  从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将物体水平抛出,速度越大,落地点就越远。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在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一、宇宙速度
?  探究:以多大的速度发射这个物体,物体就刚好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呢?
?  1.第一宇宙速度
?  物体最终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引力为其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
  ?  代入数据得v=7.9km/s
?  这就是物体在地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  
问: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结果会怎样呢?
  2.第二宇宙速度
?  当抛出物体的速度继续增大,地球引力将不足以为其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物体将会脱离地球引力,离开地球。这个速度为v=11.2km/s,叫做第二宇宙速度。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就不是圆,而是椭圆。
?  3.第三宇宙速度
?  物体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后,还会受到太阳引力的束缚。若抛出的速度足够大,物体还将脱离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向太阳系之外的宇宙空间。这个速度v=16.7km/s。这个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  二、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  探究:目前为止,人类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已经有很多颗了,这些卫星运行的快慢不同,那么卫星运行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  学生可能的答案:质量、轨道半径……
?  我们将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绕地球运动都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则有
?  
  可得:????
?????
  结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与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轨道半径决定。
?  当卫星环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轨道半径最小为地球半径(r=R),此时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周期最小。则
?  =7.9km/s  =1.24×10-3rad/s  =84min
?  即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为7.9km/s。最小周期为84min。
?  三、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
?  (播放嫦娥号发射的模拟视频,让学生了解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学生也将对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有一个了解。)
?  1.发射速度
?  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的初速度。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  2.运行速度
?  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在近地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判断
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小环绕速度。(
)
能否发射一颗周期为80min的人造地球卫星?
(
)
?  四、梦想成真
?  学生先阅读,然后教师简述补充。(借助于多媒体,一边向学生展示,一边介绍。)
?  其实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名叫万户的人就曾有“飞天”的壮举,但最终未能成功,并为之付出了生命。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  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利用喷气推进的多级火箭,运载发射卫星。
?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在苏联发射成功。
?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次载人飞行,苏联。
?  1969年7月16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
?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法、日等国家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次载人飞行。
?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  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无数探索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铺设了人类通往宇宙的道路。
?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遇难。
?  2003年2月1
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时爆炸,七名宇航员遇难。
?【课堂小结】
(下节课讲同步卫星和卫星变轨问题)
【作业布置】
1.质量为m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引力常量为G,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
AC
?A.线速度?B.角速度?C.运行周期D.向心加速度
2.如图3所示,卫星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轨道,其近地点M和
远地点N的高度分别为439km和2384km,则?BC
A.卫星在M点的势能大于N点的势能
B.卫星在M点的角速度大于N点的角速度
C.卫星在M点的加速度大于N点的加速度
D.卫星在N点的速度大于7.9km/s
卫星发射后的飞行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垂直起飞阶段。由于在地区表面附近,大气稠密,火箭飞行时受到的阻力很大,为了尽快离开大气层,通常采用垂直向上发射,况且垂直发射容易保证飞行的稳定。发射后经很短的几分钟的加速使火箭已达到相当大的速度,至第一级火箭脱离时,火箭已处于稠密大气层之外了。此后第二级火箭点火继续加速,直至其脱落。
?  第二阶段:转弯飞行阶段。当第二级火箭脱落后,火箭已具有足够大的速度。这时第三集火箭并不立即点火发动,而是靠已获得的巨大速度继续升高而做惯性飞行(速度会减小),并在地面控制站的操纵下,使火箭逐渐转弯而偏离原先的竖直方向,直至变为与地面平行的水平方向。??
  第三阶段:进入轨道阶段。当火箭到达与卫星预定轨道相切位置时,第三级火箭点火开始加速,使其达到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所需的速度而进入轨道。进入轨道后,火箭就完成了其运载的任务,卫星随即与其脱离而单独运行。刚脱离时,卫星与末级火箭具有相同的速度,并沿同一轨道运动。由于轨道处仍有稀薄气体存在,而卫星与火箭的外形不同,致使两者所受的阻力不同,因而两者的距离逐渐被拉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