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
《玩气球》教案
设计理念: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玩气球》,让学生在玩气球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的存在,并通过学生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知道到空气无处不在,初步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培养其创新精神。
课型:分组实验课
学情分析: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通过玩气球,可以认识到大自然中处处都
有空气;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不仅占据空间,还可以流动。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习目标:
探究:1、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
2、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知识:1、能设计实验,并借助实验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2、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综合分析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合作学习。
情感:
对学生进行卫生、安全和尝试成功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学习重点: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学习难点:能设计和借助实验,观察和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
课前预习:
1、小组讨论:我们周围有没有空气?空气是什么样的?
2、每人准备一个气球,一个饮料瓶,一段细绳。
教法学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具学具:气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水、砖块、空塑料瓶子、剪刀、锥子、细线。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同学们,爱玩吗?”“玩过气球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玩的?”回答后,学生活动,开始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
教师此时板书课题:13
“玩气球”
2、游戏导入:“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再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证明。
二、学生活动:
1、我们可以用嘴把气球吹起来,也可以用打气筒把气球“吹”起来。学生讨论:
“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汇报:从口中吹出,最初来自于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并想办法寻找空气”。
3、小组活动:各个组长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先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然后,教师可示范:用塑料袋“逮住”空气的方法,之后学生用这种方法动手“逮空气”。
4、学生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如:看一看空气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
5、学生汇报:经过梳理后板书:空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6、教师演示向水中放砖块的实验。砖块越干燥越好,把砖块放入水中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有什么现象?冒气泡。让学生感知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三、学生实验:
1、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空瓶子中有空气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把无瓶盖的空塑料瓶按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冒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充分说明空瓶内有空气。
2、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
(1)、学生猜测: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询问学生猜测的依据。
(2)、学生分组实验: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现象:气球吹不起来。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呢?”小组讨论并汇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4)A.吹气球的时候把手或纸条放在小孔下面,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有空气流出来;
B.只要用手指把小孔堵住就吹不动了,这样就可以反复来比较这个实验;
C.将带有小孔的瓶底沉入水里,吹气球的时候很容易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效果很明显,停止吹气后气压又会将水从小孔压进去,形成一个小小的“人造喷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5)教师演示有趣的实验:打不湿的纸
四、归纳总结:
1、启发。我们运用了许多方法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最多?合作学习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2、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空气的性质。先听学生汇报,再师生共同小结。教师板书:空气是一种无处不在、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
板书设计:
13、玩气球
空气无处不在
空气无色无味、透明
没有固定形状
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