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认识岩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内容。是在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之后,学习的又一个组成地球的物质。岩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学生认识岩石、了解岩石,在教学中通过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颗粒、硬度和遇酸的反应等,全面了解岩石的各种特征,并能够根据观察研究的结果给岩石分类。通过对岩石的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
教学目标:
1.知道岩石的概念。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2.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特征,经历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记录能力。
3.
意识尊重证据的重要性。
4.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成分对岩石标本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岩石标本
刻刀
铜钥匙
放大镜
手电筒
观察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知道岩石概念
1、故事引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海边生活着一个渔夫和她的女儿。海里的龙王看到了渔夫女儿生的很美丽,于是便抢了去要做自己的妻子。可怜的老渔夫追赶不上,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被龙王带走,消失在海里。老渔夫跪倒在海里,日日夜夜目视着大海,等待自己的女儿归来,慢慢的,就变成了一块石头。这就是咱们青岛的石老人.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石老人并不是真人变的,走进看看,它其实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出示石老人图片)
2、提问:在哪儿能见到石头?
3、讲解:地质学家把大家说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石头统称为岩石
。它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出示资料)
4、谈话:今天,让我们来做个小小地质学家,一起来认识岩石,(板书课题)
二、投石问路,研究岩石的特点:
1、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找各种各样的岩石,你们都带来了吗?
2、小组内互相分享下带来的岩石,边看边聊,大家都有什么新发现?(分小组讨论)
3、看来同学们今天把全国各地的石头都带来了.旅行的时候带一块具有当地地貌特点的石头回来作纪念品,真是不错的选择.
谁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岩石?
老师也跟着你们长了不少见识
咱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近距离了解一下岩石吧(看视频)
4、想不想更深入的来研究一下他们?我们要用到科学的观察工具。看看工具箱,有什么?(放大镜(介绍使用)、钥匙(岩石的硬度)、小刀、小锤、水槽)
如何利用观察工具来观察。(老师带领大家来说一说)
5、别着急,老师还有温馨小提示(出示)
引导学生规范的实验,注重实验有序进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请完成研究内容的组整理好材料和工具。
三、汇报交流,认识常见岩石的名称
1、提问: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选择,其他组有无不同意见。
学生交流中可能出现记录上的不一致(如同一种岩石,观察出的颜色表述不同)2、提问:通过我们的观察,你认为岩石都有哪些不同?
3、教师总结:身边的石头通过观察,居然藏着这么多的奥秘。有的岩石经过岁月的打磨,天然生出奇特美丽的纹路。有的是经过人们后期的加工,让他们装饰我们的生活。想欣赏一下吗?
学生欣赏图片。
四、拓展延伸,给岩石标本分类。
1、谈话: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以石头称奇的景色实在是太多了。
为了今天让大家能够大开眼界,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岩石标本!这是科学家从不同的地方搜集来的,特别珍贵.这里面,有的岩石岩浆经火山口喷出到地表后冷凝而成了火山岩(出示板贴)
有的岩石经过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沉积岩有的岩石本来应该是火山岩或者沉积岩,但是在环境成分的改变下,里面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变质岩。
(出示课件)
2、仔细观察手中的岩石标本,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来尝试给他们分类。
3、交流:小组内根据资料讨论标本的分类,并将讨论结果以板贴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
4、总结:其实在生活中人们选择、使用岩石的过程中就像同学们今天做的一样。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思考,认真观察,勤于动手,就能发现科学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5、提问:那么岩石有什么作用呢?观看岩石作用录像
五、课后拓展:
将岩石标本的名称记录下来,课下查阅更多的资料来了解它们
六、板书设计:
认识岩石
火山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实验
器材
我们的发现
放大镜
水槽
钥匙
小刀
手电筒
其他
发现
实验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