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二 阶段检测卷7(第一至四单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二 阶段检测卷7(第一至四单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7 15:10: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阶段检测卷7(第一至四单元)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图中的人物为后世所称颂,主要是因为他(  )
A.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B.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C.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D.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答案】D 
【解析】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农具——耒耜,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故选D项。
2.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县制的出现 
B.铁农具的使用
C.都江堰的修建
D.一牛挽犁的出现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选B项。
3.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选C项。
4.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
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
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是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故选C项。
5.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
(?http:?/??/?www.21cnjy.com?)776年)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富而且最勤勉的国家。”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  )www.21-cn-jy.com
A.商品经济   
B.工场手工业
C.对外贸易
D.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耕作最精细,人民最
(?http:?/??/?www.21cnjy.com?)富而且最勤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6年,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所以亚当·斯密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故选D项。
6.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http:?/??/?www.21cnjy.com?)“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注重把握农时
D.注重使用肥料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
(?http:?/??/?www.21cnjy.com?)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表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故B项错误;注重把握农时、注重使用肥料等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不是材料主旨,故C、D两项错误。
7.“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民间手工产品主要用于(  )
A.出售赢利   
B.自我消费
C.向政府缴纳赋税
D.捐赠礼品
【答案】B 
【解析】“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说明自己的纺织产品主要是为了自我消费。
8.《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
(?http:?/??/?www.21cnjy.com?)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吾”的身份是(  )
A.官营手工业者
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
D.雇佣手工业者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吾”需要通过制作鞋子、销售鞋子来维持生计,说明是民营手工业者,故选B项。21cnjy.com
9.《中国历史·明史》载:
(?http:?/??/?www.21cnjy.com?)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
A.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发展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特指是官营或个体家庭手工业,故C、D两项错误;因此选B项。
10.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  )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C.“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
D.“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答案】A 
【解析】A项出现的时间是商周时期;B项中的翻车出现在三国曹魏时期;C、D两项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分别是在宋代和唐代。【版权所有:21教育】
11.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治粟都尉、大司
(?http:?/??/?www.21cnjy.com?)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见,桑弘羊的措施(  )
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
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
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
【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笼盐铁”政策,限制
(?http:?/??/?www.21cnjy.com?)了私营作坊的发展,使得地方诸侯的收入减少,这有利于经济上打击王国力量,故选C项;A、B两项均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认为商业属于末业,商人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不利于社会的稳定。21
cnjy
com
13.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机户”属于早期的资本家,而“机匠”属于早期的雇佣工人,二者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选B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4.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政府对民间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这种限制本质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
15.《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民舍本而
(?http:?/??/?www.21cnjy.com?)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海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统治,防止农民都去经商,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6.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D.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
(?http:?/??/?www.21cnjy.com?)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说明张之洞主张发展的是近代民用工业,因为其服务的对象是“华民”,即中国民众,故选D项;A、B、C三项主张均与题干主旨不符。2·1·c·n·j·y
17.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A.采矿业和运输业 
B.化工业和建筑业
C.钢铁业和金融业
D.面粉业和纺织业
【答案】D 
【解析】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
(?http:?/??/?www.21cnjy.com?)出现快速发展的“短暂的春天”,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故选D项;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艰难,这一时期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尽管也有相当发展,但不符合题干中“发展最快”的要求,故排除A、B、C三项。21教育网
18.“一五”计划就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而言,实质上属于(  )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
D.发展科学教育与独立的统一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的实质是
(?http:?/??/?www.21cnjy.com?)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故选B项;“一五”计划没有涉及上层建筑的变革,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也未涉及法制建设,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和发展科学教育、取得民族独立无关,故D项错误。
19.据《中国统计年鉴》,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了1
000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严重
B.“左”倾错误的泛滥
C.粮食大量减产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泛滥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60年”并结合所学知
(?http:?/??/?www.21cnjy.com?)识可知,“左”倾错误泛滥,是导致1960年中国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A、C两项是直接原因,故排除;D项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故排除。2-1-c-n-j-y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
(?http:?/??/?www.21cnjy.com?)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同程度的引入了市场机制,故①正确;两者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了按劳分配,故②正确;两者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故④正确;两者都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改变的是经营方式,故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21.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
A.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
【答案】A 
【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知,城
(?http:?/??/?www.21cnjy.com?)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于1985年,此时农村已全面展开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起步,故选A项;B项发生于21世纪初,C、D两项均晚于1985年,故排除。21·世纪
教育网
2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
(?http:?/??/?www.21cnjy.com?)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以市场为核心,故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排除B项;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将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推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结束,故排除D项。
2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的时间
(?http:?/??/?www.21cnjy.com?)范围是1978年到1995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故①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②正确;1960年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④正确,因此选C项。
24.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答案】C 
【解析】题干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
(?http:?/??/?www.21cnjy.com?)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21
cnjy
com
2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
(?http:?/??/?www.21cnjy.com?)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C.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D.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
(?http:?/??/?www.21cnjy.com?)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婚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这是辛亥革命推动的,故选A项;B、C、D三项中的“盛行”“普遍”“彻底”说法夸大或绝对,故排除。
2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
(?http:?/??/?www.21cnjy.com?)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交通通讯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受到
(?http:?/??/?www.21cnjy.com?)诱导而产生;清朝末年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故选A项;大众传媒的变迁并不符合材料所述特点,故B项错误;交通通讯的变化也没有以上阶段性特点,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没有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错误。
27.下列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B.“八荣八耻”观念深入人心
C.封建的旧习俗逐渐消除
D.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答案】D 
【解析】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不属于社会习俗的内容,而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28.下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
B.建筑
C.通信
D.婚礼
【答案】C 
【解析】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
(?http:?/??/?www.21cnjy.com?)服装长袍马褂,故A项错误;图片中没有反映建筑物的情况,故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信工具的变化,故C项正确;图片中没有体现婚礼,故D项错误。21·cn·jy·com
29.下列关于当前中国通信工具变迁和发展情况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大规模的应用
B.电子邮件仅为少数富人使用
C.电话已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D.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居世界第一位
【答案】B 
【解析】电子邮件现在已经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故选B项。]
30.“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报刊     
B.电报
C.电影
D.电视
【答案】A 
【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
(?http:?/??/?www.21cnjy.com?)中国出现近代报刊,这是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故选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开始自办电报,故排除B项;19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放映电影,故排除C项;中国的电视事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的,故排除D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隆庆元年(1567年),进
(?http:?/??/?www.21cnjy.com?)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www-2-1-cnjy-com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
(?http:?/??/?www.21cnjy.com?)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来源:21cnj
y.co
m】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1)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答案】 (1)现象:实行“海禁”政策。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出处:21教育名师】
(2)联系: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统治;“海禁”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影响: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
(?http:?/??/?www.21cnjy.com?)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未能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二、
(?http:?/??/?www.21cnjy.com?)三的信息可概括出“海禁”政策,进而分析出其根源和直接原因。第(2)问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两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要从双方互相影响的角度思考,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统治,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可结合世界发展趋势分析出“海禁”政策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
(?http:?/??/?www.21cnjy.com?)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
(?http:?/??/?www.21cnjy.com?)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三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8分)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3分)
(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哪个特点?(3分)
【答案】 (1)原因:宗法制的影响;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
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
(3)特点: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
(?http:?/??/?www.21cnjy.com?)因”,根据材料一中“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这一现象说明与宗法制有关;“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一现象说明与小农经济有关;第二小问“影响”,可结合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进行回答。第(2)问回答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说明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
3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
(?http:?/??/?www.21cnjy.com?),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
866
667
1
223
粮食产量
3
900
2
870
3
200
3
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
(?http:?/??/?www.21cnjy.com?)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2)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3分)
【答案】 (1)社会心态: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历史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提供深刻教训。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
(?http:?/??/?www.21cnjy.com?)料一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可作判断;第二小问主要因素,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即可。第(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解读材料中数据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第(3)问,抓住“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工作经验”等信息概括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阶段检测卷7(第一至四单元)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图中的人物为后世所称颂,主要是因为他(  )
A.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B.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C.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D.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2.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县制的出现 
B.铁农具的使用
C.都江堰的修建
D.一牛挽犁的出现
3.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4.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
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
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
5.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
(?http:?/??/?www.21cnjy.com?)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富而且最勤勉的国家。”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  )21教育网
A.商品经济   
B.工场手工业
C.对外贸易
D.小农经济
6.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
(?http:?/??/?www.21cnjy.com?)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注重把握农时
D.注重使用肥料
7.“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民间手工产品主要用于(  )【来源:21cnj
y.co
m】
A.出售赢利   
B.自我消费
C.向政府缴纳赋税
D.捐赠礼品
8.《吕氏春秋·召类》中写
(?http:?/??/?www.21cnjy.com?)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吾”的身份是(  )
A.官营手工业者
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
D.雇佣手工业者
9.《中国历史·明史》载:
(?http:?/??/?www.21cnjy.com?)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21
cnjy
com
A.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发展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10.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  )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C.“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
D.“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11.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治粟都尉、大
(?http:?/??/?www.21cnjy.com?)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见,桑弘羊的措施(  )
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
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
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
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3.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4.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15.《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民舍本
(?http:?/??/?www.21cnjy.com?)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海禁”
16.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21cnjy.com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D.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17.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A.采矿业和运输业 
B.化工业和建筑业
C.钢铁业和金融业
D.面粉业和纺织业
18.“一五”计划就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而言,实质上属于(  )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
D.发展科学教育与独立的统一
19.据《中国统计年鉴》,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了1
000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www.21-cn-jy.com
A.自然灾害严重
B.“左”倾错误的泛滥
C.粮食大量减产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泛滥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2·1·c·n·j·y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
A.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
2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21·世纪
教育网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2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2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
(?http:?/??/?www.21cnjy.com?)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2-1-c-n-j-y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C.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D.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2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
(?http:?/??/?www.21cnjy.com?)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交通通讯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27.下列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B.“八荣八耻”观念深入人心
C.封建的旧习俗逐渐消除
D.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28.下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
B.建筑
C.通信
D.婚礼
29.下列关于当前中国通信工具变迁和发展情况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大规模的应用
B.电子邮件仅为少数富人使用
C.电话已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D.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居世界第一位
30.“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报刊     
B.电报
C.电影
D.电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
(?http:?/??/?www.21cnjy.com?)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21
cnjy
com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
(?http:?/??/?www.21cnjy.com?)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版权所有:21教育】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1)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
(?http:?/??/?www.21cnjy.com?)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21·cn·jy·com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
(?http:?/??/?www.21cnjy.com?)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出处:21教育名师】
——《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三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8分)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3分)
(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哪个特点?(3分)
3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
(?http:?/??/?www.21cnjy.com?)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
866
667
1
223
粮食产量
3
900
2
870
3
200
3
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
(?http:?/??/?www.21cnjy.com?)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www-2-1-cnjy-com
(2)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