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声音的产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7. 声音的产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7 16: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青岛2001课标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声音的秘密》单元第1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理念: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教学法设计:
1.教法: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延伸拓展,交流收获——课后小结。
2.学法:倾听——观察——质疑,实验——比较——分析,巩固归纳。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
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习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学习准备:
师备:音叉、小鼓
生备:尺子、橡筋、学生记录本。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家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呢?那么大家想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内容: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使钢尺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钢尺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钢尺,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拨动、碰撞,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声音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声的钢尺、橡皮筋。
看看发声的钢尺、橡皮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钢尺、橡皮筋与不发声的钢尺、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试一试:想办法让钢尺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是发声。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三、下面我们再验证一下我们得出的结论
1.观察音叉的振动
(1)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击打过的音叉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2)观察小鼓的振动
观察小鼓发出的声音在什么地方振动。在小鼓上放上绿豆会看见怎样的效果?
(3)讨论共享。
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感受人体发声
五、全课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六、课后实践探密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思考:寒山寺的钟声是如何悠悠荡荡传到诗人耳中的?下节课我们交流讲解。
板书
声音的产生
物体
振动
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准备充分
教师和学生都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准备了丰富的实验器材。这样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学生的实践、体验、交流活动提供了保证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
设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本节课在教学开始时,在导入环节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高涨的学习热情进入到探究质疑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拓展延伸中也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习题,为学生树立生活离不开科学的意识,鼓励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体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探究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和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这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首先,针对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学中尽量为这些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小组讨论时,刻意让小组长多去征求这些同学的看法。鼓励他们多说话,并提示他们认真听相同的意思别人怎样表达。逐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其次,个别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前多和这些学生沟通并充分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设计时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感受到科学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乐趣,引导他们产生对科学的探索,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快乐的成长,努力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实验报告记录单


学生数
指导教师
杨立
实验学生
实验名称
《声音的产生》
实验时间



实验器材
钢尺、橡皮筋、音叉、小鼓




序号






实验一
声音
观察物体发声
钢尺
橡皮筋
实验三
声音
观察物体发声
通过实验记录,我们发现:

音叉
小鼓
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