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声》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3、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鼓、三角铁等乐器,大米或黄豆。
2、小组准备: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六一儿童节热闹的氛围为话题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老师见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生: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要过节了。
师:外面那么热闹,究竟是什么热闹了?
生:六一的锣鼓声。
师:六一这么热闹,有锣鼓声,美妙的音乐声,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你们想知道这些声音的来源吗?
板书课题
《锣鼓声声》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一)实验探究
师:我们每组桌上有许多发声的物品,一起看一下。
(尺子、三角铁、鼓烧杯等)
这些物体你不动它时,它会发出声音吗?
生:不能
师:你能使它们发声吗?你能用不同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声吗?
生:能,
师:下面,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使其发声,比比看谁制造声音的方法多。
利用不同的物体制造声音,分组实验。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师:引导学生汇报结果。“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别汇报,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板书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唱歌说话时哪里在振动?读美文,得结论。
三、游戏活动
你能让大米跳舞吗?
探究振动与声音是什么关系?
四、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知识点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