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2课时:克的认识
年级:二年级
教材版本:北京版
一、教学背景简述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千克与克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小学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量包括:几何中的测量、生活中的度量。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2课时,学生已经通过一系列活动积累了千克质量观念的经验。
教材分析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质量单位“克”的接触较少,所以在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时,教材强调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掂一掂、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在做中去体会。任何量的量化都基于一定的标准,量的大小实际上是含有几个标准量。学生对于标准量的建立应该具体、可感,这样才有利于将要测量的量与熟悉的生活中的标准量建立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中有效估测物体轻重的量的实际大小。
鼓励学生建立心中的“秤”:寻找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标准量,让各种标准的“秤”深深扎根在学生心底。积累用熟悉的物体质量作为参照估测未知物体质量的经验,而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学生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基础:
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建立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认识了常用质量单位“千克”。
2.学生欠缺的方面:
质量是1克的物体在生活中很少见到,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学生欠缺根据所测物体的特点合理择“秤”的能力,无法比较接近地估计物体的质量。
二、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千克和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重点)
2.经历“观察——比较——推理”的过程,逐步体会1克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的测量工具。(难点)
3.联系数学与实际生活,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克”从生活来
1.回顾旧知
首先,咱们先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内容吧。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那就是质量单位“千克”。
预设1:小红称量出自己的体重是36千克。
预设2:小东称量出六根黄瓜的质量是1千克。
预设3:小刚称量出一箱抽纸的质量是4千克。
2.小刚称量出一箱抽纸重4千克,屏幕前的同学们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吗?
问题1:一包这样的抽纸有多重呢?
问题2:一张这样规格的纸又有多重呢?
屏幕前的同学们也想知道它们的质量吗?咱们一起用秤称一称吧!
3.提出问题
问题1:一包抽纸的质量不到1千克,具体多重呢?
问题2:一张纸放在秤上,弹簧秤的指针几乎没动呀!难道它没有质量吗?
4.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1:换个小点的秤。
预设2:需要换成用“克”做单位的秤。
小结:其实表示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克”做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5.介绍天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先在左边盘内放进一枚2分硬币,看看有什么变化,再拿一个1g砝码放入右盘中,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没错,指针几乎指向标尺的中间了,说明天平两边基本平衡。所以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g。
(二)心中有秤,建立标准——“克”从体验来
Ⅰ建立“1克秤”的表象
1.同学们现在你能说说“1克有多重”吗?
预设:1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呢?
3.活动1:
活动建议:
请你任意选择以下物品放在手心上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1克有多重。
4.谈感受
预设1:1g真的好轻好轻啊!
预设2:1克怎么这么轻啊,像没有一样啊!
小结:相信每位同学的心中都有了1克有多重的感觉。咱们带着这种感觉继续活动吧!
5.活动2:
活动建议:
(1)请你根据脑海中1克重的感受,估一估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
(2)用秤称一称,进行验证。同学们请你试一试吧!
分享:
预设1:小红发现3个这样的曲别针大约重1克。
预设2:小丽发现3根这样的小棒约重1克。
预设3:小刚发现:这样大小的花生米,两粒大约重1克。
预设4:小东发现4粒大小这样的黄豆大约重1克。
小结:我们就把1克作为今天这节课的第一杆秤,叫做“1克秤”。
Ⅱ建立“10克秤”的表象
1.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这样的透明胶带吧?它多重呢?
2.感受10克、20克、50克有多重
小结:我们可以把10克作为第二杆“秤”——
“10克秤”。
3.活动3:
活动建议:
(1)找一找(或)称一称: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0克。
(2)掂一掂并用心记住这种感觉吧!下面开始活动吧!
预设1:这管药膏重10克。
预设2:两袋颗粒重10克。
小结:10克作为第二杆秤,叫做“10克秤”。
Ⅲ建立“100克秤”的表象
1.提出问题:一包(100张)这样的抽纸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呢?
方法1:称量出结果。
方法2:1张纸巾的质量大约是1g,100张纸巾大约重100g。
小结:根据一张抽纸的质量推算出一包抽纸大约重100克。100克有多重呢?大家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呢?
2.活动4:
活动建议:
(1)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00克。
(2)用秤称一称,进行验证。
(3)掂一掂,用心记住100克有多重的感受。
预设1:小红发现一个这样大小的西红柿重100克。
预设2:小东发现两个这样大小的鸡蛋重100克。
预设3:10管药膏重100克。
(三)建立:克与千克的关系
提出问题: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1000克=1千克
1千克=1000克
巩固练习,适度延伸(介绍知识窗)
1.巩固练习(数学书73页练一练)
2千克=(
)克
4000克=(
)千克
2.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质量单位,它们分别是“千克”和“克”,大家要能够根据物体质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拓展: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克与千克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其他的质量单位呢?
(1)在中国有斤、公斤、两。
(2)在英国用磅、盎司。
课后活动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收集更多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共59张PPT)
克的认识
二年级
数学
36.00
kg
小红
我的体重是36千克。
六根黄瓜的质量是1千克。
小东
4.00kg
一箱抽纸的质量是4千克。
小刚
4千克
36.00
kg
4.00kg
一箱抽纸的质量是4千克。
小丽
一包抽纸是多重呢?
小东
一张纸是多重呢?
1
9
2
3
4
5
6
8
7
10
kg
小丽
一包抽纸的质量不到1千克,
具体多重呢?我也不清楚。
1
9
2
3
4
5
6
8
7
10
kg
小红
一张纸放在秤上,指针几乎没动
呀!难道它没有质量吗?
9
10
1
2
3
4
5
7
6
8
kg
9
10
1
2
3
4
5
7
6
8
kg
这个用“千克”做单位的秤已经
不管用了,可以换个小点的秤。
小东
换一个质量单位小一点的秤,也就
是可以用“克”做单位的秤。
小丽
“克”用字母“g”表示。
表示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常用“克”做单位。
天平
天平
指针
指针
1克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小丽
1克有多重?
一张抽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
小红
活动建议:
请你任意选择以下物品放在手心上掂一掂,闭上眼睛
感受1克有多重。
1克有多重?
1克有多重?
1g真的好轻好轻啊!
小红
1克怎么这么轻啊,像没有一样啊!
小刚
活动建议:
请你根据脑海中1克重的感受估一估生活中哪些物品的
质量大约也是1克。
称一称,进行验证。
2个这样大小的曲别针大约重1克。
小红
3根这样的小棒约重1克。
小丽
这样大小的花生米,两粒大约重1克。
小刚
8粒这样大小的黄豆大约重1克。
小东
这个透明胶带
大约多重呢?
这个透明胶带的质量大约是10克。
小红
两卷这样的透明胶带
多重呢?
小东
20克
因为2个10克就是20克。
五卷这样的透明胶带
多重呢?
小东
50克
因为5个10克就是50克。
活动建议:
找一找、称一称: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0克。
掂一掂并用心记住这种感觉吧!
小刚
每袋装5克
小丽
每袋装5克
小丽
这些物品的质量相同,都是10克。
100张
一包抽纸大约多重呢?
一张抽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
100张
一包抽纸大约多重呢?
我可以用秤,称量出结果。
小红
100张
一包抽纸大约多重呢?
1张纸巾大约重1g。
所以100张大约重100g。
小刚
活动建议:
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是100克。
称一称,进行验证。
掂一掂。
小红
小东
100克
小刚
10袋瓜子的质量是10个100克,是1000克。
小东
多少袋薯片重1000克?
5袋薯片重1000克。因为5个200克,是1000克。
小东
10袋瓜子和5袋薯片
哪个重呢?
10袋瓜子和5袋薯片一样重,因为它们
的质量都是1000克。
小红
1000g
1千克
=
1k
=
小刚
小红
1000克
=?
1千克
数学书第73页,练一练。
2千克=(
)克
4000克=(
)千克
数学书第73页,练一练。
小东
2千克=(2000)克
因为1千克=1000克。
2千克是两个1千克。
所以应当等于2000克。
数学书第73页,练一练。
所以应当等于4千克。
小刚
4000克=(
4
)千克
因为1000克=1千克。
4000克里有4个1000克。
数学书第73页,练一练。
2千克=(2000)克
4000克=(
4
)千克
数学书第75页,第8题。
千克
数学书第75页,第8题。
1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是3克。
太轻了。
所以应该是3千克。
小东
数学书第75页,第8题。
千克
1袋洗衣粉大约重1千克。
3袋洗衣粉的质量和1只鸭子的质量差不多。
所以应该是3千克。
小红
数学书第75页,第8题。
千克×
小丽
数学书第75页,第8题。
千克×
妈妈的体重是50千克。
1袋白糖的质量不可能是500千克。
小丽
数学书第75页,第8题。
克
妈妈的体重是50千克。
1袋白糖的质量不可能是500千克。
小丽
千克
克
克
克
千克
数学书第75页,第8题。
课后活动: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了解更多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