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神奇的“眼睛”》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探究课
项目
内
容
一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运用表格和科学语言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成果。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知识: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够了解望远镜的镜片组成。科学态度:能够在探究中提出可自己研究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作出自我评价和调整。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体验望远镜是透镜的应用,感受神奇之处。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可利用的资源,简单地评估完成一个产品的可行性和预想的使用效果
二
学习重难点
重点: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难点:通过分析可利用的资源,简单地评估完成一个产品的可行性和预想的使用效果
三
导学问题
1.
制作伽利略望远镜运用了什么原理?2.
辨认出这两种透镜,并且观察特点3.
制作望远镜过程遇到了什么困难?打算如何解决?
四
思维导图
五四
导学过程
一、预习汇报1.
同学们,之前的预习任务布置了大家查找有关伽利略望远镜的资料,那现在就请大家来汇报自己的收获吧?2.
我们先来回顾我们的问题——伽利略望远镜由哪些结构组成?——学生汇报,补充,聚焦镜筒、目镜、物镜——望远镜需要哪些材料有凸透镜、凹透镜制作伽利略望远镜运用了什么的原理?——光的折射的原理二、探究活动,认识透镜1.辨认出这两种透镜,并且观察特点?(1)对比放大、缩小特点,明确观察方法——利从纸面开始缓慢上下移动调整观察。(2)对比镜片结构2.
对比2、3、4号镜片的不同——借鉴前面的观察方法,同样的高度观察箭头图案,对比,发现放大效果不同。——镜面的凸起幅度不同。最厚处和最薄处的厚度差别不一样。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于透镜的神奇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聚焦光的折射现象。什么是光的折射呢?你能否解释解释?演示激光笔活动——请学生解释发生了什么——光线穿过透镜的时候,传播路线发生了偏折——激光笔、手电筒演示,发散光线和会聚光线三、组合透镜,制作望远镜1.那知道了这么多,我们可以自制一个望远镜。小组讨论,确定你们的方法并加以尝试。以后墙的资料卡作为测试,请大家努力看清楚他们。如果需要,也可以走到讲台附近来看哦!2.全班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3.提供望远镜支架,学生活动,完成望远镜制作,记录数据。4.
汇总数据,分析数据。四、科学史拓展1.
介绍伽利略望远镜。2.
提出展望——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
环
节
目
标
环节一(1-2):通过自我预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活动,初步建构“折射”概念,为后续达成学习目标做准备。环节二(1-2):通过对比观察,达成学习目标1。环节二(3):通过引导学生提问、提炼概念,达成科学态度目标1和科学探究目标1。环节三(1-3):通过制作望远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技术工程制作过程,达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及探究目标2。环节三(4):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整理和分析过程,达成探究目标1环节四(1-2):引入科学史介绍,达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2。
分层设计作业:课后视频学习;制作一项运用透镜的小制作(望远镜除外)
六
板书设计
神奇的“眼睛”伽利略望远镜
目镜:
凹透镜
物镜:
凸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