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六下 5.3.1-5.3.2 热在气体、液体中的传递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牛津上海版科学六下 5.3.1-5.3.2 热在气体、液体中的传递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7 14:3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能与能源??第三节??能的转移
第一课时??热在气体、液体中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背景及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能与能源”的第三节“能的转移”中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热在气体中的传递,热在液体中的传递。“能的转移”相关知识是第五章的重要内容,是“能的形式”“能的转化”部分的承接,也可以让学生将能与生活相结合,学习生活中能的传递方式。“能的转移”在《教学基本要求》中学习水平为B级和C级,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知道内能是可以转移,通过实验现象知道热在流体中的传递,用粒子模型解释热对流现象,为后面热在固体、真空中的传递作铺垫。
新版《教学基本要求》中“活动指要”中也详细介绍了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对流传递方式,并提出了学生需要判断热在相应介质中的传递方向,认识对流现象的要求。基于《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能的转化现象观察、原理解释及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2.学情分析
预备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上学期学习过粒子模型,具有用粒子模型解释生活中现象的初步能力,但是粒子模型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要的关注点。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看教师实验、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在实验的安排中,先让学生动手简单实验,制作铝片螺旋,用吹气、酒精灯加热等简单的方法,观察实验中的现象,通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空气的对流”实验中,让学生学会分析较复杂的实验详细。运用分析空气中热传递的方式和方法,分析液体中热传递的方式。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方式。
2.学会分析实验现象,说出热传递的方向。
3.学会用粒子模型解释热对流现象。
4.了解生活中能的转化的无处不在,运用能的转移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
2.用粒子模型解释热对流现象。
(二)教学难点
能的转移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冬天你感觉很冷的时候,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取得热能?
得出能可以转移的结论。
为本节课能的转移做铺垫。
进入新课
学生听讲并记录。
学生观看现象,从螺旋上面向下吹起,记录转动方向;从螺旋底部向上吹气,记录转动方向;把螺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记录转动方向。
得出结论:热空气向上运动。
学生观察“空气的对流”的实验现象,说出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在教师引导下用粒子模型解释其中的原理。
学生完成活动5.5练习,用粒子模型解释气体对流现象。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完成书本P16-17,用粒子模型解释其原理。
学生归纳总结:气体和液体均是流体,热在流体中主要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通过上述例子给出热传递的定义。
师生互动实验,“热空气的移动方向”。
播放视频“空气的对流”。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5.5。
教师播放实验视频“热水的流动方向”

引导学生发现气体和液体的共同点,以及热传递方式,做出归纳总结。
知道热传递的定义。
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
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用对流的原理,解释有暖气的房间和有冷气的房间气体是如何运动的?烧开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式如何运动?
指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用 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板书设计
能的转移(1)
一、在气体中,热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粒子受热,运动速度加快,粒子间距离增大,密度减小
粒子受冷,运动速度减慢,粒子间距离减小,密度增大
二、在液体中,热以对流的方式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