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了解文中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学生世界观刚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并用文章的观点指导学生的言行。
2.文章有许多前后对比之处,如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与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有关。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她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那么,怎样才能算有教养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呢?让我们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起去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
疲惫不堪(kān)
缺陷(xiàn)
彬彬有礼(bī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éi)
恪守(kè)
允诺(nuò)
供职(ɡònɡ)
自持(chí)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ǎo)
扭捏(niǔ
nie)
箴言(zhēn)
妨碍(ài)
汤匙(chí)
嚼东西(jiáo)
絮絮叨叨(xù)
尴尬(gān)
(2)词语释义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文雅的样子。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贤达:有才德和声望的人。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恪守:严格遵守。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等。
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徒有其表:空有好看的外表。指外表好看、强大,实际上不中用。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3)词语辨析
“随机应变”“看风使舵”两个词都有“灵活应变”的意思,但感彩不同。“随机应变”指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为中性词。“看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为贬义词。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答案示例:“论教养”中,“论”这个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即“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哪里?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3.第5~10自然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假设情境,通过一个人对他人和对亲人的不同表现,论证“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4.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3~10):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一个人有教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示例: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2.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样对比来写,有利于突显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尤其是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怎样的表现。
3.第13自然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接下来又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答案示例:批驳的错误观点: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作者先提出了一个正确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然后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4.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引出关于风度的话题。接着说明风度的缘起,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
5.文中作者由论述“教养”转向论述“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示例: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风度的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时时处处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6.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1)举例论证。本文第5~10自然段和第17自然段都进行了举例论证。第5~10自然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自然段则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有教养和怎样才能有优雅的风度。
(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6自然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行为。本文第二部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谈“无教养”的例子,第二层则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一对比,更能体现真正的有教养。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第8自然段中“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示例:“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
2.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答案示例:“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作者的观点。
3.理解第18自然段中“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如果……再加上……那么……”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真正的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是尊重他人。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①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既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第5~10自然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自然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如第5、6自然段通过在外和在家的不同行为表现的对比,证明即使在外表现得很有教养,但若对家人不尊重,也是无教养的人。而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也是先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通过对比,更突显出真正的有教养。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请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
答案示例:略
2.类文阅读。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一个政府也应该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点拨: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由钱穆先生的文章《做人的规矩》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四个方面论证要讲规矩;最后引用沈宗骞的名言作结: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新规矩。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带给同学们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深入理解教养的内涵,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论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