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弄清楚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掌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3.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用“敬”与“乐”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在今天仍具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知识链接
(1)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彩。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2)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演讲词具有针对性、鲜明性、条理性、通俗性、感情性等特征,可分为叙事型、说理型、抒情型三类。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教诲(huì)
容赦(shè)
旁骛(wù)
佝偻(gōu
lóu)
蜩翼(tiáo)
亵渎(xiè
dú)
骈进(pián)
强聒不舍(guō)
(2)词语释义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意思是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主眼:重点,主旨。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言行相顾:指言行一致。
征引:引用。
主一无适:专一无杂念。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骛,追求。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亵渎:轻慢,不尊敬。
淘神:使人耗费精神。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
骈进:并排前进。骈,并列的。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3)词语辨析
“亵渎”“轻视”两个词都有“不重视”的意思。“亵渎”指轻慢,不尊重,书面语体色彩较重,使用的对象多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轻视”指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使用范围比较广泛。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通读课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自然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自然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自然段:从正面论述,说明有业的重要。
第5自然段: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分论点——“要敬业”。
第7自然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自然段:论述“乐业”的重要性。
第9自然段:归结全文。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第二部分(2~8):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3.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答案示例: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②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教导的呀!
③主一无适便是敬。——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业。
④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
⑤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坐在这座山上,又想着那座山,结果一事无成。
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用心专一,就能集中精神。
⑦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不企求本分外的事。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这个人勤奋努力而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演讲词。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每一个自然段的大意,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和结构,下一节课我们再从具体细节入手,分析课文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敬业”和“乐业”的内涵。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________,文章按“________”的结构,分________部分,论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
答案示例:演讲稿 总—分—总 三 敬业 乐业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总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研读其中的重点部分,学习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本篇演讲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由,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由,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众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淆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演讲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由来,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众对演讲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答案示例: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第3自然段中引用孔子的话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引用孔子的话是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了“无业”的危害性,从反面论证了“有业之必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教师点拨: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得当,能使论证更有力度。分析道理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点明道理论证的作用:具有权威性,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第6自然段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个观点,深入浅出,易于听众接受和理解。
5.作者是怎样论证“有业”和“敬业”的重要性的?
答案示例:论证“有业”时(第2~5自然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引用孔子的话和举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论证“敬业”时(第6、7自然段),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说明“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以“为什么该敬呢”和“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得圆满呢”设问,分别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和“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
教师点拨: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的作用一般是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更加深刻,观点更鲜明。
6.仔细阅读第8自然段,回答: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来论证论点?请为本段的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示例:中心论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论证方式: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补充事实论据示例: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更别说是想放弃。
7.作者在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案示例:作者的这种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正如“不是为了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8.作者是怎样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
答案示例:作者先摆出人们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并列出了四个理由。
9.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答案示例: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而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但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怀疑。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成,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可见,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10.作者提出“业”的含义是不是局限于人们常说的“职业”?
答案示例: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人们所理解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所以,“业”并不局限于正式谋生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第5自然段“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一句中两个“简直”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删去。作者连用两个“简直”强化语气,表达了他对“没有职业的懒人”的鄙视和厌恶之情。
2.简析第6自然段“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中连用两个“没有不”的妙处。
答案示例: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此处连用能够加强语气,强调观点,使立场更加鲜明。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这篇演讲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篇演讲词针对听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题,深入论证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答案示例:①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②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语言生动、形象,易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③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
胡 适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同学们今后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充分学习本文的优点。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