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学习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熟悉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说说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哪些部分写得详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自己平时生活进行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2.启迪学生对平时生活进行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放出腊八粥的图片。
2.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吃过图片上的这个东西吗?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它的名字和来历?(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看一看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究竟有多么美味?你们是否也像主人公八儿那样守在厨房里,眼馋得不行?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唾、囔、孥、肿、呃、焖、搁”这七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粥、腻、匙、嘟、熬、缸”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咽、搅”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腊、稠、褐、脏”时,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匙、熬”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谜语示例:
是把脚拉长之后装了一把匕首。(匙)
龙王敖广踩着四个点。(熬)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粥”是左中右结构,中间“米”的右部的捺变成了点,两边是瘦长的“弓”。
“熬”上部“敖”左上方是长短不一的三横,中间横最短,最下部是四点。
易错提示:
“腻”是左右结构,右部中间“贝”上方是两横,注意斜钩上没有一撇。
“稠”是左右结构,偏旁是“禾”而非“木”,注意与“椆”的区别。
“褐”的偏旁是“衤”而非“礻”,注意不要写错了。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昔:腊(腊月)—蜡(蜡烛)—借(借钱)—惜(可惜)—措(措手)—错(犯错)
周:稠(黏稠)—绸(丝绸)—调(调查)—惆(惆怅)
曷:褐(褐色)—喝(喝水)—渴(干渴)
庄:脏(脏污)—赃(赃款)—桩(木桩)
(4)多音字。
脏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标好自然段,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明确:本文共19个自然段。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文中的八儿和八儿的家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八儿是一个馋嘴、有好奇心,有点得寸进尺的小孩子,他的家庭幸福完整,十分令人羡慕。
2.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腊八粥受欢迎的程度和做法。
3.课文中妈妈是怎样做腊八粥的?
明确:“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4.这篇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讲了什么事?
明确:围绕着妈妈煮的腊八粥,讲述了八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的情景,展现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与美满幸福。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本文之后,知道了腊八粥的做法,你们也可以回家之后尝试一下做腊八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腊八粥 细腻 咽唾沫 汤匙 搅和 浓稠
肿胀
褐色 染缸 脏水 筷子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回家之后有没有缠着妈妈以后要做腊八粥呢?你们是否还有其他喜欢的食物?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同学们能试着分析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并化为己用,写一写自己记忆中最喜欢的食物。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明确: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了八儿的喜悦之情。②“眼睛可急红了”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八儿迫不及待的心理状态。③八儿与妈妈的对话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八儿的嘴馋和急不可待地想要吃腊八粥的心理。
2.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
明确:以反问句表达肯定的观点,说明年幼的八儿是无法反抗妈妈的命令这一事实,使得八儿只能苦苦等待吃腊八粥的感彩更为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明确:八儿开始是想他和妈妈各吃三碗,大哥同爹各吃一碗。后来希望妈妈吃两碗半,自己吃三碗半,大哥和爹还是各吃一碗。八儿的变卦是因为第一次分粥计划妈妈并没有反对,故而他开始讨价还价与得寸进尺。
4.“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明确:此处是“儿女”的意思。可以看出妈妈的温柔和对八儿的宠爱。
5.课文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明确:妙极。
6.第14自然段中,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
明确:惊异。
7.八儿想象的粥和妈妈煮的粥是什么样子?分别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将它们进行比较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八儿想象的粥:“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妈妈煮的粥:“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粥的颜色是深褐”“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
发现八儿想象的粥和妈妈煮的粥是差不多的,只是颜色没有想到,说明八儿在平时生活中是一个细心的孩子,观察十分仔细,所以能将妈妈煮的粥推测的差不多,而且八儿对食物记忆深刻更能体现他的嘴馋。
8.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明确:八儿起初看到粥的颜色想到了染缸里的脏水,他可能会想:这能吃吗?当妈妈给了他一个大枣后,八儿也许会想:太好吃了,真希望妈妈每天都能做腊八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腊八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讲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故事,将腊八粥的美味写得活色生香,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温馨的家庭和乐图。
明确:沈从文 《边城》 盼粥 想粥
猜粥 看粥
2.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能总结本文的中心内容吗?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3.学完本课之后,请同学们简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