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复习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中日关系复习专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5-14 15:1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日关系复习专题
课标要求:
1、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定,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曝晒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2、简述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3、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半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和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
4、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5、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6、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
7、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8、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考点解读
一、日本的发展
1、明治维新 (背景、时间、性质、内容、影响)
2、二战后改革的有关内容(原因、表现、启示)
二,中日交往
(一)、近代:近代的中日关系:日本多次侵犯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投影:)
1. 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2.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3.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4.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5.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
6.1937年,日军大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
7.1937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人民达30万人以上。
(二)、现代:由不正常发展到和平友好交往,但也有政治摩擦。 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
1、冷战对立时期(1949—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战后美军。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对华采取敌视、遏制的孤立政策,加入美国的对华包围圈,拒不承认新中国。
2、友好和平交往时期(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
试题解析
一、近代以来日本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其时间、名称、结果、罪行、影响及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对中国资本输出,使中国民族矛盾激化;罪行:旅顺大屠杀。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清王朝的政治腐朽,经济落后,军事废弛,指挥失误,对外妥协退让。
(2)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人民抗战胜利。造成此结果得原因:①在中共推动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坚持抗战。③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和爱国华人华侨得支持与帮助。罪行:南京大屠杀;制造万人坑、无人区;对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三光政策;石井部队,拿中国活人做“原木”进行细菌试验等等。
二、中日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不正常发展到和平友好交往的原因,
1、冷战对立时期(1949—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原因是中国政府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对日本在华财产采取一律没收的政策;日本追随美国,对华采取敌视、遏制的孤立政策,加入美国的对华包围圈,拒不承认新中国。
2、友好和平交往时期(1972年至今):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迫使日本重新调整对华政策。随着日美矛盾加剧,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采取比较自主的对华政策。
三、中日政治关系却相对冷淡的原因
1972年9月,中日正式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始了新的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有了很大发展,特别在经贸方面,中日经济的交往给两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中日政治关系却相对冷淡,政治摩擦不断。其原因主要是日本政府在对待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问题上没有一个正确而诚恳的态度。近年来,接连出现的“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东海石油问题以及日本销毁在华遗弃化学武器的问题等,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重 点:日本极右势力沉渣泛起的原因。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友好交往是主流,但仍存在一定摩擦,主要有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问题、钓鱼岛问题、日本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否定慰安妇问题、遗留毒气弹问题、日本支持台独问题。
四、分析日本两次崛起的原因,即明治维新与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明治维新后,日本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上,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推行征兵制;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对日本加以扶持;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教育;
启示:我国在建设当中,应该进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因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科技,科教兴国;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崛起
五、分析日本二战后对华侵略反思不彻底的原因和影响。
日本投降后,美国军队以“盟军”名义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美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还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
影响:使得日本没能很好对侵略战争进行很好反思,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国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重先崛起,他们否认侵略现状:
六、谈你对新形势下发展中日关系的看法。
(1)日本应牢历史,正视历史,汲取历史教训。(2)中国应警惕军国主义复活。(3)两国人民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在和平共处五处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4)加强中日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训练与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日本明治维新得以顺利推行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是( )
A、民族危机空前 B、人民起义不断 C、推翻了幕府统治 D、完成了军事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加强天皇专制,其突出做法是( )
A、废藩置县 B、承认土地私有 C、取消武士特权 D、强化军队思想教育
3、1895年有人题诗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其中未能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
A慈禧大寿庆典 B 共车上书 C 中国战败 D 马关条约签定
4、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中国战场拖住日本总兵力的2/3以上
②中国人民共歼灭日军150多万,占其死伤人数的70%
③美国宣布为援助被侵略国家制定的《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
④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关东军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 “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象征:( )
A. 北伐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 D. 十年内战
6、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削弱日本到放宽对惩罚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远东军事委员会的决定 B、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形势
C、朝鲜战争爆发 D、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
7、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
A、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B、力争成为大因的军事物质供应地
C、经济由国家完全干预 D、照搬别国的先进技术或经济模式
8、就中日关系,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说明:( )
①、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②、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③、巩固和加强两国关系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
④、中日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没有差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
1、简述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崛起及分别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材料解析、
日本当局的种种表现(材料)--------(1)自2001年以来,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2)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3)2004年3月20日,中国公民登上钓鱼岛,遭到日本非法扣留,并受到非人道的待遇。(4)2004年东史郎败诉事件等。
(1)、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表明了什么?给当今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2)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的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3)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中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4)日本当局对东史郎败诉事件的态度如何?实质是什么?
(5)对日本的这种种做法,谈谈感想?
(6)导致日本产生这种种做法的因素有哪些?
(7)面对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你想对日本的在校学生谈点什么?
(四)活动与探究
某地新华中学的同学围绕“中日交往”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小明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帮助整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两午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相到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两午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说
(1)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近代50多年那一段剧痛不幸的历史”?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这一胜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诱”,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2)结合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识,谈谈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
时间(年) 双边贸易(亿元) 人员往来(万人) 友好城市(对)
1972 11 —— 0
2006 2073 480 233
(3)据上表,用一句话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
(4)请结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帮小明同学为即将召开的主题班会拟定一个最贴切的题目。
参考答案
(一)、答案:CABDCBAA
(二)、简答
1:第一次崛起:
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从此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影响:明治维新不久,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国进行侵略,1894年—1895年发动中日战争,割占台湾。20世纪30年代,日本走了法西斯道路,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学生灾难。
第二次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亚太地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度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同时两国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也有所抬头,应引起重视。
简答2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一是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力和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抗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二是清王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指挥失误。
(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建立了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③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午丈。
(4)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
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5)启示:
①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
③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亚洲人民应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
(三)材料解析、
(1)答: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是对二战期间日本战犯的一种崇拜和敬仰,其实质是右翼势力在抬头,军国主义在复活,他在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影响:这种做法,不利于日本同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友好交往,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答:目的:否认、歪曲历史事实,掩盖日本在中国及亚洲犯下的滔天罪行。实质: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霸权主义的表现。
(3)答:不正确。因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方任何旨在强化对钓鱼岛的控制的做法都是非法的。他们的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公民人权的严重侵犯。
(4)答: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日本侵华战争,歪曲历史事实。其实质是:美化战争,为右翼势力作辩护,是军国主义在复活。
(5)答:①日本的做法是歪曲事实,为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作辩护,是军国主义的抬头,给世界的安全与和平带来威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这些做法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友好、健康发展。③对日本政府这一顽固立场,我们不仅表示强烈的愤慨,还应该时刻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④日本只有正视历史,吸取教训,真诚道歉,才能把握未来。⑤我国应大力发展经济、军事,增强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⑥青少年应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6)答:①二战后,美国在亚洲推行霸权政策,对日本打击不力。②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使其政治野心膨胀。③右翼势力的煽动,军国主义的复活。
(7)答:①二战中,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铁的事实,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你们目前的教科书是歪曲史实的教科书,将伤害日本和亚洲人民之间的感情。③日本的同龄人们,你们必须了解真实的历史,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四)、活动与探究
(1)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胜利。这一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
(2)歪曲侵华史实,否认侵华罪行,不尊重历史,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有意识制造一些事端。
(3)中日关系向着友好方向发展(中日关系更加密切,合作)
(4)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