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变长短的音符》
课
型:
活动
教学内容简析:
体验感知音的长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长短,并能用声音进行模仿与表现。
2、技能目标: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唱游活动中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音的长短,并尝试用各种材料和方式模仿与表现音的长短。
2、在体验感知音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即兴表现音乐,初步了解音乐要素--音的长短的作用。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打击乐器:三角铁、碰钟、双响筒、木鱼等
乐器。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猜谜: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打一人体器官:耳朵)
师:耳朵有什么作用呢?(生:听声音)
二、
听音(复习音的长短这一概念)
播放录音(公鸡和小鸡叫声)问:说说你听到的两种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音有长短区分,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早已知道了。
三、
游戏:找声音。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找声音"的游戏。老师这儿有一个三
角铁,你从三角铁中去寻找它所能发出的声音,然后听一听,发出的声音
是比较长的,还是比较短的?
1、
请1位小朋友上前敲击锣,寻找长音和短音。
2、
请全体小朋友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寻找它所能发出的任何声音。
3、
让找到长短音的个别同学演示一下。
小结:在这个游戏中,我们找到了许多的长音和短音,同时我们还发现有的东
西能发出长短不同的音。
四、
寻找自然音响,并想象、加工、模仿。
师: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的耳朵听到过许多的自然音响,在这些自然音中有长
音也有短音,你能回忆一下,哪些声音……
1、
学生回忆生活中听到各种自然音响,并进行模仿。
刮大风、切青菜,敲门自行车、火车、汽车,打呼鲁,咳嗽等等。
2、
学生用加工、模仿出来的自然音为老师的故事配音。
放暑假了,小明……
半路上,响起了雷声……,接着刮起了大风……,下起雨来……,雨停了,火车靠站了……走下火车,又登上公共汽车……
五、
听音乐自由律动。
师: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的音乐用合适的动作表现出来。
1、
听音乐:
2、
全体学生随两段音乐进行动作表演。
师:①两段音乐有什么区别?
②请问长音你准备用什么动作表现呢?短音……?(个别示范后进入)
六、
创作活动。(根据不同的动物形象用学过的音创作出长短不同的音)
师:小明参观了野生动物园后,拍下了一段精彩的录像,今天请小朋友们一起
来欣赏。
1、
看动物
师:①你看到了什么?(小兔)小兔子的形象你能模仿一下吗?你觉得老师弹
奏的两段音乐哪一段适合小兔子的形象?
②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根据动物们不同的形象,用我们学过的小音符,
编一段长音或短音来表现你扮演动物的形象……
2、
个别演示。
师:你想扮演谁,选什么音,表现小兔子唱长音还是唱短音?有没有愿意扮演
乌龟?……
3、
全体进入创作活动。
4、
分横排表演。
后退几步→出发表演→到位置后面向小朋友坐下。
5、
结束:表演走出教室。
板书设计:
5
—
—
5
——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