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溶液》复习课
课
型
复习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溶解的微观过程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能量变化及其性质;2、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会运用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学会溶解度曲线的应用。3、体会“混合”是改变物质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难点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让学生每人收集一张自己喜欢的溶液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
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图片和分组趣味小实验“饮料电池”引入溶液的复习。
观察图片,交流溶液标签,分组进行实验。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学生对溶液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内容
一、定性看溶液
(一)、引导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性质、溶解过程和能量变化进行知识梳理。(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1、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而悬浊液、乳浊液则不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你能做出解释吗?2、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度较快?3、如果实验室中有一瓶试剂标签残缺了,你要想确定其成分,你知道怎样做吗?4、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小红向水中加入了少量稀硫酸,小刚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小丽则加入了少量蔗糖溶液。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三)、出示习题:(附后练习1、2)二、定量看溶液(一)、引导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解性、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进行知识梳理;(二)、出示习题:(附后练习3、4、5、6、7)
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学生思考练习。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学生思考练习。
矫正并加深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形成、性质的理解。提高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微粒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及对溶解度曲线的运用。
课堂检测
出示检测题:(附后检测1、2、3)
学生思考作答。
检测、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感悟收获
和学生一起整理常见的研究物质的科学方法。
学生进行了解。
让学生了解研究物质常用的科学的,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练习:
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②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③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
④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⑤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的温度一定改变;
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⑦溶液一定是液体;
⑧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取出10g,溶质质量分数会变成2%。
A、只有③④⑤
B、只有②⑥
C、只有②④⑤
D、只有①③⑤⑥⑦
2、某同学向盛有45ml水的试管中加入5g硝酸铵固体,振荡,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并发现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
(1)“振荡”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
(2)该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溶剂是______。
(3)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水的密度为1g/cm3)
3、在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100g。
(1)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经计算,需在_____
上称量____g氯化钠并倒入干燥洁净的_____里,然后用______
量取___ml蒸馏水,倒入装有氯化钠的烧杯里,并用_____不断搅拌,是氯化钠完全溶解,得到所需的溶液。
(4)为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
(5)量水时,若俯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
(“偏大”、“偏小”、或“不变”)。
4、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
(1)若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需蒸发多少克水?或加入多少克食盐?
(2)若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少至原来的一半,需要加入多少克水?
5、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
℃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之比为100:36
D、20
℃时,将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6、如表给出了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推断合理的是(??)
?温度/℃?
物质
10?
20?
30?
40?
溶解度
/g?
氯化钠?
35.8
?
36.0?
36.3
36.6
?
碳酸钠
?12.2?
21.8?
39.7?
49.6?
A、20℃时,将100g水加入30g碳酸钠中,充分搅拌后得到不饱和溶液?
B、20℃时,将100g水加入30g氯化钠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0%?
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之间应出现交点
D、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二者的混合物中提纯氯化钠?
7、右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对A物质来说,a点的意义是______
。
c点表示t2℃时,完全溶解80g
A物质最少需_________g水。
(2)将t1℃140g
A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可用图上的____点表示,此时溶液是
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然后再加入A物质40g,可用曲线上的
______点表示。
(3)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
(4)若将d点温度下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物质;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15%的食盐溶液是指100g水中溶解了15g食盐
C、向1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碳酸钠溶液中加水稀释至100g,溶质的质量也会增加10倍。
D、稀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2、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加水稀释至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多少?
3、如图是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在
_____
℃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80g固体A加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______g。
(4)t2℃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提纯A常采用_____结晶的方法(填“降温”或“蒸发”)。
(3)t2℃时,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所得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______
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下同。);如果A、B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那么在降温过程中,析出的A的质量______析出的B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