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第一中学2020年6月份高二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
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作为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会做诗文的读书人最喜爱的对象,但作者认为,他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
B.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C.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和退隐。
D.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作者对此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而探究出苏轼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的原因。
B.苏轼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能做到对政治的退避。作者以他锐利的审美眼光发掘出了使得苏轼对人生既厌倦又感伤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第二段还运用了因果论证和层进式的论证手法。
C.苏轼的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的文章主要受儒教、佛教影响。就此,作者深刻地剖析了苏轼文章风格形成的深远的思想根源。
D.苏轼发现,被他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的美在陶潜诗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了出来。作者把苏轼、陶渊明和王安石等三人进行对比,很好地论证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对苏轼的“美学意义”加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C.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至《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D.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4.下列对本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闻先生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他讲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以至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很喜欢他。
B.闻先生上课吸烟,礼让学生,文章寓庄于谐,表明他是一位“大行不顾细谨”的人,不过,瑕不掩瑜,闻先生依然光彩照人。
C.
在作者看来,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讲唐诗在联大最叫座,。
D.本篇传记选取了闻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一些教学工作和政治活动,舍弃了他的一切家庭生活;详写了教学工作,略写了政治活动;以叙事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手法。
5.文章第二段细致地描写了闻一多先生上课前的情形,以下
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手法上:采用了肖像、行为和语言等描写,使传主形
象鲜活,性格更加突出;
B.内容上:体现了传主浪漫、充满诗意且和蔼风趣的特点,是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C.主题上: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深切缅怀和赞誉之情;效果上: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具体性和艺术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结构上:与第一段的“深受学生欢迎”相照应,为下文写他讲唐诗在联大叫座做铺垫,使文章浑然一体;
6.闻一多先生讲唐诗有何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
7.有人评价,闻一多是“千古文章未尽才”,47岁就因为参加政治活动而结束了自己的学术生命,实为可惜。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个人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妈妈的银行存款
(美)凯瑟琳·福伯斯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钱分成好几摞。“这是付给房东的。”妈妈嘴里念叨着,把大的银币摞成一堆。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又是一摞银币。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
“老师说这星期我得买个本子。”我们孩子当中有人提出。
妈妈脸色严肃地又拿出一个5分的镍币或一角银币放在一边。
我们眼看着那钱堆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爸爸总是要说:“就这些了吧?”妈妈点点头,大家才可以靠在椅子背上松口气。妈妈会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好,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
妈妈在银行里有存款,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我们都引以为荣。它给人一种暖乎乎的、安全的感觉。我们认识的人当中还没有一个在城里的银行有存款的。
我忘不了住在街那头的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的情景。我们看见几个不认识的大人把家具搬走了,可怜的简森太太眼泪汪汪的。当时我感到非常害怕。这一切会不会,可不可能也落到我们的头上?
这时戴格玛滚烫的小手伸过来抓住我的手,还轻轻地对我说:“我们银行里有存款。”马上我觉得又能喘气了。
莱尔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妈妈说:“好吧。”爸爸也点头表示同意。
大家又急切地拉过椅子聚到桌子面前。我把那只漆着鲜艳颜色的盒子拿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妈妈面前。
这就是我们的“小银行”。它和城里的大银行不同之点在于有急需时就用这里面的钱。昆斯廷摔断胳膊请大夫时动用过。戴格玛得了重感冒,爸爸要买药的时候用过。
莱尔斯把上大学的各类花销——学费多少,书费多少,列了一张清单。妈妈对着那些写得清清楚楚的数字看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小银行里的钱数出来。可是不够。
妈妈闭紧了嘴唇,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
我们一致同意。
莱尔斯提出:“夏天我到德伦的副食商店去干活。”
妈妈对他赞赏地笑了一笑。她慢慢地写下了一个数字,加减了一番。爸爸很快地心算了一遍。“还不够,”他把烟斗从嘴里拿下来端详了好一会之后,说道,“我戒烟。”
妈妈从桌子这边伸出手,无言地抚摸着爸爸的袖子,又写下了一个数字。
我说:“我每星期五晚上到桑德曼家去看孩子。”
又一次避免了动用妈妈的银行存款,我们心里感到很踏实。
即使在罢工期间,妈妈也不多让我们操心。大家一起出力干活,使得去大银行取钱的事一再拖延。这简直像游戏一样有趣。
在那段时间,妈妈到克茹帕的面包房去帮忙。得到的报酬是一大袋发霉的面包和咖啡蛋糕。妈妈说,新鲜面包对人并不太好,咖啡蛋糕在烤箱里再烤一下吃起来和新出炉的差不多。
爸爸每天晚上到奶制品公司刷瓶子。老板给他3夸脱(1夸脱等于1.14公升)鲜牛奶,发酸的牛奶随便拿。妈妈把酸了的奶做成奶酪。
最后,罢工结束了,爸爸又去上工。那天妈妈的背似乎也比平时直了一点。
她自豪地环顾着我们大家,说:“太好了,怎么样?我们又顶住了,没上大银行取钱。”
后来,好像忽然之间孩子们都长大工作了。我们一个个结了婚,离开了家。爸爸好像变矮了,妈妈的黄头发里也闪烁着根根白发。
在那个时候,我们买下了那所小房子,爸爸开始领养老金。
也在那个时候,我的第一篇小说被一家杂志接受了。
收到支票的时候,我急忙跑到妈妈家里,把那张长长的绿色的纸条放在她的膝盖上。我对她说:“这是给你的,放在你的存折上。”
她把支票在手里捏了一会,说:“好。”眼睛里透着骄傲的神色。
我说:“明天,你一定得拿到银行里去。”
“你和我一起去好吗,凯瑟琳?”
“我用不着去,妈妈。你瞧,我已经签上字把它落到了你的户头上。只要交给银行营业员,他就存到你的账上了。”
妈妈抬头看着我的时候,嘴上挂着一丝微笑。
“哪里有什么存款,”她说,“我活了这一辈子,从来没有进过银行的大门。”
8.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文借主人公一家通过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走出困境的故事,彰显了“团结”“乐观”“奋斗”“拼搏”的主题。
B.小说开篇“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的描写,暗示了家中的境况窘迫,是小说的序幕,与结尾妈妈的最后一句话遥相呼应。
C.““罢工”是主人公一家陷入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共同努力,终于克服了“罢工”给“我们”家带来的重重困难。以第一人称叙事,更加公正、客观、冷静。
D.父亲”虽沉默寡言,却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关爱,辛劳一生,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状况。
9.住在街那头的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设置这一情节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试作简要分析。(6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①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居父丧,哀毁逾礼。
②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上从之。
③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④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
《宋史·列传一三四》
10.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
B.
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
C.
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
D.
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人犯阙”中的“阙”,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阙”意思相同。
B.“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中的“舆”,与“武(苏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中的“舆”意思相同。
C.“赏既不明,谁肯自劝”中的“劝”,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劝”意思相同。
D.“耿南仲得祠禄归”中“得祠禄归”,与“舍簪笏于百龄”中的“舍簪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肃接受命令到金营去,被金军扣押五十天。在其营密觇,发现金国统治者非常贪心。此时,邓肃的遭遇与西汉的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的苏武有相似之处。
B.耿南仲得祠禄还乡,儿子延禧担任郡守。邓肃弹劾耿氏父子误国,乞求以典刑治罪。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因此皇帝称赞邓肃正直。此时,倘若初唐的王勃尚在,定会羡煞邓肃,再次感伤自己“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C.皇上赞叹邓肃正直,他因此感谢皇上,不三月凡抗二十疏,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这时的邓肃真好似庄子《逍遥游》里的“鲲鹏”,好不逍遥、自在和得意。
D.李纲罢宰相时,邓肃为他说好话,认为责罚过于严苛,免去他的职务与时局不利。因此惹恼当政者,也被罢免官职。邓肃力挺李刚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样,都是为国惜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
译文:
⑵
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
译文: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山
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夜里、山间,看天空晴朗;一觉醒来,清晨忽见溪流暴涨,知昨夜他山下了一场阵雨。诗人眼前的景色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相同,饶有情趣。
B.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雨跳跃性大,采用的颇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眼目为之一新。而现代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在课文《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场面描写中也曾运用。
C.翁卷的《山雨》,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这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抒情方式完全不同。
D.这首七言绝句语言典雅凝练,生动形象,与王勃的七言绝句《滕王阁诗》相似。
15.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请简要赏析。(6分)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⑵野马也,____,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⑶____
,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未数数然也。(庄子《逍遥游》)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韩愈《师说》)
(七)语言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共18分)
17.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次研讨会,诚望各位方家学者畅所欲言,就敝市的长远发展发表榆枋之见,提出宝贵意见。
B.远望那楼台亭阁,灯火辉煌之地;想那群英荟萃,腾蛟起凤,自觉形秽.家贫如洗的我,如何才能进去,与他们一起煮酒论英雄.
C.王右军书法原本学习卫夫人,其后遂妙天下,所谓风斯在下也。
D.小人离家日久,老母现在抱病垂危,还望大人赐小人还乡,少遂乌鸟私情。
18.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觉今是而昨非”“
应当早做准备才是”,两句中“是”的意思相同。
B.“叨陪礼对”“
郎争气,妾叨光”,
两句中“叨”的意思相同。
C.“谨拜表以闻”“
谨致谢意”,
两句中“谨”的意思相同。
D.“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情”“巧夺天工”,三处中“夺”的意思相同。
19.下列各选项中加横线词语有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平步青云”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手提三尺定山河
”“
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餘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D.“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划桨开大船”
20.下列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引壶觞以自灼
请息交以绝游
B.地势极而南溟深
酌贪泉而觉爽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1.
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见用于小邑
慈父见背
B.复驾言兮焉求
乐夫天命复奚疑
C.夙遭闵凶
伶仃孤苦,至于成立
D.宇文新州之懿范
孟学士之词宗
2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榻:东汉豫章太守陈蕃专为名士徐孺子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孺子来访才放下。
“榻”就是现在的床。现在也常用“下榻”一词,如“我来到哈市,下榻帕佛尔宾馆”。
B.相敬如宾:东汉的梁鸿娶了“肥丑而黑,力举石臼”的孟光为妻,孟光对他“举案齐眉”,两人“相敬如宾”。现在人们常用此成语,如“二人同窗多年,相敬如宾,友情甚笃”。
C.郎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与“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刺秦王》),这两处的“郎中”,前者是尚书省的属官,后者是宫廷侍卫。现在是医生的别称
D.家、舍、令:“家”和“舍”是谦称,谦称自家的长辈或年纪大的人用“家”,如“家君作宰,路出名区”,“舍”谦称自家的晚辈或年纪小的人,如“舍弟”“舍侄”等,“令”是敬辞,如“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又如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堂”等。
(八)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20年6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方案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3年内不少于40小时。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卷面分为5分。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B因果倒置
2.B
A.把“不是……而是”改成“不只是……而且是”;
C.
“主要受儒教、佛教影响”,错,应改为“主要受佛教、道教影响”,且“深刻地剖析了”错;D
“作者把苏轼、陶渊明和王安石等三人进行对比”错
3.D
符合文本信息,但与题干不符
4.D
A.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牵强附会;
B.应为“寓谐于庄”,
“大行不顾细谨”“瑕”与文意不符;
C.对第三、四、五段内容概括不全,首先他应是一位有“热情”的关注“人间疾苦”的学者型教师,且“最”字不准确。
5.C(应为“间接表达了”)
6.①教学内容上(在4、5段):既注重唐诗的空灵唯美、人生幻灭的虚无感,又注重唐诗中的人间疾苦,且与时政结合,引导学生关心国事;(2分)
②教学方法上(在第3段):从诗人和画家角度,理解、讲解唐诗,最早使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解唐诗;(2分)
③教学风格上(在1、2段):立论新颖,考证严密,课堂充满诗意;(2分)
7.①可惜:a.他的死,是中国学术界的损失,更是民主主义运动的损失。(2分)
b.他是深受爱戴的教师、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如若健在,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定会贡献多多。c.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与敌斗争可以选择“壕堑战”,既斗争又保护自己,保存实力,做忍的斗争,这又将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幸事。
d.
像鲁迅那样
……(4分)(开放性习题,言之成理即可)
②敬佩:a.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2分)b.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不仅埋头书斋,潜心学问,热心教育,成绩卓著,c.而且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承担一位知识分子应有的民族责任。d.他以他的学识和成就,影响着后人,他以他的勇敢和献身感召着后人。e.正如鲁迅、巴金一样……〔4分)(开放性习题,言之成理即可)
③答既“可惜”又“敬佩’,也可;答“不可惜”,至少扣3分。
8.答案:A(注:B、“序幕”错,”呼应”也显牵强;
C、“‘罢工’是主人公一家陷入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错;“以第一人称叙事,更加公正、客观、冷静”错。
D、喧宾夺主。)
9.※①情节内容上,交代背景,暗示“我们”家如果交不起房租,也会被扫地出门,也会无家可归。
②情节手法上,运用插叙手法使情节发展富于变化、错落有致、摇曳多姿,避免了平铺直叙。
③情节结构上,①与上文家中有“存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们”的光荣、自豪与安全;②衬托出妈妈在银行的存款的重要性,为后文“我们”想方设法不动用这笔钱做铺垫。
※④人物上,①衬托出母亲的能干和有智慧;②表现了世事艰难给孩子们造成的忧虑和恐慌心理。
⑤主题上,侧面烘托人物,为表现主题服务。
※⑥表达效果上,构制悬念,增强了小说的紧迫感,引发读者对主人公全家的担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三点得满分)
10.A
11.C
12.C强加因果,比喻是对《逍遥游》的误读。
13.翻译:(1)金人不值得让人害怕,然而他们奖赏明确,处罚坚决。不借助文字(搞花样),所以,人人听从命令。(
“不足”“信赏必罚”“假”各1分,大意2分)
(2)李纲虽然品学端正但是技艺荒疏,谋略深广但是机变不足。本来不能符合皇上的心意。(“虽”“不足”“副”各1分,大意2分)
14.B
A“诗人眼前的景色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相同”错;C“这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抒情方式完全不同”错;D
“语言典雅”“
王勃的七言绝句”错。
15.①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答烘托、虚写、联想想象也可,2分;答对比1分);②a.作者写“山雨”省去了下雨的过程,正面不着一字。b.前两句写雨前景象:星月皎洁,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c.后两句写雨后,溪深流急,诗人感受;d.诗人用雨前、雨后和诗人感受侧面写出昨夜他山下了一场阵雨。(4分)
16略
17.A
18.D
19.D
20.C
21.A
22.C
【参考译文】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悲伤过度超出了常礼。
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邓肃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这之前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到这个时候就对高宗说:“金人不值得畏惧,但金军赏罚分明,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都肯拼命。而朝廷却不同,有同时立功而功劳又相等的,有的已多次升官,有的却还是平民百姓。赏赐的轻重、官位的高低,只在官员手上。功赏不明,谁肯自我勉力呢?希望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使立功者能够自已陈报。”朝廷采纳了邓肃的意见。
耿南仲告老还乡,他们的儿子延禧为郡守。邓肃弹劾耿南仲父子说:“南仲父子都是罪恶之人,阻碍渡河之战,遏止勤王的军队。等到陛下想派兵救援京城,又被南仲父子阻止,他们这样危害国家,乞求处以典刑。”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但邓肃言辞上没有一丝怜悯,钦宗赞叹邓肃忠心耿直。管理宫室之事的陈良弼乘轿子到横门外,买内女童,邓肃连上奏章责问,当时朝中官吏多推脱离开,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邓肃身为谏官,遇事感愤激昂,不到三个月,总共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恰逢李纲被罢免宰相职务,邓肃上奏说:“李纲品学虽正但技艺疏浅,谋划虽深广但机变不足,本来不足以与圣意相称。但陛下曾经对臣说:‘李纲是真正的以身报国者。’今日罢免他,并且责罚非常严苛。这是我有疑虑的原因。况且两河百姓本无所适从,李纲任职不足一个月,百姓和士卒渐渐招集了起来。现在李纲离开了,两河之民将怎么办呢?张邦昌的余党,很多还在朝做官,李纲先前乞求驱逐逆臣邦昌,然后才能治叛党的罪。现在李纲罢免了,对叛臣将怎么办呢?叛臣在朝廷,政事就偏离正轨了;两河没有兵力,外夷就会作乱。李纲在这里也不可说没有一点作用。”
朝廷动怒,邓肃被交吏部审查,被罢免归乡。
语文试卷
第1页
共
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