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②积累课文优美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措施 感悟、合作、创新,教师引领,学生理解。
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的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段意 第一段:点明桂林市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第二段:写漓江的水。第三段:写桂林的山。第四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
写作特点 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字新词重点词、句 兀立:高耸直立,形容山势的险峻。嶙峋:形容山石突兀的重叠。连绵不断:指山脉河流连接不断。
特殊句 ……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鉴赏与评价 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直接按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
创新教育 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巩固运用 漓 澜 瑕 翡 桨 攀 峦 泰 筏
近义词:兀立—耸立 玩赏—观赏 无暇—纯洁 扩散—散布反义词:兀立—平缓 玩赏—厌倦 无暇—瑕疵 扩散—集中
参阅内容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网络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笔记第二课时:交流预习笔记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3、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4、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教学后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2、配乐读课文。齐读课文,并配上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优美旋律,学生审美感受又进一层。 我想新理念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琢磨反思。希望能成为新理念通往课堂教学实践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