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演唱《阳关三叠》及欣赏《杏花天影》,感受琴歌的魅力,增强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体会古曲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能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演唱《阳关三叠》,体会其古韵及感受、了解古曲的创作手法。
2.目标解析
(1)《阳关三叠》与《杏花天影》都是古代著名的琴歌,但它们的创作手法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阳关三叠》这首琴歌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通过起承转合及三叠的手法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杏花天影》这首琴曲词通过换头合尾的手法表现思念远方恋人,同时又感慨人生的漂泊,忧心家国的不定,多种思绪交织的情感。通过感受聆听,不仅感受作曲家的真挚、丰富的情感,而且感受古韵的魅力。
(2)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变声期,不能大声喊唱,本节课要求学生能用
轻声、深情、流畅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阳关三叠》,感受古人的真情流露,情绪、情感的层层递进。同时通过聆听、比较、分析歌曲结构,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激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以情带声,表现作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准确演唱出歌曲《阳关三叠》的旋律和意境,锻炼气息的控制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歌曲《阳关三叠》
1.欣赏名画导出古诗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名画,请大家欣赏……中国古代的诗人画家,常常把诗画放在一起来创作,有诗常作画,有画必题诗!我们看看这幅画有哪首古诗可以适合呢?”
“……”
2.看诗、赏画、带问题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古代文人墨客不仅作诗而且喜欢唱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有深挚的惜别之情,适合绝大多数离宴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歌曲吧!
提问:歌曲的情绪如何?歌曲歌词与诗歌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这首琴歌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长短句的诗句用来丰富琴歌的内容,形成了两个段落。”
3.复听歌曲《阳关三叠》
“歌曲中哪些字唱得比较重?请同学们将唱得重的音找出来。”
4.老师演唱第一段歌词,学生轻声跟唱
5.
学生跟琴演唱第一段歌词
6.
学生跟琴视唱第一段曲谱,分析旋律特点
师:“旋律的主音是什么?第一段由几个乐句构成,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
师:“第一个段落是王维的原诗,主音是re,商调式,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7.师演唱第二段歌词,学生轻声跟唱,找出难点并解决
八度大跳采用单独聆听、模仿、视唱曲谱的方法解决,并注意“唱低想高,唱高想低”,控制好声音的发声位置。注意“遄”字的正确发音以及附点的时值要拖满。
8.学生跟琴演唱第二段落歌词
9.带问题欣赏刘欣然演唱的琴曲《阳关三叠》
师:“其实我们学唱的《阳关曲》只是《阳关三叠》里的第一段,让我们听听完整的《阳关三叠》,听听三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每段的第一段落的诗句、音调相同,第二段落的歌词、音调不同。”
师:“这就是古代常用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叠’,类似欧洲的变奏曲式结构,三叠意指演唱(变奏)了三次。”
10.引导学生配乐诵读《阳关三叠》的三叠歌词,激发学生与作品情感产生共鸣
11.学生跟伴奏完整的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演唱《阳关三叠》
注意坐姿、换气点及重音
12.欣赏合唱版《阳关三叠》
提问:合唱版的《阳关三叠》与我们今天学唱的这首歌曲有什么不同?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二)欣赏《杏花天影》
“唐诗宋词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的巅峰代表文化,在音乐方面,不仅唐诗有琴歌,宋词也有很多歌曲。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宋代歌曲,请听……
?
1.欣赏姜夔作词作曲的《杏花天影》
歌曲的情绪如何?你感受到作词、作曲家怎样的心境?
(这首歌曲旋律舒缓典雅,情绪惆怅。这首词为思念远方恋人之作,同时又感慨人生的漂泊,忧心家国的不定,多种思绪交织。)
2.?简介作词、作曲家姜夔
3.看歌谱欣赏《杏花天影》
请同学看到这首歌曲的歌谱,探寻宋代歌曲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这是一首典型的宋代歌曲。音乐由换头合尾的两个段落组成,歌曲第一段三小节“绿丝低拂鸳鸯浦”与第二段“金陵路、莺吟燕舞”在旋律处理上形成对比,而后段旋律完全相同,许多宋词都是这样的结构。)
4.欣赏现代版《杏花天影》
“现代很多流行歌曲都借鉴传统的音乐来增添它的文化底蕴,吸引听众的注意,古为今用,例如这首杨云阁的《杏花天影》,他就借用宋代歌曲《杏花天影》而走红,登上2013年央视春晚。”
四.小结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古乐器,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激发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听辨其音色。
2.目标解析
(1)中国古代乐器门类众多,本课只是撷取了历史最悠久的
“几朵小花”,由点及面地对中国古代音乐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通过与世界古老乐器的对比
,欣赏感受古老乐器演奏的乐曲,感受我国古代文化“和为贵”的哲学思想特点,感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比观看古今相似的乐器图片,思考乐器发明的来源,聆听乐器声音,让学生不仅从外形上能认识骨笛、埙、编钟,而且能从音色上区分同类或相似的乐器,从而了解骨笛、埙、编钟这三种乐器,并对这三种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
教学难点:能分辨骨笛与竹笛,编钟与编磬的音色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播放笛子独奏曲《姑苏行》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
师:“进教室时哪位同学们听出音乐是什么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姑苏行》,笛子演奏!”
(二)欣赏《原始狩猎图》
1.看图片比较笛子与骨笛
提问:老师这有两张图片,同学们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欣赏詹永明演奏家介绍骨笛与竹笛的区别及演奏
3.看图片介绍骨笛的悠久历史
4.欣赏《原始狩猎图》
提问:你能听出骨笛吹奏的音乐吗?整首音乐的力度、速度有什么变化?
5.学生跟琴视唱骨笛的主题音乐
6.欣赏《原始狩猎图》演奏视频
思考:骨笛主题出现了几次?表现什么场景?
7.老师小结
《原始狩猎图》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捕猎场景。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通过各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手法,从而产生各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时代原始森林夜幕中狩猎活动的图画。
(三)欣赏《哀郢》
1.老师展示埙并吹奏《哀郢》主题音乐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件乐器,有哪位同学认识它?我们来听听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适合表现何种意境?”
2.看图介绍乐器埙
3.
欣赏《哀郢》视频
思考:乐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曲名《哀郢》有什么含义?
4.介绍《哀郢》的作者屈原,感受作者悲愤情绪的由来
(屈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最主要的代表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这就使《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史记·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楚世家》又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
5.复听《哀郢》,边听边模仿演奏姿势
(四)欣赏《楚商》
1.
展示编钟与编磬图片,学生比较并说出乐器名称
2.
欣赏《楚商》视频
提问:编钟与编磬音色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形状象什么,你能猜出它们是什么演变而来的吗?
(音色:编钟声音浑厚,编磬声音清脆。编钟倒过来象古代地酒杯,编磬象古代地犁头,古代音乐家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提验升华成了乐器,正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3.复听《楚商》视频
提问:乐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乐曲在古代适合在民间还是适合在宫廷演出?为什么?
(由于以古乐器演奏,音色深沉拙朴,体现了屈原“行吟泽畔”凝神沉思曲心情。乐曲适合在宫廷演出。因为从材料上看,青铜器、玉石很昂贵,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从演奏者来看,需要庞大的演奏乐手,一套编钟需要几个乐手演奏。从音乐旋律来看,钟磬演奏的音乐是能体现皇族威严的宫廷正乐即雅乐。)
(五)小结与拓展
1.看图识乐器
2.欣赏舞蹈《激楚》
提问:视频用什么形式表现了楚文化?出现了什么古代乐器?
(视频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楚文化。出现了打击乐器——虎座鸟架鼓)
3.小结:“古代乐器门类众多,今天我们只是感受了几种最古老的乐器,还有很多乐器等待我们去发现、了解、感受!希望同学们下节课能告诉我刚才几个图片是什么乐器?音色有什么特点?找到音频或视频与大家来分享!”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第3课时)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
a.了解古琴、乐曲《流水》、《广陵散》背后的故事,提高学生对古琴的了解及对古琴音乐的兴趣。
?
b?.欣赏、感受古琴曲《流水》,初步了解古琴的滚拂等演奏技巧,感受古琴的音色美。
2.目标解析
?
a.通过对比古琴与外形相似的古筝,对比演奏古琴的姿势,相关视频对古琴的介绍,让学生不仅能从外形上区分这两种同类乐器,而且能从而演奏、音色、结构等多方位的来认识古琴。通过师生交流、补充、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进一步欣赏《流水》、《广陵散》乐曲产生兴趣。
??b.古琴曲《流水》的音乐表现是与古琴的演奏不可分割的,流水的不同状态,都是通过古琴的不同技法表现出来。初步了解古琴的技法对学生喜爱古琴这种乐器,并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是非常有利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欣赏《流水》。
教学难点:能感受《流水》各个段落的音乐意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认识古琴
1.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古琴和古筝,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比较它们从外形上有什么主要的不同?
(它们分别是古琴和古筝。它们的弦不一样多,古筝明显多一些。)
师:“古琴”本名“琴”或“七弦琴”,她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古圣先贤、文人雅士最钟爱的乐器,列于“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她虽然“身材娇小”,只有七根弦,却变化无穷;她音量不大,但音色古朴、淡雅、沉静,听了令人心静神清、淡泊而有世外之想,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东方神韵。古筝有十三弦或二十一弦,源于秦国,因此古代也称“秦筝”,弹奏方法、音色等与古琴不同,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2.看视频了解古琴历史(1分钟)
3.看图片比较探讨古琴的演奏姿势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林黛玉抚琴图片及《甄嬛传》甄嬛抚琴图片
4.看视频介绍古琴(5分钟)
(三)欣赏《流水》
1.导入
“关于古琴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同学们知道有那些呢?”
(同学们可能看过王力宏的一部电影《恋爱通告》,或听过他的一首歌曲《伯牙绝弦》等途径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精通音律的琴师俞伯牙,在一个和风舒畅,薄雾轻扬的早晨,端坐山林,手抚伏羲琴,弹奏他新作的琴曲。琴声穿越寂静的山林,时而浅如坠玉,时而亢似龙吟,时而清冷缠绵,时而澎湃浩荡,随着阵阵松风,汇入山泉,漫入岚岫,潺潺切切。此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安静地站在琴声里,垂目凝神,直听得物我两忘,脱口赞曰:“洋洋乎志在流水。”一语深刻地道出了伯牙所弹奏琴曲的内涵,从此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子期不幸早亡,伯牙断弦摔琴,“一曲情思随风去,归来化做断弦琴”,终身不再鼓琴。二人默契笃深的友情被传为千古佳话,世间也多了“知音”这么一个意味深长的词语。今天,我们就试着来当俞伯牙的知音,感受他的这首《流水》。)
2.欣赏《流水》
提问:古琴的音色有什么变化?
3.介绍古琴的常见演奏方法
a.空弦发音,叫作散声或散音,演奏时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拨弦,发音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
b.按弦发音,叫作按声或按音,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
弦,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发音圆润细腻,富于表情,有如歌声,又叫作实音;
c.泛音,轻碰琴弦发音。演奏时左手对准某一徽位轻触琴
弦,右手拨弦,发出比较清澈、轻盈虚飘的乐音,适于快速华彩性曲调;
d.滚:由高音到低音;
e.拂:由低音到高音;
f.绰:上滑音;
g.注:下滑音。
4.看结构图分五段聆听
提问:音乐的力度、速度怎样?古琴音色怎样?运用了什么演奏技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哪两段音乐相似?
5.完整聆听《流水》
(四)音乐故事《广陵散》
1.
看图片,老师简介《广陵散》
“音乐不但能描绘自然景象,还能讲述故事……”
2.
欣赏《广陵散》演奏视频
“请同学们聆听音乐,想一想:它的情绪、速度、力度具有什么特点?”
3.复听《广陵散》
分组讨论:《广陵散》这首古琴曲是如何表现“聂政刺韩王“故事的?《广陵散》与《流水》在表现手法及古琴演奏技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古琴以其独特的魅力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
(?http:?/??/?baike.baidu.com?/?view?/?26299.htm"
\t
"_blank?)“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是否应该认识了解它,并富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呢?让我们携手用行动共同维护、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吧!
《梨园风采》教学设计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在欣赏经典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过程中,了解梅兰芳、马连良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并认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
(2)积极参与聆听、模仿、演唱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不同行当的唱腔魅力。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说出梅兰芳、马连良两位表演艺术家所属行当,知道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
(2)学生能在聆听、模仿、演唱等音乐活动中,了解生、旦、净、丑行当的唱腔特点,并能进行辨别。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聆听、模仿、演唱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不同行当的唱腔魅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导入
(1)伴随京剧曲牌音乐,展示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舞台剧照。
(2)师:非常高兴能在如此美的环境下开始我们的学习。细心的同学应该已经猜到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与京剧有关。同学们听过京剧吗?了解京剧吗?
(3)师生交流京剧的起源、行当等知识。
2.欣赏教学
《海岛冰轮初转腾》
(1)师:“旦”是指女性角色,年龄大的叫老旦;性格稳重的中年女性叫正旦也叫青衣,表演时绝不手舞足蹈,而是惯用大段的演唱和念白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性格活泼的少女为花旦;以武技表演见长的叫武旦也称刀马旦。另外,还有一种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一体,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京剧的四大名旦都擅长花衫的演技,下面我们来欣赏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2)师介绍剧情
(3)学生欣赏视频,并思考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内容?此唱段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演唱者的嗓音有什么特点?
(4)师生交流总结:此唱段以不急不缓的节奏,委婉细致的唱腔,表现了杨贵妃怨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5)再次完整欣赏视频,并用手指轻轻敲击手心的方式,边打板边随乐哼唱前两句,体会唱段的特点与情绪,说说梅兰芳在唱腔和表演上有何特点?
(6)师总结:梅兰芳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角艺术家。他扮相端丽,唱腔圆润,表演优美细腻,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旦角的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也都作了大胆改进与创新,使之更能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形成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的“梅派”风格。其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打渔杀家》等;经典唱段有:《海岛冰轮初转腾》《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等等。京剧四大名旦除梅兰芳之外,还有尚小云(尚派)、程砚秋(程派)、荀慧生(荀派),他们在舞台上也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了解一下。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1)师:除了旦行,生行也是京剧中一个重要的行当,同学们可知道生行又包括哪些门类呢?
(2)师生交流:“生”一般指男性角色,表现庄重,人物外形装扮大多清秀俊雅。年龄较大中老年为老生也叫须生,青少年男子叫小生,擅长武艺的叫武生,另外还有娃娃生。
下面我们将欣赏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表演的,《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3)学生简述《空城计》故事情节。
(4)完整聆听由生行京剧大师马连良演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并思考: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内容?此唱段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演唱者的嗓音有什么特点?
(5)师生交流总结——老生在剧中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演唱时用真声,此唱段字韵和谐,节奏明快,一气呵成。唱词刻画了诸葛亮沉着冷静、机智迎战的军事家的风度。
(6)边打板边跟随老师模仿演唱唱段前两句,体会唱腔的特点与情绪。
(7)师简介马连良:马连良是20世纪较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他兼蓄各派之长,改革传统老生唱腔,20世纪30年代将月琴移到乐队前列,与京胡协奏,加强唱腔力度,逐步创立起柔润、潇洒的“马派”艺术。其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狂又不乏细腻。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群英会》《甘露寺》《海瑞罢官》等。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1)师:京剧中的净和丑角在脸上都勾勒有图案,因此它们分别又俗称“大花脸”和“小花脸”。其中,
净角一般扮演品貌或者性格有特点的男子。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净角的表演,看看净行是怎么通过他的唱腔和表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2)欣赏净角唱段《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3)师生总结净角唱腔、表演特点:在京剧中净角大多扮演将军、神化人物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虽有文武善恶之分,但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豪迈,因而在演唱上要求用真声演唱,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要求粗线条,顿挫鲜明,以突出扮演人物的性格和声势。
(4)配合动作,模仿演唱最后一句“咬紧了牙关你为哪桩”,感受、体验净角的唱腔与表演风格。
3.聆听与思考
聆听六个唱段,辨别角色的行当。
唱段一:《包龙头打坐在开封府》(选自《铡美案》)
唱段二:《猛听得金鼓响》(选自《穆桂英挂帅》)
唱段三:《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自《定军山》)
唱段四:《趁夜晚出奇兵》(选自《奇袭白虎团》)
唱段五:《猛志在胸催解缆》(选自《文成公主》)
唱段六:《军民鱼水情》(选自《沙家浜)
四、课堂总结
京剧,作为国粹,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声腔艺术、纷呈多变的表演形式、流派众多的文化底蕴,集中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神韵,称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希望同学们能走近它、喜欢它、欣赏它。
第三单元西乐撷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自信有感情的歌唱并能表现歌曲亲切自豪的音乐情绪。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唱《英雄凯旋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感受变化音的音乐表现。
(2)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及情绪,完成聆听与思考中的“乐曲说明”。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清唱剧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亨德尔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创作特点。
(3)、能够说出巴赫的代表作品及其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1、导入
(1)观看以巴罗克为背景的,介绍同一时期相关文化艺术发展情况的视频。
(2)老师简介欧洲音乐的不同音乐风格流派。
(3)聆听《英雄凯旋歌》,片段,老师讲解清唱剧的含义。
设计意图:
从图片、音响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清唱剧的含义,以及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学唱《英雄凯旋歌》
(1)老师简介歌曲与作曲家亨德尔的相关知识。
(2)完整聆听歌曲,关注歌词,了解歌曲的表现内容及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
学生能够知道作曲家亨德尔及其作品英雄性和史诗性的主要风格特点,在完整聆听后对歌曲表现的内容、情绪及音乐风格有初步的体验。
(3)运用歌曲中的乐句进行发生练习,老师提出歌唱的基本要求。
(4)老师分别弹奏升5、升4的乐句和还原5、还原4的乐句,学生聆听分辨,并学唱,注意音准。
(5)分析歌曲结构,注意乐段的重复。
(6)学唱歌词,提示学生注意歌词与旋律的对应,通过练习解决一字多音的难点。
(7)看谱完整演唱歌曲,注意唱出曲谱中的强弱记号。
(8)拓展练习
①完整聆听《哈利路亚》,并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②老师简介《哈利路亚》的相关知识。
③随音乐哼唱《哈利路亚》主题,分析歌曲的力度、速度、旋律进行等特点。
④师生交流并总结:《哈利路亚》与《英雄凯旋歌》在音乐情绪、演唱速度、力度旋律进行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
3、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与作曲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2)完整聆听音乐,关注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调及情绪等音乐要素的特点。
(3)随音乐填写以下乐曲说明:
《G弦上的咏叹调》是“——的代表人物”巴赫创作于——年的管弦乐作品整首作品速度——,力度——,音调——,开头两小节旋律线形成一个“问号”形状的图案,似在表现作曲家的思索。这首作品抒发了——的情绪,感人至深。
(4)跟着音乐哼唱主题旋律,感受作品悠长、深沉、优美的旋律之美。
设计意图:
欣赏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进一步感受巴罗克时期音乐作品庄重,结构规整的风格特点。通过填写乐曲说明,检测学生对作品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西乐撷英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感受到海顿《小夜曲》明朗、典雅、质朴的色彩,及其表现出的无忧无虑的意境,以及《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竖笛吹奏主题等方式感受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音乐表现力及古典音乐典雅清新的风格特点。
(2)通过完整聆听作品、听辨主题、分析相关的要素、节奏练习等感受《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表现力及内涵。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弦乐四重奏、交响曲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海顿的代表作品,能够背唱音乐主题。
(3)能够说出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及《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中“命运动机”的节奏。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英雄凯旋歌》《哈利路亚》《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辨别乐曲名称和作者。
设计意图:
复习清唱剧的含义、巴罗克时期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特点。注重知识的衔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音乐派音乐风格特点。
2、欣赏《小夜曲》
(1)聆听三遍钢琴弹奏的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
为欣赏作品做铺垫,使学生更好地记忆主题旋律,理解音乐风格。
(2)完整聆听作品,并思考:乐曲是由那几件乐器演奏的?他的音乐情绪、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3)简介作曲家海顿及其代表作,介绍《小夜曲》的相关知识。学习弦乐四重奏的含义。
(4)视唱主题旋律,分析主题旋律进行特点。
(5)完整聆听作品,听辨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变化。
(6)背唱主题旋律,可以采取快速、中速、慢速三种速度进行演唱。
设计意图:
听辨并背唱主题旋律、多次完整聆听音乐,能够使学生深入体验到音乐意境,感受到清新典雅的风格特点。
3、欣赏《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1)用击拍的方式模拟生活中的敲门声,并尝试用音乐表现要素(速度音调、节奏、力度等)来表现不同的敲门声。
(2)聆听全曲,并思考:乐曲的情绪是什么?表现了什么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的音调是什么?
(3)简介乐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与作曲家贝多芬的相关知识。学习交响曲的含义。
(4)分段欣赏——呈示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主题旋律是什么?
②聆听主题音乐片段,感受“命运动机”的音乐情绪。
③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思考:主题旋律的发展采用了那种创作手法?
④总结“命运动机”的节奏型并听辨其在主题音乐片段中出现的次数,说说这个节奏型对乐曲情绪表达的作用。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音乐思维能力与想象力,通过分析主题旋律的发展手法和固定节奏型的使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情绪和内涵。
⑤聆听副部主题音乐片段,思考:这部分音乐具有怎样的情绪?表现了什么内容?与主部主题的音乐情绪有何不同?
⑥随音乐哼唱副部主题音乐,思考:副部主题旋律的发展
采用了那种创作手法?
⑦完整聆听呈示部音乐记录曲式结构。
(5)分段欣赏——展开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他与呈示部有相同之处吗?
②这段音乐的力度变化较多,边听音乐边思考:力度的变化给音乐情绪带来了什么影响?
(6)分段欣赏——再现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
②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音调与呈示部完全相同吗?两个主题是如何呈现的?
(7)完整聆听作品,记录作品的结构。
设计意图:
分段聆听,完整欣赏,能够充分体验到作品传递出的强烈的音乐情绪,进一步感受到古典音乐结构规整,风格庄重的特点
4、音乐家故事: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聆听音乐,思考:这首音乐作品的主题乐器是什么?表现了何种意境?
(2)老师讲述与《月光奏鸣曲》创作相关的小故事。
(3)再次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这首作品主题的旋律进行、力度、速度、有什么特点?
(4)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记忆。
(5)师生交流总结:《月光奏鸣曲》与《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同为贝多芬作品,却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情绪,为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家故事栏目的学习,使学生更深的了解贝多芬的创作特点。
第三单元西乐撷英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感受到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体验巴赫《小步舞曲》端庄典雅的音乐情绪。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感受体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音乐端庄典雅结构规整的特点。。
(2)用竖笛合奏《小步舞曲》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小步舞曲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莫扎特、巴赫的代表作品,能够背唱音乐主题。
(3)能够说出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4)能够演奏《小步舞曲》
(5)聆听感受并能分辨同名大小调:G大调和g小调。
教学过程:
导入:聆听《英雄凯旋歌》、《G弦上的咏叹调》、《小夜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音乐片段,分别说出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以及音乐创作特点。
欣赏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聆听乐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老师简介莫扎特,以及奏鸣曲式和快板的含义。
聆听乐曲,思考:乐曲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情绪是什么?
随音乐视唱主题,并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
聆听乐曲,记录每个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不同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聆听、随音乐哼唱主题、记录主题的变化、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对比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意境,感受作品结构规整、风格典雅的特点,加深对古典音乐风格特点的理解。
播放歌曲《不想长大》听一听:有没有熟悉的音调?
随音乐唱一唱《不想长大》,对照曲谱,想一想《不想长大》的旋律是如何从《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发展变化而来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音乐元素”。
欣赏巴赫《小步舞曲》
老师提问:巴赫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它是哪个时期的代表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他的作品创作特点是什么?
播放钢琴《小步舞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节拍、速度是怎样的?
老师简介“小步舞曲”的含义。
设计意图:
为学习演奏作品做铺垫,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风格。
观看《小步舞曲》竖笛演奏视频,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气息的控制变化音的指法。
视唱《小步舞曲》高声部旋律,注意#4的音准。
慢速完整吹奏高声部旋律。
视唱《小步舞曲》低声部旋律,注意变化音的音准和长音的时值。
慢速完整吹奏低声部旋律。
设计意图:
先视唱再演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音乐旋律及节奏,更好的理解作品。
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慢速完整吹奏《小步舞曲》,注意两个声部的气息、速度要保持一致。
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用较快的速度有感情的完整吹奏《小步舞曲》。
实践与创造
对比总结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聆听G大调和g小调的音阶及音频片段。讨论:它们带给你哪些音响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用语言描述或者用图画描绘出来。
《神州音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了解混合拍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歌唱,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2.在歌唱与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新疆民族音乐中混合拍子的特点。
3.练习击打八七拍子伴奏型,随乐合拍,感受这种特殊拍子所带来的音乐韵味。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2.了解“混合拍子”,并能随乐合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青海相关图片与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能在地图中找到图片中所显示的地区吗?
生:……
师: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大西北,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地理方位概念,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族、环境等,为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打下基础。)
二、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
生答。
师评并补充:这是一首青海民歌,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出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
2.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抒发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3.欣赏全曲,边听边思考:歌曲的速度、节拍、力度是如何表现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音乐,从音乐要素上了解歌曲)
4.老师范唱歌曲。
5.学生学唱歌曲第一段,注意歌曲音准。
6.请同学们看歌谱,曲调中出现了一个变音记号,大家知道这个变音记号的名称和意义吗?
生答。
师:这个变音记号叫“升记号”,所标示的音符将升高半音演唱。
7.跟琴学唱旋律,适度乐谱。用模仿的方法唱好变化音。
在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实用正确的发音技巧与咬字方式,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养成正确的演唱习惯。
8.介绍歌曲改编者王洛宾。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强调需讲解声乐中简单的发声技巧。这一学唱部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熟悉乐谱,进而跟唱。在学唱同时教师及时的调整与讲解有益于学生正确歌唱方式的养成。)
?9.分组表演
?三、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1.聆听音乐,思考:乐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哪些乐器演奏?乐曲可以分为几段?
生答,教师补充。
2.分段欣赏。
(1)引子部分
聆听音乐并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乐器演奏?速度与力度是如何表现的?
生答,老师补充。
(2)第一部分
聆听音乐,跟着老师击打节奏,并思考:这段音乐变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它的速度、力度、节奏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小组分配任务,分别讨论)
老师重点带学生体会混合拍子的节奏,带学生一同合乐体验八七拍子。
(3)第二部分
聆听音乐,对比乐曲第一部分提问: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音乐情绪,它的速度、力度、节奏又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教师展示乐谱中三个主题旋律,学生随乐哼唱,体验旋律特点。
3.复听全曲,再次感受。
四、小结下课。
《神州音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1.欣赏《玛依拉》,竖笛吹奏主题旋律。
2.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能完整准确且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2.通过对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欣赏了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加强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感知能力。
3.了解蒙古族特色乐器马头琴,能知道这件乐器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
教学重难点
能熟练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熟悉马头琴音色特点及其演奏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西北地区,学唱了由王洛宾先生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描绘了青年男女间美好的情感,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伴奏一同来演唱这首歌曲。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印象)
二、欣赏歌曲《玛依拉》
1.导入
师:哈萨克族是草原上的民族,他们的音乐风格独特,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与《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着截然不同音乐风格的歌曲《玛依拉》。
2.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它的速度、力度、节奏风别是如何表现的?
生答。
3.跟随音乐适度乐谱哼唱歌曲。
4.歌词中提到一件特别的民族乐器——冬不拉,教师简介冬不拉的外形特征与演奏方式。
5.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主旋律部分。
这里教师注意提示学生“轻轻吹,严按孔”的六字口诀,引导学生气息平稳正确的吹奏竖笛,养成良好地吹奏习惯。
(设计意图:再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加强对竖笛演奏技巧的训练。)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1.导入。
师:在西北地区还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同样是草原骑士,有着独具风格民族文化(
展示有关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盛况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
生答。
2.聆听乐曲《万马奔腾》,思考:这首乐器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它有着什么样的音色特点?乐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答。
简介蒙古族特色乐器马头琴,了解其形制与演奏方式。
简介: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琴有两根弦,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有嘶哑感,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3.教师简介独奏曲《万马奔腾》及其作者齐·宝力高。
4.复听全曲,注意总结乐曲中常出现的节奏型。
5.随乐敲击奔马节奏。
6.老师播放《万马奔腾》相关视频,更加直观了解马头琴的形制与演奏方式。
7.对比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思考:两种乐器在音色及表现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生答,教师补充。
8.请同学们说说对蒙古族的了解。
?四、小结下课
?
《神州音韵》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牧歌》
2.欣赏合唱《大漠之夜》
3.选听《半个月亮爬上来》
4.选听《乌夏克木卡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并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牧歌》,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音乐审美。
2.通过两手合唱作品的欣赏,能了解不同的合唱表演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3.了解新疆传统民族音乐“木卡姆”这一音乐题材。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演唱歌曲《牧歌》。
了解混声合唱及无伴奏合唱两种形式
知道木卡姆这一音乐体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播放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提问:同学们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称与主奏乐器吗?
生答。
展示蒙古族人文风俗图片。
二、学唱歌曲《牧歌》
1.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使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从整体上感受音乐。)
2.简介《牧歌》。
牧歌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绵延起伏,节奏缓慢自由,歌词形象纯朴,富有诗意,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曲调和歌词结合得很紧密。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歌词,但它那生动的比喻和优美的音乐,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大草原的美丽画卷。
(设计意图:深入简介作品背景,使学生从文化角度了解歌曲)
3、教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熟悉旋律。
4、学生识读乐谱。
5、做呼吸练习。
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练习,教师可用“闻花香”的方式提示学生,自然缓慢的用腹式呼吸法,有情感的“感叹”。接着,法“嘶”音,小腹控制呼吸,缓慢而均匀的发声。
6、用哼鸣的方式哼唱全区,注意运用正确的呼吸方式。
7、教师伴奏,学生随乐演唱全曲。
8、欣赏由瞿希贤改编的不搬走合唱《牧歌》,介绍无伴奏合唱这一演唱形式。
三、欣赏《大漠之夜》
1.聆听全曲,提问:有同学知道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生答。
2.简介混声合唱的表演形式与特点。
3.分段欣赏、
(1)引子部分
欣赏引子部分,提问:这段音乐中模仿了什么声音?演唱的力度为何?
生答。
(2)欣赏陈述部A
提问:音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演唱力度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生答。
(3)欣赏中部B
思考:乐队的伴奏织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演唱力度为何?
(4)欣赏再现部A’与尾声
思考:这段音乐是陈述段的完全重复吗?
四、选听《乌夏克木卡姆》
1.观看《乌夏木卡姆》表演视频,思考:这段音乐在速度、力度、旋律、节拍上都有怎样的特点?
生答。
2.简介“木卡姆”这一音乐体裁。
五、选听《半个月亮爬上来》
1.欣赏全曲,思考:这首歌曲运用了哪种演唱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音乐要素上分析乐曲。
3.随乐轻声哼唱全曲。
六、小结下课
《音乐故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内容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分析乐曲的主题,并能哼唱、记忆。
2.能够运用音乐的基本要素感受、分析、理解乐曲。
3.能够理解协奏曲、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难点
分析、哼唱并记忆乐曲的主题、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分析、理解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梁祝》音乐片段
师: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下面请把你们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梁祝》的资料同大家一起分享。
二、新课教学
(一)作品简介
1、请同学们按组别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梁祝》的资料上台与大家进行分享。
生:分小组介绍。
师:谁来讲讲你所知道的《梁祝》的故事。
生:讲述故事。
师: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的绝唱。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古至今,由于无数人被它的凄美爱情所感染,人们更使用不同的形式来传颂这个故事。比如京剧、吕剧、越剧昆曲、苏州弹词等等。而今天我们所欣赏的是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所表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提问:那什么是协奏曲呢?只有小提琴演奏的演奏形式叫什么?
2、展示课件
(1)协奏曲的概念。(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传统的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进入20世纪后,协奏曲的表现形式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
(2)乐曲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提问的形式,初步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协奏曲的概念,为深入欣赏作品做准备。)
(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1.引子
聆听音乐,并思考,在这段音乐中,哪种乐器模仿了哪种动物的叫声?这段旋律为大家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长笛模仿鸟的叫声,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画面。明确引子在音乐中的铺垫作用,为讲述爱情主题打下基础。)
2.呈示部
(1)聆听呈示部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音乐情绪?它的速度、力度、音区有何特点?主奏乐器是什么?
(2)呈示部—主部
①聆听爱情主题,思考:这段主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如何用音乐语言来刻画“爱情“的?(从速度、力度、情绪、旋律进行等音乐要素方面思考。)
②随音乐哼唱爱情主题旋律。
③聆听草桥结拜主题,思考:这段音乐由哪两种乐器主奏?它是如何刻画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情景的?(从音区、力度、速度、情绪、旋律进行等方面思考。)
④完整聆听主部音乐,思考:爱情主题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何变化?
(3)呈示部—副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如何表现这种情景的?(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加以分析。)
②再次聆听副部音乐,思考:除了教材中出现的两个主题,还有没有其他的主题?并尝试着哼唱。
③边听音乐记录这三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4)呈示部—结束部
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如何表现这种情景的?(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加以分析。)
(5)听音乐并完成以下表格。
主题
速度
力度
节奏
旋律
情绪
同窗三载共读共玩
?
?
?
?
?
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
?
?
?
?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要素的对比听辨,熟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解决教学重难点。)
3.展开部
(1)聆听展开部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它的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速度、力度、音区有何特点?
(2)看谱聆听展开部前三个主题,记录这三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3)聆听展开部“不祥征兆”主题,思考:这段音乐中最突出的是哪种乐器的音色?它的旋律进行是怎样的?
(4)聆听展开部“封建势力”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怎样表现封建势力的冷酷无情的?旋律进行有何特点?
(5)聆听展开部“抗婚”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如何表现出激烈的“抗婚”场面的?
(6)聆听展开部“楼台会”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如何表现出”楼台会“时梁祝二人的悲痛心情的?这是小提琴与大提琴的第几次对话?与之前对话相比,音乐情绪上有何不同?
(7)聆听展开部“哭灵泣诉”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如何表现祝英台坟前泣诉、哭灵投坟的情景的?(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加以分析。)
4.再现部
(1)聆听再现部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它是否完全再现了引子和呈示部爱情主题?它是如何刻画梁祝“化蝶”的美丽情景的?
(2)随音乐跟唱“化蝶”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实践,加深对主题音乐的把握。)
5.巩固练习
(1)听辨几段音乐主题并说出片段名称。
(2)总结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
(3)老师讲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通过欣赏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那动人的音乐调动着我门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通过这部作品,也告诉我们真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音乐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化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化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
2.能够以歌唱的方式准确的表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情感。
3.能够在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音乐要素对歌曲情感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分析音乐要素对歌曲情感的表现作用,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蝴蝶动画,引导学生从中发生联想)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翩翩起舞的蝴蝶吗?(喜欢)老师也特别喜欢这种美丽的小精灵,古往今来,人们赋予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也有很多动人的传说。你们有谁知道有关蝴蝶的故事吗?谁能够来简单地讲述一下?
生:答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浪漫、感人,被艺术家改编成了很多形式,如歌曲、戏曲、器乐曲等等,它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中一首优美动听的经典歌曲:《化蝶》。
二、学唱歌曲
1.出示谱例,播放歌曲《化蝶》请同学们边听边观察歌曲的音乐构成要素如调号、主音、节拍、速度、乐句、乐段等,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进行特点。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歌曲旋律的构成要素。)
2.节奏训练
(1)跟随老师打节拍,念以下两条节奏。要求:节拍稳定,节奏准确。
4/4?
X
XX?
X
X?
X
?
X?
X
X
|?
X
X?
XXXX?
X?
—||
4/4?
XX
X?
XXXX?
X???
XX
|?
X?X?
X
X?
XX
X
X
||
?
(2)演唱两条发声练习。要求:缓吸缓呼,发音柔和连贯。
1=C
2/4
?
1???????
4?
|
1?
5?
|
1?
6?
|
1?
7?
|
1?
1?
|
1?
—
||
?
U
1=F
4/4
?
5672
6165
3561
5?
|?
5672
6165
3561
5
||
?
U??????????????????
U
(设计意图:针对歌曲中的大跳音程以及一字多音的音准进行基本训练,为之后学唱歌曲做铺垫。)
(3)歌曲学唱
①初听歌曲,思考:每段歌词陈述了什么内容?音色和情绪上有何变化?
②复听歌曲,随音乐哼唱。
③随琴声划拍视唱曲谱,注意音准,再填词演唱。
④难点学唱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唱,随琴跟唱等方式,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特点以及歌词的含义。)
⑤艺术处理歌曲:尝试变换演唱速度、演唱音色、演唱方式、演唱力度进行演唱,感受最恰当的处理。
(设计意图:进一步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的特点,学生可按照自己设计的不同形式来演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4)难点部分重点突破,用多种方式反复加强练习。
5.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三、总结
??
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可是社会是现实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好好把握你们现在的学习时光,重心都放在建设未来上,这样你们以后的爱情也会更幸福!
《夏日情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夏日泛舟海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2.欣赏歌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充满活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感受歌曲的意境和风格特点。
2.在听赏过程中,感受不同声乐作品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用真挚的情感准确地演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2.在听赏过程中,感受不同声乐作品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夏日泛舟海上》,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准备上课。
二、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随老师击打以下节奏练习,注意三连音处的时值要平均。
练习建议:(1)建议先分为三条节奏分别进行练习:1—4小节为第一条,5—8小节为第二条,9—12小节为第三条。熟练后再完整练习,注意3/8拍的强弱规律。(2)可用身势模击的方式,也可以直接看谱逐条练习。
2.听辨练习:(播放歌曲《夏日泛舟海上》)
思考问题:你能听出歌曲的节拍吗?歌曲节奏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歌曲为八三拍,节奏是前面节奏练习的组合:1—4小节重复四遍,5—8小节和9—12小节按顺序出现一遍。
3.师:刚才听辨的这首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唱的新歌《夏日泛舟海上》,引出课题。
三、新课教学
(一)学唱《夏日泛舟海上》
1.聆听歌曲,并思考:
歌曲描绘了什么画面?
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2.简介作曲家威尔第。
威尔第(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非常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画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代表作品有歌剧《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
3.复听全曲,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读谱,数一数:歌曲分为几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歌曲共有六句。前四句采用了完全重复的手法,一、三乐句相同,二、四乐句相同。
4.再听全曲,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结合乐谱,认一认乐谱中的多种音乐记号。
这些音乐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什么作用?
生:有顿音、重音、延长音、三连音等记号。这些记号使歌曲富有动感、充满活力,表达了人们喜悦幸福的心情。
5.随老师学唱歌谱,注意音准,并唱出乐谱中的音乐记号。
6.随钢琴学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注意三连音的节奏准确。
7.随钢琴完整演唱歌曲的第二、三段歌词,注意咬字清晰。
8.歌曲艺术处理:
歌曲的第三、四乐句虽然是第一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但在音乐处理上完全不同,要有力度的变化,把有音乐记号的地方表现出来。
9.随伴奏有表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10.师:一首《夏日泛舟海上》让我们感受到了夏日乘船在海上游玩的快乐情景。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夏日”主题的歌曲,看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1.对照歌谱初听歌曲,并思考:
与歌曲《夏日泛舟海上》相比,这首歌曲的节拍和情绪有什么不同?
生:这首歌曲的节拍为4/4拍。歌曲表现出略带悲伤的情绪。
2.简介歌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这是一首古老的爱尔兰民歌,原名为《海德堡》。也是德国故事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渲染出凝重的气氛。
3.对照歌谱复听歌曲:
说一说歌曲的节奏、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生:歌曲共有四个乐句,有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弱起节奏推动了歌曲的进行……
4.再听全曲(建议播放电影片段),学生随乐轻声哼唱。
5.集体讨论:歌曲在电影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四、总结本课。
《夏日情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六月船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欣赏《六月——船歌》;
2.欣赏《夏夜》。
教学目标:
1.认真聆听《夏夜》、《六月——船歌》这两首作品,并能学唱两首乐曲的主题音乐。
2、能在乐曲的欣赏过程中,结合音乐要素,感受不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所带来的不同情绪。
教学重、难点:
在乐曲的听赏过程中结合音乐要素,感受不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所带来的不同情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聆听周杰伦的《琴伤》,思考问题:
⑴歌曲前面说唱部分的背景音乐用的哪种主奏乐器?
⑵你能哼唱出这段背景音乐吗?
2.聆听《六月——船歌》片段,并思考:
⑴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⑵这段音乐与刚才的《琴伤》有什么相似之处?
3.引出课题
二、乐曲欣赏
1.简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者;主要音乐作品有钢琴组曲《四季》、歌剧《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及六部交响曲、音乐会序曲《1812》等。
2.音乐卡片——组曲:
组曲是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
3.聆听A部分音乐,并思考问题:
⑴随着音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⑵这首“船歌”与我们上节课学过的“船歌”在节拍上有何不同?
4.请同学们哼唱这句旋律,并结合谱例,说一说这句旋律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5.请同学们哼唱下面两句旋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6.请同学们唱一唱旋律小调和自然小调的音阶,感受不同调式的不同色彩。
7.初听全曲,思考:A部分音乐出现了几次?
8.聆听B部分的音乐,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与其他两部分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呢?(调性、力度、速度等)
9.随音乐哼唱这两个主题,体会连线、音乐记号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10.完整聆听录音,感受乐曲带来的夏日水面小船的摇曳,并将曲式结构图补充完整。
??
A??????
B??????
A??????
尾声
11.讨论:
这是一首富有俄罗斯风格的钢琴作品,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用平缓的四四拍表现了船歌荡漾的效果。象这种经典的作品经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运用,你们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12.师:刚才我们已欣赏了另一种风格的“船歌”,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有中国特色的乐曲——《夏夜》。
13.随琴视唱以下主题,并思考:这段主题的音乐具有哪个地区的韵味?
14.音乐卡片——花鼓戏:
花鼓戏源于民歌,是湖南家喻户晓的戏种。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代表剧目有《刘海砍樵》等。
15.聆听录音,并思考:
⑴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⑵它的曲调与刚才视唱的主题有没有相似之处?
⑶它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16.分段欣赏——第一段
⑴聆听音乐,并思考:
①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画面?
②它的情绪是什么?
③它的速度、力度是怎样的?
⑵看谱视唱第一段主题,分析其节奏特点和旋律进行特点,体会装饰音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⑶听辨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变化,并讨论:这种变化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17.分段欣赏——第二段
⑴聆听音乐,并思考:
①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②它描绘了什么画面?
③它的情绪是什么?
④它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
⑵看谱视唱第二段主题,分析其节奏特点和旋律进行特点,体会装饰音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⑶听辨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变化,并讨论:这种变化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18.分段欣赏——第三段
⑴聆听音乐,这段音乐与前两段音乐有什么联系?
19.完整聆听乐曲,记录作品的结构。
20.讨论:
⑴这首乐曲的伴奏乐器是什么?
⑵它的独奏出现了几次?
⑶它在音乐表现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讨论:
《六月——船歌》与《夏夜》都是以“夏日”为题材的器乐作品,它们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