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精品教学资料荟萃(含课件、教案、学案、配套练习、视频资料等)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精品教学资料荟萃(含课件、教案、学案、配套练习、视频资料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5-14 19:27:2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短文两篇》配套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 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3、 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逐走( )(2)、入日( )( 3)、欲得饮( )
(4)、河、渭不足( )( 5)、北饮大泽( ) (6)、弃其杖( )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 )
2、翻译下列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
1、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质疑:
(1)《夸父逐日》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的想象。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看待这场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夸父追日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做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精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与日逐走( ) ②河渭不足( )
③北饮大泽( ) ④弃其杖(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渭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饮大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本文的神话中,你还知道其它的神话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迁移:
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5课
基础知识
1、(1)追赶(2)追赶到(3)想要(4)够(5)喝 (6)丢弃
(7)从前(8)碰撞(9)绳子,断
2、(1)、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理解探究
1、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2、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3、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4、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合作释疑
(1)邓林,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夸父因逐日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却化为撑起一片绿阴且结满甘美果实的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这个神话主要是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壮的气概。也正因为日不容易“逐”,才更加显现出夸父那令人赞佩的勇气。
(3)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4)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课内精读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①竞跑、赛跑 ②黄河 ③向北 ④他的,指夸父的。
(4)女娲补天,女娲团土造人,精卫填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夸父逐日》配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夸父形象,理解神话主题。
[教学难点]
  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名字吗 ——《后羿射日》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它特有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的读者,深刻的内涵启迪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神话《夸父逐日》
二.文学常识
1.什么是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2.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3.说说你听过的一些古代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三.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逐走:竞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想 于:到
河:黄河 足:够 北:到北面 至:到
弃其:遗弃 为邓林:成为桃林
翻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未至,道渴而死。
译文: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五.理清文章结构,再现情境
本文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设置一些情景,对夸父人物进行描写。可从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入手。
逐日 饮水 渴死 化林
六.探究品味
1.比较课文描写与动画视频有何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之处。
逐日目的 弃杖化林
2.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结尾?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以富有诗意的想象力,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夸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仍未追上太阳,你认为夸父是个失败者吗?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甘于奉献的英雄人物。
所以,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六.主题探究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七.拓展延伸
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的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勇于坚持,也是一种逐日。坚持就是始终怀着一颗纯粹的心,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没有后悔,千百次摔倒,又千百次站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共工怒触不周山》配套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认读理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2、积累文言文知识;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翻译文章,
过程与方法:
  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3、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二.常识了解
1.“不周山”?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2.作品简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3.人物介绍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
4.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5.何谓“三皇”?
三皇之称,初见于《周礼·春官·外史》。
三皇是指上古的 伏羲、 燧人、 神农。
6.何谓“五帝”?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三.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昔:从前 触:碰,撞 绝:断 故:所以 焉:这里,那里
潦:积水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
五.探究质疑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六.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什么是神话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关于《山海经》
说说你听过的
一些古代神话
故事。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初读课文
课文朗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
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
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竞跑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黄河

到北面

遗弃

成为
桃林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未至,道渴而死。
译文: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理清文章结构,再现情境
本文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设置一些情景,对夸父人物进行描写。可从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入手。
逐日
饮水
渴死
化林
探究品味
视频欣赏
1.比较课文描写与动画视频有何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之处。
逐日目的 弃杖化林
2.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结尾?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以富有诗意的想象力,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夸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仍未追上太阳,你认为夸父是个失败者吗?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甘于奉献的英雄人物。
所以,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主题探究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拓展延伸
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的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勇于坚持,也是一种逐日。坚持就是始终怀着一颗纯粹的心,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没有后悔,千百次摔倒,又千百次站立。
小 结
课文讲述了夸父的故事,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与顽强的意志。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人们还常常用“夸父追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人的力量和气魄。”(共20张PPT)
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作品简介
人物介绍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相关资料:
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三皇之称,初见于《周礼·春官·外史》。
三皇是指上古的 伏羲、 燧人、 神农。
何谓“三皇”?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何谓“五帝”?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
初读课文
课文朗读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昔( )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 )尘埃归焉。
从前
碰,撞

所以
这里,那里
积水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
【课文翻译】
探究质疑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4.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小结: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短文两篇》配套练习(经典练习)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夸父( ) 逐走( ) 道渴( )
颛顼( ) 天倾( ) 水潦(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日逐走______________ (2)入日______________
(3)地维绝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日月星辰移焉____________
3.下列词语中的“走”与“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马观花 B.儿童疾走追蝴蝶
C.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D.虎大吼 ,众人夺路而走
4.补充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
(1)( )与日逐走,( )入日;( )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 )北饮大泽。
(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5.文学常识
(1)《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_____(填体裁)之一,是反映_________和_______关系的一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成语故事“夸父逐日”现在多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_________________,该书是由____________及其门客所编写的。
6.七年级(1)班准备举行“插上神话的翅膀”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下面的问题探究。
(1)请你说说神话故事与迷信又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我们班一名同学在此次综合性学习中所收集到得一些故事,请你归类。盘古开天,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神农尝百草、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梁山伯与祝英台、吴刚伐桂、舜帝禅让。
神话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间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一)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注解]息壤:一种能自长自息的土壤。
7.这个神话故事中的两个治水英雄分别是 和 。
8. 鲧治水的方法是 (填一个动词),借助的神奇的工具是 。
9. 翻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鲧为了拯救万民,毅然携息壤以治洪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天帝为什么要杀死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鲧的被杀并没有阻断治水的进程:“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复生禹”反映出一种什么可贵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从结尾看,天帝还是有一点可取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是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⑤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⑦。
[注释]①发鸠:山名。②乌:乌鸦。③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④是:这(鸟)。⑤故为:所以变成。⑥堙:填塞。⑦河:黄河。
12.给这个神话故事拟一个四字短语的标题: .
13. 翻译:
①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②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14. 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决心口衔高山上的木头去填塞大海的情节有什么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略
2.赛跑 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绳子 这里
3.C
4.(1)夸父 夸父 夸父口 夸父 夸父 水 夸父
(2)共工
5.(1)神话 人 自然 《山海经》 决心大或者自不量力
(2)《淮南子》 刘安
6.(1)神话是反映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表现人类的梦想和愿望的故事。在神话中人是主体,神就是理想化得人。迷信是歪曲事实,引导人走向无知,在迷信中,人是自然的奴隶。
(2) 神话歘说:盘古开天,神农尝百草、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吴刚伐桂、舜帝禅让。
民间故事: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7. 鲧和禹
8. 堙, 息壤。
9 天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 鲧的治水是“窃” 息壤而且不待帝命.
10.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顽强精神
11.从中又见,天帝还是有一点胸怀的。他不因为禹是罪臣之子便弃之不用,这里也显示了他身为人君的一点风度。
12. 精卫填海
13 ①那里有一只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 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②女娃到东面的大海游历,淹死在海里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14.这种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象征着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