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一模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一模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7 18: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一模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解析
【2020年浙江嘉兴、舟山第一次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古诗阅读(5分)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曹伯启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①。石栈②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干③,俯瞰飞流过石滩。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孤馆④青灯夜更寒。
(注)①阑:尽。②石栈:山壁上凿出的栈道。③“两握”句: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④孤馆: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14.结合词的内容,说说词人登蜀道的复杂情感。(2分)
15.本词用了什么手法来凸显“蜀道难”的?请结合有关内容分析。(3分)
【答案】
14.从“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可以感受到到作者冒险时内心的恐惧与惊悸;从“应被旁人画里看”等可以感受到作者历险结束后流露出的满足感与自豪。
15.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石栈天梯三百尺”是正面写蜀道的高险,“两握不曾干”写了两手一直紧张到出汗,从侧面体现了蜀道难。
【解析】
14.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石栈天梯三百尺,危栏”的意思是山壁上凿出的栈道高三百尺,栏干很高。“俯瞰飞流过石滩”的意思是从上往下看到飞流撞击着石滩,从这些描写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内心的恐惧;“应被旁人画里看”的意思是我攀越蜀道的情形应该被人当做是看一幅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自己敢攀爬蜀道的自豪和满足。
1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南乡子》中,作者通过“石栈天梯三百尺,危栏”“飞流过石滩”等句子直接描写了蜀道的难,“两握不曾干””到晚才知身是我”这是写作者的感受,由作者的感受侧面反映了蜀道的难。所以本词是运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手法来表现蜀道难的。
【2020年南通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①。
【注】①三四句:表面写淘金的辛苦,实质表明自己的心志。
15.
一、二两句中有两处比喻,请分别指出其本体和喻体。
16.
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看,你认为刘禹锡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古仁人”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
15.
第一句:本体“谗言”,喻体“浪”;第二句:本体“迁客”,喻体“沙”。
16.
示例1:刘禹锡是“古仁人”。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使诗人蒙受不白之冤,但是他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正体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品质,所以他可以算得上是“古仁人”。
示例2:从本诗中并不能看出刘禹锡就是“古仁人”。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根源在于,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本诗中诗人不为谗言诽谤、小人诬陷所困扰,不因遭贬谪而沉沦,只能看出诗人有着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并不能看出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15.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比喻的成分: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意思是: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第一句将“谗言”比作“浪”;第二句将“迁客”比作“沙”。据此可作答。
16.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与表达。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古仁人”之心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本首诗中诗人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予人以哲理的启示。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如果认为刘禹锡是“古仁人”,可从“尽管刘禹锡蒙受不白之冤,但是他并不会因此而沉沦”的角度谈论;如果认为不能看出刘禹锡就是“古仁人”。可结合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忧国忧民之心来谈,本首诗中并不能看出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济南市市中区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2.
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①
、楼台、②
、③
、等④
时节郊外景色。
13.
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2.
斜柳、春水、城花、④暮春(春天)
13.
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以景物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所以作者写了斜柳、春水、春花、楼台等暮春时节的景物。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赏析。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达出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2020学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年初三年级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卷(一模)】
古诗词赏析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一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
19.
诗人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抒发了思念家乡而不得归的愁绪。
20.
“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9.
何日到、
几人还、浮云外、客秦关
(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20.
“却望千门草色闲”,以春草之闲衬内心愁绪;“城春草木深”,以草木之深衬国破家亡。两首诗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春望感怀,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伤乱之意溢于言外。
【解析】
19.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赏析。诗人思念家乡而不得归,在诗歌当中,具体可以找到诗句: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而题目的解答中,用到了引号这个重要的提示,表明这是要用原诗句来回答的,因此,可以从这几句诗中提炼出答案的关键词:家在梦中、何日到、几人还、浮云外、客秦关等。只要答上两个就可以。当然,最好是不相连的两个。
20.此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却望千门草色闲”,诗人内心是愁苦的,但偏偏眼前所见的春草是悠闲自在的;“城春草木深”,明明都城都已经被叛军攻占了,人民流离失所,但草树却长得极为茂盛;两句诗都是借写景来抒情,而且是借乐景来抒哀情,两位诗人伤时伤世,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伤乱之意跃然纸上。
【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②幢(chuáng)幢: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20.
两首诗同样描写夜晚,但孟诗描写的是____(天气),元诗描写的是____(天气)。
21.
请赏析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
20.
晴天
雨天
21.
孟诗:思乡之情(孤独寂寞之情);元诗: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解析】
《宿建德江》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有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合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2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孟诗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这是晴天时的景象;元诗第四句“暗风吹雨入窗寒”的意思是: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的门窗,这描述的是雨天的情景。
2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孟诗中“日暮”一词点明了时间是傍晚。“客”一词,“客”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愁”是思乡之愁。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即淡淡的思乡之愁;元诗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合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2020年江苏省宝应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诗歌赏析。
柳枝词
宋代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画舸(gě):即画船
9.
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的画面。
10.
结合三、四两句内容,分析“载”字的妙处。
【答案】
9.
那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一动不动。它在等谁?哦,是外出的游子,喝着别离的酒,情意正浓。
10.
句中的“载”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解析】
9.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抓住“画舸”“春潭”“行人”等景物的特点描绘即可。
10.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
【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初中文化学科素养测评卷(一模)】
古诗阅读(4分)
钱塘怀古
赵孟頫①
东南都会帝王州,三月莺花非旧游。
故国金人泣辞汉,当年玉马②去朝周。
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
千古兴亡尽如此,春风麦秀使人愁。
[注]①赵孟頻:宋皇室后裔,十四岁即以父荫补官。宋亡家居,三十三岁时应征出仕于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受到蒙古统治者很高的礼遇。②玉马:指商贤臣微子启。
12.
“故国金人泣辞汉,当年玉马去朝周。”此联用了___________手法来体现怀古主题。
13.
我们在阅读古诗过程中,抓住关键字词,往往能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请抓住本诗的诗眼“愁”,结合具体诗句解读诗中作者的愁情。
【答案】
12.
对比
13.
①“故国”一句,借十二铜人辞汉的典故,表达悲凉缠绵的故国之思②“当年玉马去朝周”,流露出称臣于新主的无奈和苦闷:③“非旧游”“今犹在”“只自流”
抒发了自然永恒兴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解析】
1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金人辞汉”是汉魏故事。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上铸铜仙人,手托承露盘以储甘露,然后取之以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到魏明帝景初元年,乃下令拆移铜人,自长安运往洛阳。相传铜人被拆时,曾目中流泪。后人常用此,以表达眷恋故国的哀思。“玉马朝周”中“玉马”指商贤臣微子启。纣王昏乱,启数谏不听,启乃去殷而朝周,比喻贤臣另事明主。“故国金人泣辞汉,当年玉马去朝周”,国家已亡,此时的诗人在三月草长莺飞之时,重回江南,再到钱塘一游,他对故国是怀着眷恋之情的,对于臣服于新朝是充满无奈的。而当年微子启离开腐败的殷商,另择贤主,则心甘情愿接受了周朝的封赏。这里诗人运用对比怀古,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13.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首联“非旧游”三个字,表面上只写时光流逝,今游已非昔游。实质上暗指星移斗换,国祚已移,暗藏着无限感伤情绪。颔联明写亡国的哀痛,借“金人辞汉”来表达自己眷恋故国的哀思;“玉马朝周”中“玉马”指商贤臣微子启。纣王昏乱,启数谏不听,启于是离开殷商而朝周,这是贤臣另择明主,良禽择木而栖。可诗人与他不一样,他对于臣服于新主是充满无奈与苦闷的。颈联结合首联,“犹在”“自流”,是说一切依旧;“非旧游”,是说一切都变了。二者表面上似乎矛盾,实际上却准确地表达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悲哀。综合以上三联,尾联自然而然地导出了全诗的题旨,引出了本诗的诗眼“愁”。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北片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
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②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壮志难酬,怀抱不展:身体多病,时光飞逝:国土沦丧,战事未息。
②寓情于景或想象: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情景;表达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①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分析诗句内容,作者“愁”的原因是:因醉后独倚高阁,天地狭小、国家残败、偏安一隅而愁。诗人酒后独倚高楼,感叹无奈愁苦于国家在战争中的节节败退,领土不断丧失。因年迈多病而愁。中年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因报国无门,无人赏识而愁。诗人虽深经百战,却不得重用。因国家战火不断而愁。诗人深夜无眠,战争中的画角声声不断,不禁无奈悲苦。
②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本诗尾联运用虚写、想象、以景结情的手法。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报国无门、无人赏识、山河破碎的无奈和苦闷之情。
【2020山东省德州市虞城县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测试】
古诗词阅读
点绛唇
汪藻①
新月娟娟②,夜寒江静山衔斗③。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④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释】①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②娟娟:明媚美好的样子。③斗:北斗星。④传杯:传递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多是宴会中进行。
7.
这首词从字数上分属于______,“点绛唇”是这首词的______,词的韵律有的是平韵,有的是仄韵,这首词的上下片都是___。
8.
“梅影横窗瘦”一句中“瘦”字用得好精妙,请加以赏析。
9.
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7.
小令
词牌名
仄韵
8.
瘦,清瘦,托物言志,既刻画出梅疏影横斜的姿态,又指词人洁身自好,坚贞不阿的铮铮傲骨。
9.
全诗表达了词人面对飞短流长的官场心生厌倦,渴望退隐归家,乐守田园的思想感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一空: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这首词共计41字,所以从字数上分属于小令。
第二空:“点绛唇”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词牌指的是词的制式和曲调,有着固定声律和格式。
第三空:平韵是指诗词曲的押韵字为平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仄韵指诗词曲的押韵字为仄声,仄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本词的上片以“瘦(shòu)”第四声结尾,是仄韵;下片以“酒(jiǔ)”第三声结尾,是仄韵,所以上下片都是仄韵。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炼字。“梅影横窗瘦”一句意思是窗间横斜着梅花疏影,那么清瘦,“瘦”这里有“清瘦”的意思。此句中的“瘦”一方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梅赋予人的特点,刻画出了梅疏影横斜的姿态;另一方面,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自古以来在我国都是高洁优雅、坚强勇敢的代表,象征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这里词人托物言志,借“梅瘦”暗喻自己愁情满怀、品格高洁,表现了自己不阿不谀的坚贞和不为境遇改变的傲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这首词上片集中笔墨描绘了一幅江寒、山静、梅瘦的霜天月夜图;下片以“好个霜天”作为上片写景的收束,又引发下文的抒情。“闲却传杯手”“归兴浓于酒”在感情上突出了词人感到仕途艰难,渴望退隐回家,远离官场倾轧,“归兴”比酒还浓。“乱鸦啼后”一句中,“鸦”之前冠以“乱”字,极言鸦之多,聒噪之甚。“乱鸦”也可看作时词人对政坛小人的隐喻,说明他早已非常厌倦这种宦海生涯了。所以,综合分析,这首词上片写初春霜夜,下片写闲愁难耐,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苦闷。词人借霜天月夜图寄托了自己厌倦仕宦生涯、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怀。
【浙江省台州2020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
古诗阅读(4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答案】
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
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缘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相同点:(1)从题材上看:刘诗与李诗都是怀古诗。刘诗着眼于眼前的乌衣巷,回想晋代的名门王家和谢家;而李诗则是着眼于越国古迹,回想起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胜利场景。(2)从意象上看:两首诗歌由古及今,均靠禽鸟串联;刘诗中为“堂前燕”,李诗中为“鹧鸪”。
不同点:(1)从表现的角度和诗歌的内容看:刘诗中大部分是关于现实场景的描写——桥边野花生长,巷口夕阳西下,飞燕回巢归家;李诗中大部分是关于历史事件的描写——勾践破吴归来,壮士衣锦还乡,宫女如花满殿。(2)从抒情手法上看:刘诗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抒发感慨;李诗为缘事抒情,着力描写当年勾践破吴的历史事件,并与当下进行对比,抒发感慨。
【2019-2020学年建兰中学一模模拟语文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题江湖伟观
宋·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①,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释】①魏阙:指朝延
21.
作者描写的是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通过景物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2.
本诗尾联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请加以赏析。
【答案】
21.
夏末
凄凉
22.
陆游更多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充满希望的感情,而刘诗则更加消沉,北望中原不知道在哪里,只是头发早已斑白,全诗意象“残荷”“夕阳”等也呈现了消极的基调。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
【解析】
2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根据“柳残荷老”可知本诗描写的是夏末的景致。首联写柳、荷、客、风。客是作者自指,上方即地势最高处。从人到物,全是一片凄凉的情态,一开始便给“伟观”罩上阴沉残破的影子,刻意营造出一片凄凉凄婉的氛围。
2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老年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本诗的情感抒发主要集中在最后两句“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诗人客居他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期,内心哀痛无比。诗人半生潦倒,屡次遭到朝廷的贬谪,空有远大志向与才华,却报国无门,只因统治者安于现状,醉生梦死,所以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极为消极的,表现了作者思乡之苦和报国无门的抑郁之情。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夜看扬州市①
王建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②自笙歌彻晓闻。
【注】①市:集市②犹:尚且、仍然。
(1)第一、二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扬州夜市的繁华,请略作分析。
(2)第四句的“犹”字,与杜牧《泊秦淮》“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抒发的情感、讽喻的对象有什么异同?
【答案】
(1)第一句写静景,写灯光,“千灯”,写灯之多,“照碧云”,写灯火辉煌;第二句写动景,写游客,“纷纷”二字,描绘了扬州夜市的喧嚣。
(2)都表达了对沉湎声色的批判和对国运衰微的担忧(忧国忧民,对世道人心的担忧也算对),但《泊秦淮》批判的锋芒指向达官贵人,本诗则指向一般游客。
【解析】
(1)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通常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它能使诗歌活泼生动,场景活灵活现。第一、二句写了扬州夜市的繁华,先是静态描绘:千灯放彩,照亮碧空,夜市如昼,这是灿烂的背景,然后是动态描绘:楼内外到处可见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些寻欢作乐的游客纷纷而来,络绎不绝。一动一静,正写出一个喧嚣的欢乐世界。
(2)考查对比阅读。要对比背景、主题、内容等,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夜看扬州市》和《泊秦淮》都是写国力衰微时的繁华夜景,同是写声色场所,同样繁华热闹,诗人同样地忧虑嘲讽。《夜看扬州市》写于“安史之乱”以后,唐帝国整体机制日见衰朽,外患频仍,内忧不绝,看到眼前繁盛景象,诗人不禁联想到扬州以外广大地区的萧条败落,可是这种国势日衰景况在扬州好像还没有被感知到,人们仍然由着自己的心性,踏着乐器吹奏出的节拍,载歌载舞,通宵达旦。这中间虽有辛辣的嘲讽,但更多的还是对人们感觉迟钝而表现出的深深忧虑。《泊秦淮》以“后庭花”来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批判的锋芒指向达官贵人。
【2020年山东省邹城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10.
诗歌前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析
11.
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
弓箭在霞光中闪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秋风中少年背弓执剑,策马扬鞭出了京城,奔赴疆场。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英姿飒爽、勇敢无畏的少年英雄形象。
11.
三、四两句表达了少年收复失地、保家卫国(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解析】
【10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诗的前两句“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英姿飒爽、勇敢无畏的少年英雄形象。
【1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诗的后两句“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和收复失地、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2020年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10.诗歌阅读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诗歌三、四两句向来被认为是名句,请任选角度,赏析其妙处。
(2)请分析诗歌中作者蕴含的丰富情感。
【答案】
示例1:借景抒情,“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示例2: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风鸣岸叶”是动态描写\听觉,“月照孤舟”是静态描写\视觉,动静相衬\视听结合,更显环境的幽寂及诗人情感的孤寂凄凉。
(2)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风鸣”从听觉角度写,“月照”从视觉着笔,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故这两句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的心绪。
(2)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独处异乡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方面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所以后四句诗人借景生情,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浙江省义乌市2019届九年级毕业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5.
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___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
16.
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
忧国伤时
16.
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
【解析】
15.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诗歌大意,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来分析判断。这首诗评诗人,感叹当时诗坛寥落。在内忧外患交逼之日,诗人们没有如杜甫、陈子昂那样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鼓舞人民,挽救危局,而一些流连光景之作,却还能传诵一时。诗的前两句表达对“杜甫”“陈子昂”的赞美,可以看出作者坚忧国伤时诗的推崇。
16.此题考查学生结合重点诗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结合对前两句的理解,不难看出,作者后两句用“鹤鸣”暗喻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用“蝉鸣”来暗喻那些“流连光景之作”,这样鲜明的对比,既表达了作者对前者的喜爱与赞美,又表现诗人对后类诗的厌恶。
【2020年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九年级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古诗词鉴赏(6分)
夏初雨后寻愚溪
唐·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注:①霁(jì):指雨后或雪后转晴。②营营:谋求。③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12.
请对首联作简要赏析。
13.
这首诗也写于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它与《小石潭记》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12.
景物描写,写出了久雨初晴,弯弯曲曲的小溪清澈优美。弯曲的小溪也暗喻诗人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
13.
诗歌表达了柳宗元虽被贬,但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的心情。《小石潭记》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心情。
【解析】
12.考查赏析诗句。从诗歌意境,表现技巧,如修辞,描写技巧,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等,诗歌题材,常用的典故和惯用意象等方面分析。“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弯曲的小溪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
13.考查比较赏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和感情,结合对本诗的了解比较作者情感的不同。《小石潭记》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夏初雨后寻愚溪》“静”字作全诗的“诗眼”。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创设出宁静、淡远的意境,《夏初雨后寻愚溪》跟《小石潭记》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坚持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
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①处。楼儿忒②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2.
这首词选取了绵绵的细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3.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答案】
2.柔美的杨柳
红艳的海棠
3.
示例一:“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更能引发别离之愁。
示例二:“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是说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这几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
示例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与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生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
示例四:“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森森的晚风。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要抓住“江南春天的景致”这一信息点,梳理诗歌内容,再根据题中已有的信息“绵绵的细雨”即可找出诗中描写的另外两个景物,概括填答。
【3题详解】
本题要抓住“思归念远”这一主题,梳理诗歌内容,选择与主题有关的诗句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上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情感的,并加以评价。比如“楼儿忒小不藏愁”,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东西,且用“楼”小作衬托,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
【江苏苏州2020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大联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7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②,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③,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砌:台阶。②练:白色的丝绸。③欹(qì):倾斜。
5.阅读下面的诗句后,概括说说古人写月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1)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6.下阕以“愁”字开篇,通过具体描写,将词人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请选择一处作具体分析。(3分)
7.有人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久居他乡,触景生情的“思乡之作”;也有人认为它是作者在外任职时,念朝廷无人,君王无佐,忧心如焚的“思君之作”。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3分)
5.【答案】
古人常用皎洁的明月寄托思乡情怀之情。
【解析】“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思愁,抒发了怀人相思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因此可以看出,古人常用皎洁的明月寄托思乡之情。
6.【答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因见不到思念的人儿,只能借酒消愁,可愁到深处,已断肠,酒也无法来麻醉。酒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本句通过神态描写,刻画词人举杯未饮泪先垂的愁态,尽显愁思之厚重,情义之凄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人情感。“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先成泪”写作者泪流满面的神态,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比起入肠化泪,更进一层,足见词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凄切。
7.【答案】参考答案:触景生情的“思乡之作”,古人多由望月而产生思乡之情,词人由“月华如练”即景生情,想到每年此时,总是与思念的人远隔千里,抒发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首先可以从诗人运用意象的角度分析,“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意象为“月”,古人常用皎洁的明月寄托思乡情怀。其次可以从句意的角度分析,月光皎洁如练,可惜意中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赏良辰美景,实在令人惆怅不已。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愁思,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是“思乡之作”。
【2020年浙江省金华、丽水地区第一次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古诗阅读(4分)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3.词中两处写“霜”,上阕用“霜”写________,下阕用“霜”写________。(2分)
14本词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寂寞”,请作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3.月光之白(皎洁),
天气之寒(人之寂寞、伤感等)
14.示例:作者用灯火、明月、游人、吹笙极写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与密州社祭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景致罗列,感受到的空旷苍凉凄清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作者心中的“寂寞”。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的意思是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这是虚写,用比喻的修辞,以霜的白喻月光的皎洁。“火冷灯稀霜露下”的意思是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这是对霜的实写,通过写“霜露下”,表现了天气的寒冷,也衬托了作者的寂寞伤感之情。
14.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这首词主要采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作者内心的寂寞伤感之情。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用“寂寞”二字,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从而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寂寞与伤感。
【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初三语文学科中考模拟题(一模)】
古诗词赏析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8.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9.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8.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9.
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首诗展现的是幽之境,表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清”,一开始勾勒幽爽的气息,继之以“石榴开遍”“树荫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无不给人寂静之感.削籍隐居的人内心当是痛苦,但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全诗都洋溢着诗人的休闲自得的心境,以及悠闲旷达的心境。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衬托手法的了解。衬托的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前三句诗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表现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
【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语文教学质量大检测】
14.古诗阅读。
【甲】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乙】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注橙黄橘绿时。
注:〔最是〕一作“正是”。
韩愈盛赞“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苏轼感慨“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人胡仔以此评价“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这两首诗究竟妙在哪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析。
【答案】
首诗都极力赞叹当下时节,生机盎然。“最是一年春好处”妙在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传神地抓取了早春的特点:细雨如酥,草色若有若无,饱含生命的张力,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一年好景君须记”妙在另辟蹊径,细致地写出了别样的深秋:荷叶凋零的萧瑟中,孕育了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呈现出“橙黄橘绿”的一派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应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解析】
这道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分别赏析两首诗中的名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因为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苏轼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因为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这里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由此可见,两首诗都极力赞叹当下时节,生机盎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