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并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
—抓住意象
—联想、想象
—进入意境
—缘景明情
、
知人论世:
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
“王孟”。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置身诗境:再读全诗,思考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钟声
渡头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黄昏江景图
月归山景图
对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赏析诗歌画面的意境
景物的特点
钟声
渡头
幽静
嘈杂
山寺的清幽冷寂
世俗的喧闹嘈杂
世俗的喧嚣
世人回家
钟声的悠然
我归鹿门
归心似箭
潇洒超脱
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两种归途
两种选择
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对比
意象
烟树
夜月
岩扉
松径
意境
清幽
寂静
特
点
树影朦胧
皎洁清冷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缘景明情:诗中所写
“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时空上: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抒发了诗人与世
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
的淡泊情怀和隐逸志趣。
(情感即诗歌主旨)
答题步骤:
1.抓主要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内容)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一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意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谈。
(情感)
高考对接:鉴赏诗歌的意境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试一试: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知人论世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人称“诗佛”,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
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归嵩山作
王维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有何异同。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