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科幻之旅
现在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器”,将此刻的我们送回19世纪,了解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问题: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对膜的化学成分提出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探索过程
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
(已知蛋白酶能专一性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
实验现象:细胞膜被破坏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成果:确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脂质
和蛋白质。
时间:1925年
人物:l两位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为什么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可以铺展成单分子层呢?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想一想?
5)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又为什么会排成连续的两层呢?
连续两层排列
Back
6)细胞膜中还有蛋白质,那么蛋白质又存在于什么位置呢?
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的三层结构。
提出静止模型的观点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要点:①所有膜结构都相同
②静态的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模型
质疑:
1)各种生物膜功能不同,应该结构也不同
2)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不好解释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变形虫在吞噬草履虫
新的发现: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实验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从而推翻了静止模型的观点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提出新的细胞膜模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1、细胞膜主要由流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嵌在其中
的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多糖。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朝向膜的内侧,亲水性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3、蛋白质或镶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或嵌插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有些多糖与磷脂分子结合形成糖脂
糖蛋白的作用:
1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2还与细胞膜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2)膜蛋白的运动性
5、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
(1)磷脂分子的运动性
Next
Back
糖类
细胞膜结的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4.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