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
我们至少还有《堂吉诃德》。”
——西班牙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前人评论
歌德:“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
拜伦:“《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别林斯基:“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要读懂《白痴》,先要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福楼拜:我在读《堂吉诃德》的时候,就找到了我的创作源头。
前人评论
杨绛:堂吉诃德有些品质是塞万提斯本人的品质。
譬如塞万提斯曾在基督教国家联合舰队重创土耳其人的雷邦多战役里充当一名小兵。当时他已经病了好多天。但是他奋勇当先,第一个跳上敌舰,受了三处伤,残废了一只手……
又譬如塞万提斯被土耳其海盗俘虏,在阿尔及尔做了五年奴隶。他的主人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常把奴隶割鼻子、割耳朵或活活地剥皮。塞万提斯曾四次带着大伙俘虏逃亡,每次事败,他总把全部罪责独自承当,拼着抽筋剥皮,不肯供出同谋。他的主人慑于他的气魄,竟没有凌辱他……
塞万提斯有时把自己的识见分给了堂吉诃德……
也许塞万提斯把自己的情感也分了一些给堂吉诃德。塞万提斯一生困顿。《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以后,他还只是个又老又穷的军士和小乡绅。塞万提斯曾假借堂吉诃德的话说:“这个世界专压抑才子和杰作。”
西班牙文艺复兴代表: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
(1547—1616),西班牙第一位具有世界级才华的作家,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给创造了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他在1837年为德文版的《堂吉诃德》所作的序言中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纪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个个登峰造极。”狄更斯、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作家将之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塞万提斯生平:一生贫困,五次入狱
1571年,“雷邦多的独臂人”;
1575年,遭土耳其海盗劫持,被囚阿尔及尔;
1580年,归国。
1584年,创作历史剧《努曼西亚》;
1585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咖拉泰》;
1613年,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
1614年,长诗《帕尔纳斯游记》
?????
创作背景
西班牙曾是欧洲最强盛的国家,16世纪却经历了一个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
塞万提斯在作品自序中说,写《堂吉诃德》的目的是为了“攻击骑士小说”,“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因为当时的西班牙王权政府要继续利用骑士的荣誉和骄傲来鼓动贵族建立世界霸权的野心,骑士文学符合他们的需要。他们还要借助骑士文学来压制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塞万提斯痛恨这种平庸低劣的骑士文学。他特意模拟骑士传奇的文笔,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借主人公的荒唐行为和可笑可叹的凄惨遭遇,嘲讽骑士精神和骑士制度的没落,抨击骑士文学的荒唐和危害,隐晦地传播着人文主义的理念。
骑士制度
骑士制度是一种全欧洲的机制,它起源于法国的南部。它的发展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为从查理马特军事改革到11世纪末期。首先,骑士是职业军人,早期的骑士被认为是最忠诚,最勇敢的人,他肩负保护人民的使命,主要职责是征战。
11世纪以前的骑士是一个开放的阶层,任何有能力置办的起武器和战马的人行过臣服礼之后都可以受封为骑士。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全副武装的骑马作战为某人效劳,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为骑士。
骑士制度
第二阶段大约从12世纪初期到13世纪初期。这一阶段基本是以十字军东征(1095—1291)为主,是骑士制度的繁荣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骑士制度宗教原则与军事原则结合达到顶点,事实上在十字军东征以前欧洲的好几次冒险战争都与宗教有密切关系。
其次,骑士特权的世袭,农民与骑士的分离。十二世纪后,成为一个骑士的权利已经转变成为了一种世袭的特权。
骑士制度
第三阶段从13世纪后期直到宗教改革时期。这一时期的骑士制度开始衰落并在历史的发展中最终消失。
塞万提斯参加过辉煌的勒颁多之战,并目睹了无敌舰队覆灭的他是西班牙帝国由盛及衰的见证人。
1605年,第一部初版于马德里,获得空前成功,一年之内再版7次;
1614年,创作第二部。1615年第二部出版;
从17世纪迄今,根据不完全统计,原著和几乎包括世界各种文字的译本共有1300多种。
反映了西班牙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塑造了公爵夫妇、封建领主、教会僧侣、士兵、匠人、牧羊人等七百多个人物,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它为现代小说开了先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畅销书,也是除《圣经》之外译本种类最多的作品。
《堂吉诃德》
第一卷叙述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吉哈诺,因阅读骑士小说入迷,企图仿效古老的游侠骑士。他拼凑了一副破盔烂甲,改名为堂吉诃德,骑上一匹叫做“驽骍难得”的瘦马,物色了一个挤奶的姑娘作为意中人,决心终生为她效劳。他第一次单枪匹马外出,受伤而归。
第二次找了邻居桑丘·潘沙作为侍从,一同出游。由于头脑中充满了骑士的奇遇,竟把风车当作巨人,把旅店当作城堡,把羊群当作敌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作受迫害的骑士,把赶路的贵妇人当作落难的公主,把皮酒袋当作巨人,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干了无数荒唐可笑的蠢事。但他仍然执迷不悟,直至几乎丧命,才被人救护回家。
第二卷叙述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第三次出游。堂吉诃德的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学士,为了医治堂吉诃德的精神病,故意怂恿他再次外出,然后自己也扮成骑士,准备打败他,迫使他放弃荒唐的念头,回家养病。不料交手后反被堂吉诃德打败。参孙于三个月后重新找堂吉诃德决斗,终于打败了他。根据事前商定的条件,他在一年之内不许摸剑,不许外出,只可在家休养。堂吉诃德回到家中便病倒在床,临终时才恍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并嘱咐外甥女不嫁骑士,否则将得不到遗产。
第二卷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桑丘如何设计骗主人,说魔术家把美人杜尔西内娅变成了村妇;公爵夫妇如何捉弄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桑丘当了总督,如何治理海岛。堂吉诃德还有些惊险的遭遇,如:看到大板车上“死神召开的会议”;与狮子相逢;蒙得西诺斯地洞的奇遇;干涉驴叫的纠纷;富翁卡麻丘的婚礼;“悲凄夫人”的奇祸,等等。与第一卷相比,反封建的思想更趋成熟,对人物的刻划更为深刻,对社会弊病的暴露更为彻底。
《堂吉诃德》经典情节
为自己、老马和农家女命名;
把客栈当作城堡,在那里完成了骑士称号授予仪式;
解救小男孩和囚犯;
大战风车;
抢夺“金头盔”;
卷入两男两女四人的感情纠葛故事;
被神甫和理发师关进笼子里运回家;(第一卷结束)
神甫和理发师发现堂吉诃德依然骑士痴迷不减;
《堂吉诃德》第一部引起剧烈反响,主仆商定后,决定再次启程;
桑丘骗堂吉诃德杜尔西内娅已经变成了村妇;
堂吉诃德战狮子;
堂吉诃德进入地洞;
堂吉诃德进入公爵府,被公爵夫妇和仆人们捉弄;
桑丘到海岛上任总督;
镜子骑士打败堂吉诃德,堂吉诃德败北返家;
堂吉诃德死去。
电影改编《堂吉诃德》
由奥尔森·威尔斯导演的《堂吉诃德》突出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为正义斗争的执著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堂吉诃德精神,他表现了人类为真理斗争的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境界。这是堂吉诃德的现代意义。
译者:杨绛??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次出行前的准备:劝说潘沙桑丘做自己的随从;倾家荡产准备出行的盘缠
恶战风车,把风车幻想成自己的敌人——巨人
把扣在自己脑袋上的鲜奶酪当作自己的脑浆
单枪匹马决斗非洲雄狮
梳理情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头戴被装进奶酪的头盔,奶酪汁水从头盔中流到他的脸颊。脸上戴了一个被缝补多次的面罩,身上穿着衬衫,背上背着一块从朋友那借来的圆盾和长矛,腰间别着一把佩剑。一副骑士的模样,他骑着他的马洛西南特和桑丘向着远方奔去。
——齐笑含
初识——我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有蓬乱的头发,他鲁莽又充满勇气,涣散却又坚定的眼神,因为精神处在自己的幻想中,甚至出现幻觉。他却对这些深信不疑。他四处奔走,脸上还带着泥土,身上的衣服也满是灰尘,有许多破损,手中拿着一支粗制的几经破坏的长矛,和一个补过的盾牌。没有荣耀骑士的样子,但他沉醉在游侠骑士的英雄主义中,梦想使骑士之道复兴。
——骏鹏
初识——小结
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面性
多个情节、细节才能拼凑一个完整的人物
再识——他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选取文中其人一个人物,以这个人物的视角,找出你觉得堂吉诃德最精彩的言行。
针对这些言行,用关键词对堂吉诃德进行评价。
小组交流、分享。
“他不是疯,是天不怕地不怕。”
——侍从桑丘
“此君是个疯癫的高明人、高明的疯子。”
——乡绅堂迭哥
“你是世间所有勇士的楷模!”
——作者
堂吉诃德
执着
勇敢
痴迷
荒唐
桑丘
迷茫
怯懦
现实
变通
诗人拜伦:“堂吉诃德一心追求正义,他的美德使他成了疯子,落得狼狈不堪……所以,《堂吉诃德》是一切故事里最伤心的故事。”
诗人海涅肯定“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是生活中最值得赞扬的事情”
。
“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上的先行者,堂吉诃德更像一个行动上的先驱者。堂吉诃德虽没有哈姆莱特那般深邃的思想,但他却有着哈姆莱特最欠缺的执着,对于正义和理想的执着。为了正义和理想,正像为了传统骑士为了荣誉一样,可以牺牲生命。”
三识——他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杨绛:“堂吉诃德宁可舍掉性命,决不放弃理想。他使得海涅为他伤心流泪,对他震惊倾倒。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也有同样的看法。堂吉诃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他坚决相信,超越了他自身的存在,还有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须一片至诚地努力争取,方才能够获得。”
、
三识——他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我说过,我感到《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的同时出现是值得注意的。我觉得,这两个典型体现着人类天性中的两个根本对立的特征,就是人类天性赖以旋转的轴的两极。我觉得,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属于这两个典型中的一个,我们几乎每一个人或者接近堂·吉诃德,或者接近哈姆莱特。诚然,现在哈姆莱特比堂·吉诃德要多得多,但堂·吉诃德也还没有绝迹。
堂吉诃德本身表现了什么呢?首先是表现了信仰,简言之,对超出个别人物之外的真理的信仰……他有信仰,强烈地信任着而毫无反悔。因此他是大无畏的,能忍耐的,满足与自己贫乏的食物和简单的衣服:这些是他不在意的……(尽管)永远追求同一目的使得他的思想有些单调,使得他的才智有些片面……(但)他的意志却是不可动摇的。(与堂吉诃德相反,哈姆雷特是个怀疑主义者)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1860)
屠格涅夫
三识——他们眼中的堂吉诃德
思考
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是可悲还是可笑?
文中堂吉诃德自己说道:“我很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种品格介于两个不足取的极端之间,一头是怯懦,一头是鲁莽。不过,一个勇士宁可凑上去靠近鲁莽,也不掉下来迁就怯懦。”
思考
作者的写作初衷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么一个滑稽可笑的游侠形象,讽刺灭亡了的骑士制度,可是字里行间却不时透出对这位游侠的赞赏、同情,这是否有损小说的批判力量?
作业:在阅读中继续思考同学们提的问题
堂吉诃德是真疯还是假疯?
堂吉诃德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桑丘和绿衣骑士如此忠心?
堂吉诃德为何屡败屡战?
堂吉诃德为何那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
堂吉诃德究竟知不知道他所想象的那些事物不存在?
为什么作者要跳出来评论?
设置桑丘等人有何用意?
作者塑造堂吉诃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