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教材分析】
《<礼记>二则》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礼记》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部分。《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虽有嘉肴”这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搜集戴圣的有关资料,了解《礼记》。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4.领悟两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记下不懂的地方。
(2)《虽有嘉肴》要分析什么道理?
(3)你认为“大同社会”好在哪些地方?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走进文本
导入新课
《礼记》是一部儒学杂编,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很大。它在教与学的问题上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来探知教学相长治学之法。
交流分享
简介《礼记》是怎样的书。
学生小组内交流。
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学生介绍,其他学生做必要的修正补充。
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朗读:感知文本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
(1)字音
嘉肴(yáo)
相长(zh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再读——理解字词义,疏通文意。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质疑解疑环节完成对字句义的理解。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涉及的特殊文言句式、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作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古代语言的特点,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译文】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3.检测——分类归纳,识记字句义
三、品读:感悟文本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说文章主要论述了哪些教育思想?能否在课文中找出清楚地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语句?
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与教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
2.文章用“虽有嘉肴”引出全文,有何目的?
学生交流后,引导明确:用不品尝嘉肴就不知道其味美,引出下文“实践”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为下文论述教与学的关系作引叙。
3.本文为我们奉献了一份语言和思想上的双重“嘉肴”,读了本文,你觉得“嘉”在何处呢?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思想意义:“教学相长”“学习的重要性”等。
句式齐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运用类比说理,引出下文。
四、品读:拓展文本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穿插总结:
作为学生,此种态度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学术的进步在此,但我们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面引导学生。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2.课堂总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与学相承相续,我们才可以在学习中进步,在教学中成长。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将这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深入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开创美好的人生。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嘉肴
食
知旨
虽有嘉肴
类比——学、教相长
至道
学
知善
六、课后作业
1.分类归纳整理《虽有嘉肴》中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深入体会教与学的关系。
3.预习《大道之行也》。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背出意境
用路不拾遗的故事导入,引出夜不闭户,进而告诉学生:其实,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类似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初读感知,读通文意
1.教师范读。
2.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内容。
(1)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2)分类整理重点字词,理解词义。
如:古今异义词。
大道之行也(古义: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而长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暴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如:通假字。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再让学生整理出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3)小组合作,通译全篇。
(4)教师点评,并做补充。
3.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内容。
要求:解决个人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做到“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笔译流畅、译文通顺;“雅”,即文字优雅(典雅)。
三、再读理解,读出文脉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大道”“大同”的?
明确:“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同”,指儒家推崇的理想社会.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满足社会安定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三读赏析,读出文旨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壮年男女过着和谐幸福的耕作生活,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
2.课堂小结。
尽管课文中提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圣地”。例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3.名言拓展。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五、板书设计
概述“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
关爱:满足生存需要
大道之行也
详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乐业:满足发展需要
总结“大同”社会的和平局面
尽力:满足精神需要
六、课后作业
1.《虽有嘉肴》和《论语》对比阅读,体会学习之道,并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2.《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结合现实来谈一谈自己的社会理想。22
《礼记》二则习题
【巩固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
j
ǔ
)能?
?
B.讲信修睦(
mù?
)
C.货恶其弃于地也(è
)
D.男有分(
fèn?
)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大道理)?
B.选贤与能(“与”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是谓大同(指理想社会)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盗窃乱贼而不作??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B.故外户而不闭????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是谓大同???????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4.填空
《大道之行也》选自《??
?
》,它是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与《?
?
》、《?
》、《?
》、《?
》被合称为“五经”。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⑴??
?
?
⑵??
?
子:⑴??
?
?
⑵??
?
6.翻译句子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⑵盗窃乱贼而不作
7.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
?
,使老有所终,??
,??
,??
?
。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
??
;??
,不必为己。
【思考探究】
8.孟子有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本文哪句话意思相同?
9.“教学相长”和“学学半”的异同点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1.
C
2.
A
3.
C
4.
《礼记》儒家
《诗》《书》《易》《春秋》
5.
(1)把......当作亲人;亲人
(2)把......当作孩子;孩子
6.
(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7.(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9.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刚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诊所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