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一剪梅》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一剪梅》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8 16:0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月满西楼
邓丽君
课堂导入
李清照(宋)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词的风格
分析词中营造优美意境句子,把握情感
赏析词中名句
掌握意境型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二、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1155)
(
)代(
)派女词人,字潄玉,号(
)。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易安居士

婉约
词作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
)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易安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三、问题探究
诵读要领:
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diàn
cháng
1、试着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所写的内容?
①红色的荷花渐渐凋谢,素白的竹席也生凉了
②渲染了冷落、萧条的氛围;

衬托出作者孤独、闲愁的心情
红藕香残玉簟秋
2、《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从词的意境和主旨角度分析)
①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雁字空回,锦书无寄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②孤寂、冷清
3、为了消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你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呢?人物情感如何?
③失落、愁苦
化无形为有形、由
外到内、运动之速
4、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闲愁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卡片
【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春日
答: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妙处呢?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化抽象为形象,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南唐覆亡后,李煜被软禁于北宋首都东京时期,表达了对古国的深切怀念。
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四、课堂小结
1、了解了《一剪梅》中表达的是独居生活的寂寞相思之苦。并分析了其中的名句。
2、意境型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五、作业
1、背诵该诗并完成学案上相应的练习
2、结合课下注释预习《越中览古》,完成学案预习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