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三 词二首
·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千嶂( ) 羌管( ) 不寐( ) 丙辰( )
宫阙( ) 琼楼( ) 绮户( ) 婵娟(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面边声连角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转朱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低绮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千里共婵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默写填空。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千嶂里, 。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 。
(5)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
(6)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 ,高处不胜寒。
(7)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8)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 。
4. 文学常识填空。
(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______ ,字_______ ,_______时期著名政治家。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 ,号_______ 。北宋时期著名_______家、_______家,“ ”之一。
·阅读感悟·
阅读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回答问题。
5.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了边地什么样的景象?
6. “四面边声连角起“突出了边地的什么特点?
7. “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象可以让你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哪一句诗?
8. 从“孤城闭”三个字中,你可以想象到当时什么样的场面?
9. “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10.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诗写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1. “起舞弄清影:一句中的“弄”字,一直为人所称道,你认为这个字用得好在什么地方?
12. 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请你分析一下它们在意境上的不同。
13. 请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拓展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4.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觅封侯( ) (2)戍梁州( ) (3)貂裘( )
15.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什么场景?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
16.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17. 纵观全词,诗人抒发了怎样的苦闷?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读宋词
肖复兴
那时,5元钱买3本书,还能剩下钱。那是30多年前,我上初中二年级,偷了家里的5 元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3 本书。回到家里,挨了爸爸的一顿打。那大概是我生平第一次挨打,我牢牢地记住了那滋味。30多年过去了,许多书在岁月的迁徙中丢失了,这3本书却一直保存着。书的封面和里面的书页已经卷角或破损,那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这 3 本书中,有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选注。因为买书之前,我刚刚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到胡先生在 30 年代写过的散文,一看他不仅写散文,还选注宋词,便买下了这本书。小孩子买书,总是凭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
我很喜欢这本《宋词选》,即使 30 多年过去了,以后我还见过宋词的一些其他的选本,我依然认为这个选本最有特点。虽然,在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下,里面的前言和注解有一些硬贴上去的政治标签,但总体上选注精当。前言论述宋词发展的脉络清晰,评价得当。每位词家前面的介绍,文字不多,却学问精深。有很多史料价值。那时,我每天晚上读这本书上的一首宋词,然后抄在一张纸条上。第二天上学时带在衣袋里,在路上背诵。
我好长时间上学是走路,要走半小时到学校,这半个小时足够把这首宋词背下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黄庭坚《虞美人》)“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望海潮》)“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多少美妙无比的词,都是在这上学的路上背诵下来的。有这些宋词相伴,那些个日子真是惬意得很。一张张抄满宋词的小纸条揣在我的衣袋里,沉醉在悠悠宋朝的春风秋雨落花流水之中,身旁闪过车水马龙喧嚣的街景,便都熟视无睹,或都幻作宋代的勾栏瓦舍。半个小时的路,便显得短了许多,也轻快了许多。
少年不识愁滋味,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也可能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作怪,偏偏不喜欢胡云翼先生在前言里推崇的柳永、周邦彦。胡先生高度评价“北宋词到柳永而一变”,又极其赞美说周邦彦是“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我不以为然,以为柳永的词有些 唆直白,周邦彦的词又太文绉绉,有些雕琢。那时,我就是这样自以为是。我喜欢辛弃疾,喜欢秦观;喜欢辛弃疾的阳刚之气,喜欢秦观的阴柔之美。
古人说:“子瞻(苏轼)辞胜乎情,耆卿(柳永)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唯少游一人而已。”这评价似乎有些过,但秦观的词,那时我确实喜欢。他的《鹊桥仙》和《踏莎行》用精美的意象和朴素的词句传达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感情,那时我背得滚瓜烂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即使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辛弃疾的许多词句更令我心怦然而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不用说,辛弃疾的这些词,染上了我这初中二年级学生心中向往和想象的色彩。和辛弃疾一起登上建康赏心亭、赣州造口壁、京口北固楼,以及带湖旁他那轩窗临水、小舟行钓、春可观梅、秋可餐菊的稼轩新居,那种词句和心境合二而一的情景,大概只有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才会拥有,那些妙不可言的词句才刻在青春的轨迹上,到现在也难以磨灭。
那时,我最喜欢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一词,这是辛弃疾夜读李广传的感慨,其中融有太多辛弃疾自身心迹和心声。李广抗击匈奴战功卓著,却不仅未被封侯,反倒被罢免职务,被迫自杀。这与辛弃疾抗金大志未遂而落职赋闲回家的境遇一样,词便写得感情浓重,苍老沉郁:“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当时也不知看懂没看懂,只清晰记得读罢这首词让我心里怅然许久的是最后一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仿佛那寒冷的斜风细雨也扑打在我的窗前。其实,当时以一个少年的心情触摸老年的心事,自然难免雾中看花。世事沧桑,人生况味,只有到今天方才领悟一点点。领悟到这一点点,但已经很难再有读书时那种风雨扑窗感同身受的情景,以及遥想历史追寻辞章的梦幻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人长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东西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东西,就像狗熊掰棒子,不可能把所有的棒子都抱在怀里。
18.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迁徙( ) (2)脉络( ) (3)徘徊( ) (4)惬意( )
19. 作者为什么说3本书的书页的卷角和破损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20. 作者认为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与其他的宋词选本相比,有哪些特点?
21. 作者少年时在上学路上背诵宋词,为什么觉得路“短了许多,也轻快了许多”?
22. 作者少年时认为“柳永的词多少有些啰嗦直白,周邦彦的词又太文绉绉,有些雕琢”,而喜欢辛弃疾的阳刚之气,喜欢秦观的阴柔之美。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3. 你怎样理解作者认为古人对秦观的评价“有些过”?
24. 作者为什么说“那种词句和心境合二为一的情景,大概只有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才会拥有”?
25. 作者读罢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一词的最后一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仿佛觉得那寒冷的斜风细雨就扑打在自己的窗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你在读诗词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26. 作者说“人长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东西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东西”,作者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综合实践·
27. 苏轼在词中问“天”,问“月”,对月思人,并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借月光的皎洁明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月光”的句子?请至少写出六句,并与同桌交流。
三 词二首
1. 略。
2.(1)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2)指边塞特有的风声、笳声、马鸣声。(3)崇山峻岭。(4)刻,指刻石记功。(5)形容瑰丽堂皇的建筑物,这里指月中宫殿。(6)朱红的阁楼。(7)雕花的门窗。(8)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
3.(1)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 长烟落日孤城闭 (3)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 (5)把酒问青天 (6)又恐琼楼玉宇 (7)起舞弄清影 (8)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4.(1)范仲淹 希文 北宋 (2)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书画 文学 唐宋八大家
5. 荒凉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生活条件艰苦。
6. 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
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 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防止敌人来犯。
9.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10. 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11. 一个“弄”字,写出了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2.“隔千里兮共明月”只是客观地描绘了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主观上表达了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13. 作者因月引出离别的思绪,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比,说明世上万事万物不可能十全十美,这原本就是自然界的规律。表现出作者乐观、旷达、洒脱的心态。
14.(1) (2) (3)
15. 再现了往日的凌云壮志,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一个“觅”字,显示了诗人自许、自负的神情和坚定执著的追求精神。
16. 流露出诗人内心失望、痛苦的感情,一个“空”字,流露出诗人对南宋偏安一隅的不满。
17. 诗人在这里抒发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闷,更是不能报国的苦闷。
18.(1) (2) (3) (4)
19. 通过书页的卷角和破损,可以看到作者少年时代对这本书的反复阅读。
20. 前言论述宋词发展的脉络清晰,评价得当;对词家介绍文字不多,却学问精深;有很多史料价值。
21. 沉醉于宋词的优美意境之中。
22. 可以从“读书应有自己的见地”的角度谈。
23.“唯少游一人而已”一句说得绝对化,辞情相称的人,不会只是秦观一人,还有其他的诗人。
24. 少年时代是充满想象、充满梦幻的年代,对于词的理解,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5. 感受到词中的意境,仿佛身处其中。
26. 得到的是,有了世事沧桑,人生阅历,对辛弃疾的心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失去的是,不再有少年时读诗时的那种梦幻了。
27. 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