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长恨歌》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长恨歌》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8 23:1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课堂导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鉴赏诗歌艺术手法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2.后期: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知人论世
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
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
写下了此诗。
梳理情节
三、问题探究
内容概述: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同看血泪相和流。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合作探究1: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
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长恨歌,就是歌长
恨。长是时间,是感情
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
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
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
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李隆基和杨贵
妃,他们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最
终杨贵妃身死,而
李隆基退位。
☆合作探究2:
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如果
没有还写了哪些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合作探究3:
玉环进宫,
 隆基宠爱。
——恨之内因
☆合作探究4:
为什么恨?
逃难途中,
 玉环被杀
——恨之直因
☆合作探究4:
为什么恨?
赏析第一部分
重德思贤才
思倾国,果倾国矣!
揭示故事的悲剧因素
提纲挈领,统领全诗
思考: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17岁
→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王妃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27岁

册为贵妃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杨之美貌?
天生丽质难自弃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温泉水滑洗凝脂
对比、比喻
《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
手如柔荑(白嫩的茅草芽),
肤如凝脂(脂膏),
领如蝤蛴(天牛的幼虫儿),
齿如瓠犀(葫芦子),
螓(螓儿:似蝉而小)首蛾(蚕蛾触须一样)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的两靥多好看,水灵的双睛分外娇。

杨之美貌?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诗中怎样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
“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
    
——人之常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失度荒唐
“姊妹弟兄皆列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艺术夸张
杨家显贵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大姐→韩国夫人
三姐→虢国夫人
八姐→秦国夫人
杨家显贵
京城歌谣:
“生女勿酸悲,
  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候女作妃,
 看女却为门上楣。”
天宝十四载(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讨伐杨氏以清君侧。
陕西马嵬驿,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合作探究5:
怎样表现恨?
入蜀道上:
归途的思念:
回京后的思念:
请举例赏析
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以悲凉景色烘托人物悲思。
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

☆内容赏析:
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夜落时。
乐景衬哀情。面对青山绿水,春风桃李,朝夕不能忘情。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从黄昏到黎明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
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焦急与迫切
凄美、寂寞、哀怨……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照应玄宗的思念,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点明天人永隔之恨,
点明题旨,
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唐玄宗
杨贵妃
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祸国殃民的红颜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合作探究6:
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一、讽喻说
二、爱情说
三、双重主题说
☆合作探究7:



知人论世:
白居易自己编撰诗集的时候,把《长恨歌》列入了“感伤”诗类中。而且,有人考证,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自身遭受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潜别离
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其他主题说
感伤时代说
所谓“长恨”,不仅仅是作者对李、杨悲剧之“恨”,更主要的,是对统治阶级不能保持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社会兴盛面貌,反而只是在盛世中纵情享乐而招致了家破国衰局面的“长恨”,是对一个全盛时代衰亡的“长恨”。
感伤人生说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表达诗人的内心痛苦:不仅是爱情的不幸,还有命运的无常……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讽刺,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表明“欲惩尤物”的意图;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也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悲惨的结局唤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引起读者的深思
一个人当他作为私人领域中的个人存在时,他是完整的个人,一旦他进入公共领域执掌公共权力,他就不再是个人,而是公共权力主体的一个因子。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
五、作业
1、微写作:唐杨爱情之我见。
2、熟读课文、记忆经典名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