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提升检测卷(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提升检测卷(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8 22: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提升检测卷
(时量120分钟
总分150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计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1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卑劣(liè)
丰硕(shuò)
携手(xié)
出类拔萃(cuì)
B.湛蓝(zhàn)
领域(yù)
诬蔑(miè)
自甘堕落(duò)
C.头衔(xián)
蛮横(hèng)
狡辩(jiǎo)
彷徨失措(fáng)
D.萦绕(yíng)
赋予(fù)
烦琐(suǒ)
一劳永逸(yì)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恐怖
调零
署名
名人逸事
B.和蔼
襁褓
趋势
挑拨离间
C.挚爱
卑鄙
绚丽
豁然开朗
D.拙劣
枯燥
纳闷
阳奉阴违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他来说,图书馆就是生命的源泉,一到里面,他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B、小齐同学学习非常好,他经常在考试的时候给同学们传答案,真是大公无私啊。
C、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始终保持优秀,走在前列,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没有谁能轻轻松松就能出类拔萃。
D、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4.下面句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每每这时,(A)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B)五彩的微笑。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C)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一如我们脸上,(D)甜甜的阳光。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
C.《最后一次讲演》的作者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文史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D.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文中作者王选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第六次抉择,文章语言风趣幽默。
(2)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6.(1)子非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3)李白《送友人》中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的诗句是


(4)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最能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的句子是:


(5)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出梅花的艰困处境的两句是:


(三)按要求答题(共8分)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
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载体,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这种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7.根据材料,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3分)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 
。?
8.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35分)
(一)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
毕淑敏
①一次生病,医生让照一张头颅的CT片子。于是我得到了一张清晰准确的自己头骨的照片。我注视着它,它也从幽深而细腻的灰黑色胶片颗粒中注视着我,很严峻的样子。
②头颅有令我陌生的轮廓。卸去了头发,撕脱了肌肤,剔除了所有的柔软之物,颅骨干净得像刚从海中捞出来的贝壳。突然感觉到很熟识,仿佛见过似的……不久以前……我记起了博物馆,那里有新出土的类人猿头骨化石。夹进了几十万年进化的果子酱,颅骨还是像两块饼干似的相似。造化可真是一位慢性子。假如我的头骨片落到一位人类学家手里,他便可以十分精确地分析出我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它携带着我的密码信息,脱离我而孤零零地存在着。医生读着它,却做出我是否健康的结论,它似乎比我还重要。
③我细细端详它,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段。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不由得伸手弹弹自己乱发覆盖下的头骨,它发出粗陶罐的响声。这是一个半空的容器,盛着水、细胞和像流星一样游走的念头。念头带着阴电和阳电,焊接时就散发出五颜六色的蛛丝,缠绕在一起,像电线似的发布命令,驱使我具有各式各样的举动。正是这些蝌蚪一样活泼的念头,才使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罐子里的水会酸腐,那些细胞会萎缩,但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它们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像把混浊的豆浆压榨为平滑的固体。人人共有的文字,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组合的顺序就是一种思索。
⑤我望着我的头颅,因为它是思索的宫殿,我不得不尊重它。它却不望着我,透过我,它凝望着遥远的人所不知的地方。它比我久远,它以它的久远傲视我今天的存在。但我比它活跃,活跃是生命存在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但和文字比起来,无论现在的活跃或者将来的久远,都黯然失色。骨骼算什么呢?甲骨文不正是因为有了文,才神圣起来,否则不过是一块烤焦的兽骨!文字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符咒,使我们得以知道一只只水罐曾经储存过怎样的五彩念头。罐子碎了,水流空了,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
⑥我注视着我的头颅,递给它一个轻轻的微笑:我们都有完全不复存在的那一天。那时候,证明你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到哪里去寻找?制造念头吧!那些美丽的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的念头,假如它们真的充满睿智,假如它们真能穿越时代的雾海,它们的羽毛就会被喜爱它们的人保存。
9.文章为什么说头颅“是很精致的”?作者写它的“精致”有什么作用?(4分)
10.对于“我”而言,文字为什么“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4分)
11.第⑤段中,“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12.文章最后的比喻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念头”?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二)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①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像是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蕃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蕃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蕃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a)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b)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30多厘米,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④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1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小树爱听舒缓音乐,因为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B.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植物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使植物快速生长。
C.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D.节奏强烈的乐曲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
14.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事物说明文,采用了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的逻辑顺序。
B.本文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C.文章第①段运用生动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15.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②段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a)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优美舒缓的音乐对花儿生长的作用。
C.文章第③段画线句(b)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轻柔乐曲对水稻生长的作用。
D.“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16.根据文章推断,下列乐曲中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是(
)(3分)
A.《绿岛小夜曲》B.《黄河大合唱》C.《小苹果》D.《最炫民族风》
(三)
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
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17.这里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特点?(3分)
18.这段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环境描写显得形象真切,生动传神,请写出比喻句和拟人句。(4分)
比喻句:
拟人句: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4分)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
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4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
20.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全石以为底。
②不可知其源。
2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6分)
(三)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
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22.
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及前谛视
(
)
此其所以异也
(
)
23.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3分)
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
24.“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四、作文(共60分)
26.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5)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提升检测卷
(时量120分钟
总分150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计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1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卑劣(liè)
丰硕(shuò)
携手(xié)
出类拔萃(cuì)
B.湛蓝(zhàn)
领域(yù)
诬蔑(miè)
自甘堕落(duò)
C.头衔(xián)
蛮横(hèng)
狡辩(jiǎo)
彷徨失措(fáng)
D.萦绕(yíng)
赋予(fù)
烦琐(suǒ)
一劳永逸(yì)
【答案】C
【解析】C.彷――páng,故选C。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恐怖
调零
署名
名人逸事
B.和蔼
襁褓
趋势
挑拨离间
C.挚爱
卑鄙
绚丽
豁然开朗
D.拙劣
枯燥
纳闷
阳奉阴违
【答案】A(2分)
【解析】A.调零――凋零,故选A。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他来说,图书馆就是生命的源泉,一到里面,他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B、小齐同学学习非常好,他经常在考试的时候给同学们传答案,真是大公无私啊。
C、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始终保持优秀,走在前列,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没有谁能轻轻松松就能出类拔萃。
D、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答案】B
【解析】“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含褒义。用在此处不和语境。
4.下面句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每每这时,(A)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B)五彩的微笑。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C)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一如我们脸上,(D)甜甜的阳光。
【答案】C 
【解析】其他三项都是作定语,C项作状语。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
C.《最后一次讲演》的作者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文史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D.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文中作者王选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第六次抉择,文章语言风趣幽默。
【答案】B 
【解析】丁肇中获得的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6.(1)子非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3)李白《送友人》中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的诗句是


(4)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最能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的句子是:


(5)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出梅花的艰困处境的两句是:


【答案】
(1)安知鱼之乐
(2)讲信修睦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按要求答题(共8分)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
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载体,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这种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7.根据材料,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3分)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 
。?
【答案】示例封存着时代的场景 传承着遥远的文化 
【解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及仿写能力。解答本题,需仿照“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所采用的句式,从材料三中摘取体现书信作用的关键词,组织语言作答。
8.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3分)
【答案】示例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解析】考查语文综合素养。首先要理解“阅读的力量”指阅读的作用及其影响。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读书给自己精神层面带来的影响。语言要简洁,语句要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35分)
(一)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
毕淑敏
①一次生病,医生让照一张头颅的CT片子。于是我得到了一张清晰准确的自己头骨的照片。我注视着它,它也从幽深而细腻的灰黑色胶片颗粒中注视着我,很严峻的样子。
②头颅有令我陌生的轮廓。卸去了头发,撕脱了肌肤,剔除了所有的柔软之物,颅骨干净得像刚从海中捞出来的贝壳。突然感觉到很熟识,仿佛见过似的……不久以前……我记起了博物馆,那里有新出土的类人猿头骨化石。夹进了几十万年进化的果子酱,颅骨还是像两块饼干似的相似。造化可真是一位慢性子。假如我的头骨片落到一位人类学家手里,他便可以十分精确地分析出我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它携带着我的密码信息,脱离我而孤零零地存在着。医生读着它,却做出我是否健康的结论,它似乎比我还重要。
③我细细端详它,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段。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不由得伸手弹弹自己乱发覆盖下的头骨,它发出粗陶罐的响声。这是一个半空的容器,盛着水、细胞和像流星一样游走的念头。念头带着阴电和阳电,焊接时就散发出五颜六色的蛛丝,缠绕在一起,像电线似的发布命令,驱使我具有各式各样的举动。正是这些蝌蚪一样活泼的念头,才使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罐子里的水会酸腐,那些细胞会萎缩,但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它们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像把混浊的豆浆压榨为平滑的固体。人人共有的文字,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组合的顺序就是一种思索。
⑤我望着我的头颅,因为它是思索的宫殿,我不得不尊重它。它却不望着我,透过我,它凝望着遥远的人所不知的地方。它比我久远,它以它的久远傲视我今天的存在。但我比它活跃,活跃是生命存在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但和文字比起来,无论现在的活跃或者将来的久远,都黯然失色。骨骼算什么呢?甲骨文不正是因为有了文,才神圣起来,否则不过是一块烤焦的兽骨!文字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符咒,使我们得以知道一只只水罐曾经储存过怎样的五彩念头。罐子碎了,水流空了,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
⑥我注视着我的头颅,递给它一个轻轻的微笑:我们都有完全不复存在的那一天。那时候,证明你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到哪里去寻找?制造念头吧!那些美丽的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的念头,假如它们真的充满睿智,假如它们真能穿越时代的雾海,它们的羽毛就会被喜爱它们的人保存。
9.文章为什么说头颅“是很精致的”?作者写它的“精致”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头颅是集大自然万物精华而成,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优化组合,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磨合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体。写它的“精致”是为下文写“念头”与“念头的永恒”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10.对于“我”而言,文字为什么“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4分)
【答案】①文字是“念头”,是去掉杂质、去掉水分后“凝固下来”的思想;②文字经过“我”的思索,具有了“我”的特点;③生命的物体会消失,文字“不会生锈不会腐烂”,它会永远流传下去。
【解析】首先从第④段中找到原句,然后从这个句子的前后去找。前面一句是“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后面是“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人人共有的文字,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答出这三点就基本可以了。
11.第⑤段中,“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答案】①人类的思想与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创造的;②人类的思想与文化“像通电的钨丝”一样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③人类的思想与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念头”不断“组合”发展的。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
12.文章最后的比喻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念头”?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答案】要制造充满睿智的、能穿越时代“雾海”的优秀的念头,要制造充满生命力、被人们喜爱而不断存在下去的念头。在结构上很好地照应了文章的标题,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
可从结构上思考: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旧土的新的认识的内容。
(二)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①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像是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蕃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蕃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蕃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a)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b)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30多厘米,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④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14.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小树爱听舒缓音乐,因为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B.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植物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使植物快速生长。
C.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D.节奏强烈的乐曲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
【答案】D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二段“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可知A选项错误;第五段中有原句“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而B选项没有“适当”,所以错误;根据第四段“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可知C选项错误;根据第五段“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4.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事物说明文,采用了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的逻辑顺序。
B.本文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C.文章第①段运用生动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答案】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说明文的类型、说明顺序、表达方式、语段作用等知识.本文介绍的是植物爱听和谐音乐的原因,不是事物说明文而是事理说明文.所以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A.
15.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②段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a)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优美舒缓的音乐对花儿生长的作用。
C.文章第③段画线句(b)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轻柔乐曲对水稻生长的作用。
D.“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D选项中“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虽然符合下定义的句式特点,但是并没有揭示音乐的本质特征,所以不属于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故选D.
16.根据文章推断,下列乐曲中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是(
)(3分)
A.《绿岛小夜曲》B.《黄河大合唱》C.《小苹果》D.《最炫民族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内容的理解以及文章知识的迁移应用,根据第五段内容,“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四个选项中《黄河大合唱》、《小苹果》、《最炫民族风》都属于节奏强烈摇滚风,所以选择《绿岛小夜曲》.
故选A.
(三)
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
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17.这里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特点?(3分)
【答案】主要用比喻、拟人写深秋的景色。烘托了萧索、凄冷的气氛,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解析】考查写作手法的运用,根据内容可知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烘托气氛,写出环境的恶劣。
18.这段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环境描写显得形象真切,生动传神,请写出比喻句和拟人句。(4分)
比喻句:
拟人句:
【答案】如: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 老榆树阴郁地站着
【解析】熟读选文,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能按要求找出句子来即可。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4分)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
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4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
【答案】大约
像蛇一样
居住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0.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全石以为底。
②不可知其源。
【答案】①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
②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6分)
【答案】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三)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
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22.
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及前谛视
(
)
此其所以异也
(
)
【答案】仔细看
……的原因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3.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3分)
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
【答案】
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4.“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四、作文(共60分)
26.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5)不少于600字。
【例文】
这才是青春
如果说人生是五彩缤纷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抹;如果说人生是动静交融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活力四射的一份。
灿烂得犹如初升的太阳,灵秀得犹如崖边的一枝百合,热情得犹如一株红色的玫瑰,散发着撩人的芬芳。她——让我如此深深着迷。
我们的舞会邀请你,你用美妙的声音、健康的身体赶走了死寂,点燃了热情。我们的社会也需要你,你旺盛的精力,你聪明的才智,你无私的奉献,让全世界呈现一片光明,让人们的心灵一片澄澈。我们的科技进步需要你,你对胜利的执着,你对自己的无比的自信以及不懈的努力,帮助我们推动了文明进程。
因为有了你,在生命的鸿沟前,我们不再退却;因为有了你,在坠落的边缘,我们始终有奋争的力量;因为有了你,在充满荆棘的坎坷路上,我们的心头始终有胜利殿堂阳光的照耀;因为有了你,在失败的低谷,我们给自己再来一次的机会。
如果没有你,珠穆朗玛峰上不会有人类的足迹;如果没有你,青藏高原不会有常年驻守的绿色身影;如果没有你,人类队伍将犹如钝头的箭。真的不敢想象,没有你的世界,会多么寂静无声,多么枯燥乏味。
我们不需要你满脑的智慧、满身的经验以及深邃理智的眼光,只需要用你的热情、无畏与干劲起航我们的帆船;只需要你的坚毅韧性,向暴风、海浪挑战,直到把它们打败。
不要责怪自己的轻狂,那是年轻最明亮的标记;不要自卑自己的浅薄,经过岁月的打磨,你会得到满载的智慧和经验。
但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那犹如旋涡,会将你转入无底深渊,真正的青春应该学会掌握方向。
没有腐朽,没有倒退,你的眼光如婴儿般明亮。请拥抱我吧,让我的生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直教日月黯然。
点评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青春的特点激活了作者的思维,使作者想到青春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过人的才智和无私的奉献;想到青春对胜利的执着,对自己的无比自信,以及不懈的努力精神;还想到了青春的轻狂和浅薄。中间又抒写了青春在历史上、现实中的作用。最后呼喊青春,“请拥抱我吧,让我的生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把对青春的赞美之情推到了更高点。采用第二人称写法,将青春人格化,抒情味更浓,效果更好。文章较有文采,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颇多,读来有隽永如诗之感。
【解析】作文的题目是《这才是青春》,首先要弄清楚“这”指什么。根据题目前的阅读材料,不难看出,“这”指的是“惜时好学”“昂扬前行”“勇于担当”等有正能量的行为和思想。(2)立意。确定要赞美什么,比如“勇于担当才是青春”,那就是要赞美、评价什么是勇于担当,怎样做到勇于担当,勇于担当的意义何在。(3)选材。文章的主旨确定之后,如何选材?在题目的要求②中,给出了明确的提示,可以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来记叙、抒情和议论。比如可以从“勇于担当”的角度来写,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其他人的故事,来具体写出“勇于担当”带给自己或他人或社会的影响。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比如题目材料中提到的“惜时好学”“昂扬前行”“勇于担当”三个角度来展现青春的风采。(4)文体。可以写自己最拿手的,擅长讲故事,那就写记叙文;擅长议论、抒情,那就写议论文。无论哪种文体,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按照这种文体的写法来写,通过记叙、议论或抒情来展现出新时代少年的青春风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