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卷(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卷(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9 08: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及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迁徙(xǐ)
广厦(xià)
庇护(bì)
B.两鬓(bìn)
北冥(míng)
鲲鹏(kūn)
C.槽枥(lì)
奴隶(lì)
突兀(wù)
D.塘坳(ào)
翩翩(piān)
敕书(chì)
2.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其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辨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钱塘湖春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卖炭翁》都是他的作品。
5.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相关的内容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书中的故事取材于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小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C.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D.保尔·柯察金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6.某校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4分)
(1)请你以“和”为主题,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
(2)12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第二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
7.诗文名句积累。(9分)
(1)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2)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马说》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7分)
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后面小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黑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这首诗关注的社会焦点是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9.下面对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和自己境遇之惨蓄势。
B.诗歌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C.从表达方式上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议论;“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是叙事。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故虽有名马(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_____)
(5)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阅读《“复兴号”上的黑科技》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
9月21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CR400AF动车组一亮相,其修长的流线型车头“飞龙”可谓颜值爆表。
为什么是“飞龙”?“车头造型不仅是为了好看,更关键的是要降低空气阻力。”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告诉记者,当动车组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速状态下运行时,90%左右的阻力来自空气,动车组的动力输出几乎都消耗在与空气的对抗上了。
A与既有动车组相比,“复兴号”的外形有了很大改变。CR400AF动车组的车体高度从3.7米增高到了4.05米,车体断面积增大了7.3%。
增长的“身材”必须提升车头的气动性能,使设计难度大大攀升。“为攻克头型技术难题,研发团队最初设计了46种头型概念方案,围绕气动性能开展了海量的仿真计算、风洞试验以及动模型试验,反复评估头型的技术指标和文化特性,才最终敲定‘飞龙’方案。”丁叁叁说。
头型的制造是另一大挑战。“‘飞龙’车头棱线曲面造型复杂,由80多块蒙皮拼接而成,对成型精度的要求极高。”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技术工程部部长张志毅说,80多块蒙皮形状各异,共有3000多条焊缝,加起来长达600多米,如此高的焊接密度,几乎囊括了平焊、横焊、仰焊等所有高难度的焊接姿势。果然,“飞龙”不负重望,表现优异。整车运行阻力降低12%,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当它以时速350公里运行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仅3.8度电。“往返一趟京沪节省5000多度电。”丁叁叁计算出这样一个数字。
不仅省电,“复兴号”有一颗更加聪明的“大脑”,可在1秒钟内记录100万个数据。B“复兴号”从北京到上海跑一趟,单程1318公里,记录的数据达300多兆。相比之下,73万字的《红楼梦》所占数据空间仅有1.7兆。值得一提的是,“复兴号”的网络控制系统首次引入了高速以太网数据传输和维护网络,传输带宽由1兆级提升到了100兆级。如果说以前是“乡间小道”,现在则是宽敞的“高速公路”,借助以太网,车辆大容量数据得以高速实时传输,列车的故障诊断和检修维护更加安全可靠、智能。最令人骄傲的是,“复兴号”网络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都是自主研发,实现了完全自主化的突破。
14.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3分)
15.画线句子A处加点的词语“很大”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6.画线句子B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17.如果请你给“复兴号”写一句宣传语,你会如何写?(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3分)
19.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4分)
20.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4分)
2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3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三、写作(50分)
22.作文。
春暖花开,柳舞莺啼,那是美妙的青春旋律;朔风卷雪,枭鸟怪鸣,那是黯淡的青春音符。成功它并不平凡,是暴风雨后的彩虹;失败也并不简单,是千锤百炼的锻造。在你青春潋滟的波光中,一定有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有五彩缤纷的人生梦想,有敢为人先的探索追寻……
请以“
,我的青春旋律”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填写“拼搏”“坚强”“尽责”“感恩”“诚信”“追逐梦想”“成就美德”等,你也可以自行提炼一个词语或短语填写在横线上,进行写作。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套作抄袭;⑤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卷(解析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及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迁徙(xǐ)
广厦(xià)
庇护(bì)
B.两鬓(bìn)
北冥(míng)
鲲鹏(kūn)
C.槽枥(lì)
奴隶(lì)
突兀(wù)
D.塘坳(ào)
翩翩(piān)
敕书(chì)
【答案】A
【解析】A.广厦(shà)。故选A。
2.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答案】B
【解析】B.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停顿应该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故选B。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A项正确;B项正确;C项正确;D项不正确,应为:“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其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辨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钱塘湖春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卖炭翁》都是他的作品。
【答案】C
【解析】A.错在“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应改为“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大量运用”。B.错在“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作品。故选C。
5.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相关的内容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书中的故事取材于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小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C.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D.保尔·柯察金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C.保尔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6.某校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4分)
(1)请你以“和”为主题,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
(2)12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第二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
【答案】(1)示例:和为贵,诚为本,善为先。(2)杨老师,上午学生会主席来找你,刚好你不在,他请您明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座谈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要紧扣
“以和为贵”的主题,语言简洁,使用比喻的修辞,具有针对性和号召力。(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对杨老师的称呼,要有礼貌,注意是谁让“我”转告、转告的内容(第二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表达清楚,语言得体。
7.诗文名句积累。(9分)
(1)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2)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马说》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落日故人情
(2)曲径通幽处
(3)寂寞沙洲冷
(4)只有香如故
(5)教然后知困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洲、庐。
二、阅读(47分)
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后面小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黑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这首诗关注的社会焦点是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答案】民生疾苦
忧国忧民
【解析】考查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所以说这首诗关注的社会焦点是民生疾苦。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9.下面对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和自己境遇之惨蓄势。
B.诗歌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C.从表达方式上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议论;“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是叙事。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答案】C
【解析】C项“从表达方式上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议论”对诗句解说不恰当。这句话是描写,不是议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故虽有名马(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_____)
(5)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
【答案】(1)即使;(2)有时;(3)犹,尚且;(4)按照,用;(5)同“饲”,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虽”,一词多义,有“虽然”“即使”等意,本句中,意为“即使”;“或”,古今异义,今义为“或者”,古义为“有时”;“且”,古今异义,今义为“而且”,古义为“犹,尚且”;“以”,一词多义,有
“因为”“凭借”“按照,用”“把”等意,本句中,意为“按照,用”;“食”,通假字,通“饲”,意为“喂”。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答案】(1)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2)拿着马鞭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食,什么;美,美好的素质;见,同“现”,表现。(2)执,拿;策,马鞭。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炼能力。作者的观点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从全文看,本文开头开门见山就表明了观点,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从“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中,点明没有伯乐的情况下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以此证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中心论点。
13.读完全文,你觉得“千里马”和“伯乐”应该各自具备怎样的才能?(4分)
【答案】“千里马”除了具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自我展现、自我推荐(毛遂自荐)的能力。“伯乐”应该知人善用,善于发掘并重用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分析。文章借“食马者”的狂妄无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因此可知,“伯乐”在这里喻指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因此,作为“伯乐”应该知人善用,善于发掘并重用人才;“千里马”喻指人才,分析文章可知,“千里马”的不能被重用除了“食马者”的狂妄无知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没有主动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作为“千里马”,要想施展才能,还要学习毛遂自荐的精神,去自我展现、自我推荐。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阅读《“复兴号”上的黑科技》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
9月21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CR400AF动车组一亮相,其修长的流线型车头“飞龙”可谓颜值爆表。
为什么是“飞龙”?“车头造型不仅是为了好看,更关键的是要降低空气阻力。”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告诉记者,当动车组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速状态下运行时,90%左右的阻力来自空气,动车组的动力输出几乎都消耗在与空气的对抗上了。
A与既有动车组相比,“复兴号”的外形有了很大改变。CR400AF动车组的车体高度从3.7米增高到了4.05米,车体断面积增大了7.3%。
增长的“身材”必须提升车头的气动性能,使设计难度大大攀升。“为攻克头型技术难题,研发团队最初设计了46种头型概念方案,围绕气动性能开展了海量的仿真计算、风洞试验以及动模型试验,反复评估头型的技术指标和文化特性,才最终敲定‘飞龙’方案。”丁叁叁说。
头型的制造是另一大挑战。“‘飞龙’车头棱线曲面造型复杂,由80多块蒙皮拼接而成,对成型精度的要求极高。”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技术工程部部长张志毅说,80多块蒙皮形状各异,共有3000多条焊缝,加起来长达600多米,如此高的焊接密度,几乎囊括了平焊、横焊、仰焊等所有高难度的焊接姿势。果然,“飞龙”不负重望,表现优异。整车运行阻力降低12%,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当它以时速350公里运行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仅3.8度电。“往返一趟京沪节省5000多度电。”丁叁叁计算出这样一个数字。
不仅省电,“复兴号”有一颗更加聪明的“大脑”,可在1秒钟内记录100万个数据。B“复兴号”从北京到上海跑一趟,单程1318公里,记录的数据达300多兆。相比之下,73万字的《红楼梦》所占数据空间仅有1.7兆。值得一提的是,“复兴号”的网络控制系统首次引入了高速以太网数据传输和维护网络,传输带宽由1兆级提升到了100兆级。如果说以前是“乡间小道”,现在则是宽敞的“高速公路”,借助以太网,车辆大容量数据得以高速实时传输,列车的故障诊断和检修维护更加安全可靠、智能。最令人骄傲的是,“复兴号”网络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都是自主研发,实现了完全自主化的突破。
14.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3分)
【答案】“复兴号”列车上的高科技技术逻辑顺序
【解析】考查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和说明顺序。一问,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后再作答。这篇文章主要说明的是“复兴号”列车上的高科技技术。也就是“复兴号”网络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等。二问,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如“提升车头的气动性能”写到“头型的制造”又写到“聪明的‘大脑’”等,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15.画线句子A处加点的词语“很大”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很大”一词说明了外形改变大的程度,符合客观事实,如果去掉就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语的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
【解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的特点。“很大”的语境义:说明外形改变大的程度,符合客观事实。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16.画线句子B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作比较、列数字。用一系列数字进行比较,意在突出“复兴号”有一个更强劲的大脑。
【解析】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单程1318公里,记录的数据达300多兆”为列数字;“‘复兴号’从北京到上海跑一趟……相比之下……”是作比较。作用就是突出了“复兴号”有一个更强劲的大脑这一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17.如果请你给“复兴号”写一句宣传语,你会如何写?(3分)
【答案】示例:中国制造,全球领先!
【解析】宣传标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复兴号”高科技高速度这一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3分)
【答案】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第④到⑩段介绍叶三与画家交往的内容。从第⑤段“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可以概括出: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从第⑦两段“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
可以概括出: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第⑨段“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
可以概括出: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19.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4分)
【答案】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学会从文本筛选提炼答案。文章结尾段“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呼应了标题,从两个方面对“细读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概括:一是锻炼我们的眼睛,二是锻炼我们的心。据此即可作答。
20.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作用的理解。第一个问句提出“什么叫细”的问题,第二、第三、第四问句列举了三种现象,并提出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到底什么是细呢?很自然的引出下文的故事。
2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3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答案】“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不知道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作用的能力。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一愣”表示很吃惊,当叶三指出这幅画有风时,画家对于一个水果贩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感到很诧异;“奇怪”是叶三指出画家画的是小耗子时,画家对叶三说法感到吃惊;“当即”是立即、立刻的意思,叶三根据实践,指出画家画里存在的问题,画家对叶三非常佩服,并表示“当即”修改画作。
三、写作(50分)
22.作文。
春暖花开,柳舞莺啼,那是美妙的青春旋律;朔风卷雪,枭鸟怪鸣,那是黯淡的青春音符。成功它并不平凡,是暴风雨后的彩虹;失败也并不简单,是千锤百炼的锻造。在你青春潋滟的波光中,一定有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有五彩缤纷的人生梦想,有敢为人先的探索追寻……
请以“
,我的青春旋律”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填写“拼搏”“坚强”“尽责”“感恩”“诚信”“追逐梦想”“成就美德”等,你也可以自行提炼一个词语或短语填写在横线上,进行写作。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套作抄袭;⑤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立意指津】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补写完整题目是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
,我的青春旋律”为题,命题者想通过此题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展现生活的正能量。可以从给出的“拼搏”“坚强”“尽责”“感恩”“诚信”“追逐梦想”“成就美德”等词语中选择填写补题,围绕所填内容选材,选择最能体现中心的事例来写,要写出真情实感。文首可以用一段景物描写开篇,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则写人记事,采用以小见大写法来表现自己选定的“旋律”。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第一段形成首尾呼应,使全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裁上,适合写成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