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部编历史八下第6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题及答案
八下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其中篆书印章的汉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请你判断,其纪念的内容应属于( )
A.经济建设方面
B.国防科技方面
C.民族宗教方面
D.科学文化方面
2、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的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C.第一颗导弹飞行正常
D.第一次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再到________,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A.中共八大召开,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化大革命”发动,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D.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4、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
)
A
B
C
D
5、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B.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
C.随处可见汽车在公路上奔驰
D.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
6、电影《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镜头:1964年10月,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该镜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7、对于中国人了解时间的方式,有人总结为: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钟表),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寻呼机)。这主要反映了人们( )
A.思维方式进步
B.时间观念增强
C.生活水平提高
D.科技发明增多
8、与“1970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信息相关的是(
)
A.
氢弹 B.导弹核武器
C.原子弹
D.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D
9、学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后,同学们准备出一期以“衣食住行 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板报,以下不能作为素材的是( )
A.丰富多彩的服装款式
B.日益丰富的饮食文化
C.简陋拥挤的居住环境
D.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
10、下列各项成就属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
)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1、表1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表1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12、20世纪60年代,大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研制成功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D.中国重返联合国
13、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14、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耕地较少,维护粮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数量,二要提高粮食产量。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是他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钱学森
15、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
A.用微信支付
B.穿现代服装
C.住小洋楼
D.用粮票买米
二、非选择题
1、近代以来,莘莘学子求新知于世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材料四: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摘自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1)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时正处于在哪场运动中?根据材料一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
(2)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哪种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3)邓稼先等归国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重大意义?
(4)“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哪一发展战略?
2、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请你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为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020春人教部编历史八下第6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练习题及答案
八下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其中篆书印章的汉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请你判断,其纪念的内容应属于( )
A.经济建设方面
B.国防科技方面
C.民族宗教方面
D.科学文化方面
【答案】D
2、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的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C.第一颗导弹飞行正常
D.第一次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答案】A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再到________,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A.中共八大召开,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化大革命”发动,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D.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答案】C
4、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5、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B.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
C.随处可见汽车在公路上奔驰
D.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
【答案】C
6、电影《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镜头:1964年10月,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该镜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答案】D
7、对于中国人了解时间的方式,有人总结为: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钟表),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寻呼机)。这主要反映了人们( )
A.思维方式进步
B.时间观念增强
C.生活水平提高
D.科技发明增多
【答案】C
8、与“1970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信息相关的是(
)
A.
氢弹 B.导弹核武器
C.原子弹
D.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D
9、学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后,同学们准备出一期以“衣食住行 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板报,以下不能作为素材的是( )
A.丰富多彩的服装款式
B.日益丰富的饮食文化
C.简陋拥挤的居住环境
D.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
【答案】C
10、下列各项成就属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
)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11、表1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表1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答案】A
12、20世纪60年代,大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研制成功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D.中国重返联合国
【答案】B
13、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D
14、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耕地较少,维护粮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数量,二要提高粮食产量。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是他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钱学森
【答案】A
15、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
A.用微信支付
B.穿现代服装
C.住小洋楼
D.用粮票买米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近代以来,莘莘学子求新知于世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材料四: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摘自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1)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时正处于在哪场运动中?根据材料一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
(2)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哪种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3)邓稼先等归国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重大意义?
(4)“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哪一发展战略?
【答案】(1)洋务运动。成绩优异;道德高尚;维护国家尊严。
(2)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中华民国。
(3)两弹一星。它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它说明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科教兴国
2、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请你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为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提示:可以从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环境变化、医疗卫生、体育发展、家庭收入、饮食变化、交通方式等方面人手。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上,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由此可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