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 自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唐诗三首 自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9 10:2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唐诗三首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一丈绫(líng)
B.塘坳(ào)
伐薪(xīn)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庇护(bì)
风怒号(háo)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茅飞度江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
B.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
C.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B.翩翩两骑来是谁(骑马)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盖、覆盖)
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指价钱)
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B.秋天漠漠向昏黑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李唐来
D.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耐)
B.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C.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
D.系向牛头充炭直(挂)
第二部分:阅读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____________)
(2)心忧炭贱愿天寒(____________)
(3)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____)
(4)系向牛头充炭直(____________)
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4.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____________;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怒号(________)
高者挂罥(________)
唇焦口燥(________)
沾湿(________)
沉塘坳(________)
大庇天下(________)
2.本诗作者_______,被世人尊称为“_________”,他的代表作中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于安世之乱期间。
3.全诗先叙事,后_______,既写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诗人_______的博大胸怀。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通读诗歌,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7.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9.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10.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
1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抒发殷切期盼的句子是什么?
答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答案】D
【解析】D.“布衾”的“衾”应读“qīn”。
2.【答案】D
【解析】A.度—渡;B.躁—燥;C.值一直;故选D。
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A项正确;B项正确;C项正确;D项不正确,应为:“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答案】A
【解析】这首诗应是古体诗,故A错误。
5.【答案】B
【解析】B.“骑”音“jì”,译为“骑马的人”。
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加点词的含义相同。两个“自”意思相同,都解释为“自从”。A项,两个“高”分别为“深”和“上下距离大”的意思;B项,两个“向”分别为“接近”和“朝向,面对”的意思;D项,两个“安”分别为“哪里”和“安稳”的意思。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歌内容,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解释不正确,忍:狠心。
第二部分:阅读能力提升
一、1.
【答案】
(1)谋求、需求(2)
希望
(3)骑马的人
(4)
同“值”,价钱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诗歌中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诗大意。注意“骑”在这里读作“jì”,指的是骑马的人;“直”是通假字,通“值”,价钱的意思。
2.【答案】
身上衣
口中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诗大意,根据相关的语句来回答即可。由“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得知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A.根据“十指黑”的意思“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可知“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的说法不正确。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故此项不正确。C.正确;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D.“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故此项不正确。故选C。
4.【答案】
宫使掠夺的残酷
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解析】此题考查反衬的写作手法。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诗人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宫使掠夺的残酷;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二、1.【答案】
háo
juàn
zhào
zhān
ào

【解析】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古诗文中的字音还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2.【答案】
杜甫
诗圣
“三吏”
“三别”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
3.【答案】
抒情
忧国忧民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文章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朗读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题目的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题目的意思是:自己的茅草屋被秋风吹破有感而写的一首诗歌。据此,答案为B。
5.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诗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句读时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正确的句读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答案】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长夜沾湿)
期盼大厦
【解析】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7.【答案】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痛惜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内容的筛选和体味作者的情感。(1)筛选“八月秋高风,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句中的动词作答。(2)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表达了诗人因茅屋被风吹破的痛心之情。据此作答。
8.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诗人从眼前的屋破漏雨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据此,“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
9.【答案】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诗篇很多,从积累的诗词中选取能体现其爱国情怀的诗句作答即可。
10.【答案】语意双关,“长夜”既是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若雨的漫漫寒夜。对有“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昏乱的政治局面,正像是造成人民灾难深重的漫漫长夜一样。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主旨分析作答。“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里的“长夜”既指漫长的夜晚,又指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故诗句采用了双关的手法。据此理解作答。
11.【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此诗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的情形,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12.【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分析作答。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最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知,诗中抒发殷切期盼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据此理解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