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
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重点
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蛋壳、纸、重物等学生准备:胶带、鸡蛋等。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谈话:老师想用这张纸托起一本科学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讨论并尝试用纸托起书本。(预测学生用手拿纸两边托起来)如何使这张纸独立的站住?(预测学生把纸卷起来,然后把书担在上面)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书的重量了?学生汇报:我们把纸折了起来,改变了纸的形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形状(师板书:折形状)说到形状,我今天也准备了一些,你认识吗?(出示形状)谈话:学生认识形状,说出名称。提问: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形状,但是有许多物体包含多种形状,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出图中的物体都包含有哪些基本形状?(出示图片)总结:生活中的物体不仅要坚固,还要美观,但大多数物体是由这几种基本形状构成的(锥体、圆柱体、长方体、球体)。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谈话:刚才我们把纸折成了圆柱型纸筒,独立的支撑起了科学书,除此之外,你还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学生讨论交流:(说出各种各样的形状)讨论:折纸时咱们注意些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要提示学生,为了增加形状的稳固性,我们要用胶带纸把纸的接缝粘起来,要留边)要求学生:每个小组的学生尽量折出不同形状的纸筒。活动:学生折纸,老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各自折的形状。老师提问:刚才我们用同一张纸,折出了不同高度、不同层数,不同大小的形状,我们这样比较这张纸的承受力,合理吗?学生讨论后汇报:要考虑纸的大小厚度相同,高度相同,纸的层数相同……今天就请同学们统一用老师准备的纸来折,我们用这条边来做高好不好?注意就折一层(随学生回答出示)提问:接下来我们要想知道谁的承受力大,应该怎么办?怎么验证?学生讲述方法:实验,只要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放重物,如何比较?)学生:比一比,哪种形状的纸筒放的重物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怎么计算承受力)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对于重物应该有什么要求呢?学生回答:为了使实验的标准相同,放在上面的重物,重量应该是相同的。师:老师给大家准备的重物是字典,放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放重物要小心师:那应该怎么放?学生回答:轻拿轻放(什么叫轻拿轻放)使重物在纸形状上保持平衡。后才能松开手。(随学生回答出示)师:我觉得实验中的同一形状应该多折几个,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多折几个做实验,因为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一个说明不了问题。(老师补充:如果发现有褶皱的不能再用,要换一个)师:那咱们统一每种形状折两个,做两次,让咱们的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师:在实验之前,我们应该养成先预测的好习惯,师:好,请大家先来预测一下,这些纸筒各能承受多少本呢?写在你们的记录纸上。学生预测并填写记录师:写好了吗?谁来汇报?学生汇报师:那咱们现在开始实验,注意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纸要粘牢,纸的高度、层数要一致,并且在实验中,要注意重物的轻拿轻放,每个形状折两个)还要做好实验记录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并记录学生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汇报结果。师:通过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边越多,承受力越大(圆柱型纸筒承受力最大……)提问:如果现在有一个八边形的纸筒,你觉得它的承受力可能会是多少?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承受力。……三.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问:请看图片:你觉得这些物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我们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它们的承受力,这些新型材料还很省材料。四.探究鸡蛋的形状与它的承受力的(摸出鸡蛋)瞧,这是什么?(鸡蛋)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生:椭圆形的师:我们平时为什么拿起鸡蛋来总是小心翼翼呢?生:我怕把鸡蛋弄破、弄碎……师:鸡蛋真的那么容易破吗?如果老师把鸡蛋放在掌心使劲捏,蛋会破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鸡蛋照老师的样子把它放在掌心捏捏看。(师示范)师:你有什么发现?生:蛋不易捏破。师:为什么呢?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生:可能和鸡蛋的形状有关系吧。师:既然你觉得可能和形状有关,那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好不好?教师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禁不起碰撞,猜猜我们放多少本字典能将它压塌呢?(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师:鸡蛋的这种形状有一个优点,它能把外来的力均匀的分散开来,所以能承受比较大的重力。生活中类似鸡蛋这样的建筑还有很多呢?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学生欣赏。五.巩固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汇报:??
改变物体形状,可以改变承受力??
边越多,承受力越大??
在比较物体的时候,要保证条件的统一六.总结千姿百态的形状造就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形状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后观察生活中哪些建筑、物品、应用了哪些形状结构?将课堂所学变为生活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