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复习课件(79张PPT)+单元提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复习课件(79张PPT)+单元提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9 14:29: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达标训练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60分钟。
2.全卷共三道大题,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考号:





总分
核分人




评卷人
一、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毛泽东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落后状况,做了描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1953—1957年,我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下表)。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A.工业门类齐全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地区分布均衡
D.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它的中心是(  )
A.沈阳第一机床厂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公司D.沈阳飞机制造厂
4.中国的桥梁技术世界领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
5.下图为“1953—1957年国家某重点工业基地示意图”。观察地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我国由农业弱国发展为工业强国②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③该基地以发展重工业为主④“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⑤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
6.2017年12月24日,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广东珠海成功首飞,这是我国工业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工业成就是(  )
A.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7.“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

A.武汉长江大桥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公司
D.沈阳第一机床厂
8.(2019年北京)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9.如图所示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
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D.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0.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它”颁布于(

A.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11.十九届中央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修改宪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1949年《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对下图两份文件共同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A.得到各界人士支持B.贯彻西方民主原则C.反映时代发展需求D.深入结合中国国情
1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己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15.连环画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如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故事反映的是我国当时进行的。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6.(2019年广西贺州)组图为1956年1月拍摄的照片。它反映了当时我国进行的(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大跃进”运动
17.下图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某行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情况。下列做法,与图示目的相同的是(

A.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打破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
C.成立缝纫社、铁业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创办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8.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下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是为了(

A.恢复建国初遭破坏的经济
B.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缓和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
D.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20.“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材料总结了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是(

A.新中国成立初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21.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这个“反面教训”是(

A.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B.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C.过度依赖苏联政府
D.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22.“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它结束的标志是(  )
A.“四五”运动
B.九一三事件
C.“二月抗争”
D.“四人帮”被粉碎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为依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它结束的标志是“四人帮”被粉碎。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即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故选:D。
23.“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他出生于甘肃玉门,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他是一个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是(

A
B
C
D
24.下列模范人物中,曾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灾害,改变贫穷面貌,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廿共苦,带病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25.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成功和曲折,下列历史事实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三大改造
②改革开放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评卷人
二、史林释义
(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0分,第28题6分,共3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图二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
(1)回答:据图一所示主要成就,说出“一五”计划中相应的基本任务。指出图二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请说出你所知道的两位模范人物。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材料二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三
到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四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五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请回答:
(3)材料二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成就。
(4)材料三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5)材料四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6)材料五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エ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違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被非法监禁,追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宽案。
(1)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通过什么制度得以实现?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但在艰辛探索中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请列举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成就。。
(3)材料三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谈一谈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曲折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教训
28.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什么形式?
(2)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评卷人
三、探究空间
(本题14分)
29.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巩固新政权。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虽然出现过一定的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任务一【整理线索】
(1)完成表格。
任务二【解决问题】
(2)在任务一表格中的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思考感悟】
(3)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巩固提分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60分钟。
2.全卷共三道大题,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考号:





总分
核分人




评卷人
一、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毛泽东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落后状况,做了描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实行,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选:A。
2.1953—1957年,我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下表)。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A.工业门类齐全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地区分布均衡
D.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它的中心是(  )
A.沈阳第一机床厂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公司D.沈阳飞机制造厂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在一五计划的所取得的成就。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选:C。
4.中国的桥梁技术世界领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天堑变通途”,故B符合题意。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是1956年到1966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5.下图为“1953—1957年国家某重点工业基地示意图”。观察地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我国由农业弱国发展为工业强国②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③该基地以发展重工业为主④“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⑤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据“1953—1957”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五”计划的内容。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②③④表述正确,B项符合题意。而①表述不正确,⑤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在题干及图片中体现不出来。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6.2017年12月24日,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广东珠海成功首飞,这是我国工业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工业成就是(  )
A.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广东珠海成功首飞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1953年我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选项中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工业成就是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故选:B。
7.“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

A.武汉长江大桥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公司
D.沈阳第一机床厂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我国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这是”一五”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往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2019年北京)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D
【解析】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车辆制造等,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其中“‘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属于历史解释。
9.如图所示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
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D.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上述成就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故选:C。
10.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它”颁布于(

A.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十九届中央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修改宪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1949年《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相关史实。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选:B。
12.对下图两份文件共同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A.得到各界人士支持B.贯彻西方民主原则C.反映时代发展需求D.深入结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左图是1912年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参议院颁布的宪法,体现出反封建专制的精神。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特征。二者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C符合题意。《临时约法》没有得到各界的支持,A不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贯彻西方民主原则,B不符合题意;《临时约法》没有深入结合中国的国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己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
己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可知,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故选C。
15.连环画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如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故事反映的是我国当时进行的。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本题以连环画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如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据“老孙归社”可知,当时我国农村政策的描述正确的是为了将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土地改革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同时农业合作化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B。
16.(2019年广西贺州)组图为1956年1月拍摄的照片。它反映了当时我国进行的(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大跃进”运动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56年1月”“天津盛锡福帽厂挂牌仪式”“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1950—1952年,B项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的改造,D项是1958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一次严重失误。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7.下图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某行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情况。下列做法,与图示目的相同的是(

A.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打破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
C.成立缝纫社、铁业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创办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所学,三大改造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其中改造形式分别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实行公私合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A中土地所有制是从地主所有转变为了农民所有,未实现公有制;B、D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符合题意,故选C。
18.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下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能从图片中得出的信息是完成了三大改造,故C符合题意。飞机和拖拉机代表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我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排除A项。根据图三可以得出我国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故排除B项。根据图四可以得出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D项。故选C。
【点睛】本题是逆向思维选择题,解答题目的时候要注意。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答材料选择题要尊重原材料。三大改造实现了我国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图片没有显示这一内容。
19.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是为了(

A.恢复建国初遭破坏的经济
B.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缓和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
D.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由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自然灾害严重,我国出现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0.“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材料总结了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是(

A.新中国成立初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1958年成为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给党和国家造成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故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1.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这个“反面教训”是(

A.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B.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C.过度依赖苏联政府
D.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沉重灾难的内乱,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大搞个人崇拜,神化领袖,使国家政权遭到了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遭到了践踏,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A项出现于“文革”结束后,不符合题意;B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文革时期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它结束的标志是(  )
A.“四五”运动
B.九一三事件
C.“二月抗争”
D.“四人帮”被粉碎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为依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它结束的标志是“四人帮”被粉碎。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即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故选:D。
23.“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他出生于甘肃玉门,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他是一个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人。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C项图片人物是王进喜,C符合题意,A项是雷锋,B项是焦裕禄,D项是邓稼先,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4.下列模范人物中,曾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灾害,改变贫穷面貌,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廿共苦,带病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焦裕禄。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是焦裕禄。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故选:A。
25.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成功和曲折,下列历史事实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三大改造
②改革开放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改革开放是197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依据时间排序,①③④②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评卷人
二、史林释义
(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0分,第28题6分,共3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图二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
(1)回答:据图一所示主要成就,说出“一五”计划中相应的基本任务。指出图二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请说出你所知道的两位模范人物。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材料二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三
到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四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五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请回答:
(3)材料二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成就。
(4)材料三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5)材料四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6)材料五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答案】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现象: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
(2)、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雷锋。
品质:艰苦创业;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等。(写出与所列举人物相对应的品质,任意一点给。
一五计划时期。交通运输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4)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956年中共“八大”。
(6)1958年。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缺少经验,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解析】
(1)根据图一所示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中相应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图二反映的现象是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是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雷锋;他们身上具有艰苦创业;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等。
(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材料一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基本任务。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成就有: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4)根据材料二“到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5)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因此材料二是1956年中共“八大”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6)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有急于求成,忽视了观的经济规律。因此材料三是1958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缺少经验,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一五计划、中共八大、1958年总路线,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制定国家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エ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違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被非法监禁,追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宽案。
(1)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通过什么制度得以实现?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但在艰辛探索中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请列举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成就。。
(3)材料三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谈一谈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曲折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教训
【答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通运输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3)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正确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启示与教训: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走一帆风顺的;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个人崇拜等。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我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急于求成,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材料一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基本任务。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成就有: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3)根据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文革中,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族与法制受到践踏。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的践踏。
(4)根据题干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由于我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从而导致我国的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训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走一帆风顺的;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个人崇拜等。
28.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什么形式?
(2)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公私合营.
(2)赎买.
(3)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解析】
(1)根据材料“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实行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改造,实现了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评卷人
三、探究空间
(本题14分)
29.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巩固新政权。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虽然出现过一定的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任务一【整理线索】
(1)完成表格。
任务二【解决问题】
(2)在任务一表格中的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思考感悟】
(3)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答案】(1)①农业;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④中共八大。
(2)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我国走上了左倾错误,发动“大跃进”运动;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因为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应该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9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八年级下册
复习课件
这是2019年国庆70年大阅兵时的盛况,这些坦克、导弹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
复习导入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单元综述
历史时序
历史时序
知识脉络
知识脉络
目标1: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内容;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的基本史实;
目标2:识记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形式、结果,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的基本史实;
复习目标
目标3:能记住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归纳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失误及原因;
目标4:掌握“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正确评价“文化大革命”;
目标5:归纳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复习目标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4-6课)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
第一个五年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复习内容:
课程标准:
【2011】版课标·了解“一五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复习过程
考点1:第一个五年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
1953年—1957年底
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
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考点解读
主要成就:
重工业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③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业
①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结果: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图表详解
识图学史
识图学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时间
1954年
地点
北京
内容
(1)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②.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意义:这就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用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考点解读
问题探究
?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1.“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2.1949—1956年是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其革命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3.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易错警示
【名师点拨】我国从1953年开始编制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的国家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目前我国处于“十三五”(2016~2020
年)规划期。
名师点拨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
重要考点识记
?
?
考点速记
5、一五成果:(口诀: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宝成、鹰厦等铁路
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重要考点识记
考点速记
?
?
?
5、一五成果:(口诀: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宝成、鹰厦等铁路
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
考点速记
重要考点识记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时间:1954年9月
2、
召开地点:北京
3、
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重要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
?
?
考点速记
重要考点识记
总结提高
复习目标
三大改造。
复习内容:
课程标准:
【2011】版课标·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复习过程
三大改造
时间:1953年——1956年底
内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
原因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②.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方式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考点解读
手工业:
背景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
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经过
①.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②.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结果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原因
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时间
1954年起
方式
公私合营
定义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
赎买政策
评价
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足
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图表详解
难点解析
识图学史
?
问题探究
【知识拓展】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次巨变
标志
概况
第一次
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三次
三大改造
完成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拓展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易错警示
三、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
重要考点识记
考点速记
(二)公私合营
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2、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3、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4、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
?
?
?
?
考点速记
重要考点识记
总结提高
复习目标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文化大革命”。
复习内容:
课程标准:
【2011】版课标·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复习过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考点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文化大革命”
一、中共八大(1956-1966年):
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
时间
1956年
地点
北京
主要
任务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解读
二、探索中的失误(一)“大跃进”运动:
时间
1958年——1960年
背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义”的总路线。
表现
“浮夸风”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
影响
造成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开始
特点
“一大二公”(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程度高)
实质
幻想快速进入共产主义
影响
脱离了农村实际,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
失误:
表现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自然灾害。
后果
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补救——调整国民经济:


1961—1965年。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文化大革命”
三、失误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原因: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遭迫害致死,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3)粉碎两个集团:
①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②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
考点解读
动乱表现
(1)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2)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3)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过程
(1)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2)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他们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社会和生产秩序陷入混乱(3)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4)“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后,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5)“文化大革命”中,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逐渐勾结起来组成“四人帮”,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6)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粉碎林
彪反革
命集团
时间
地点
经过
标志
1971年9月13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
林彪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九一三事件
粉碎江
青反革
命集团
时间
经过
标志
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逐渐勾结起来组成“四人帮”,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
两个反革命集团: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长达十年之久的它“文化大革命”结束(结束标志)。
知识链接
图表详解
建设成就
考点解读
建设成就
考点解读
英雄模范人物
考点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
先进人物
简介
王进喜
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提前开钻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其艰苦创业的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雷锋
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甘当革命的螺丝钉,他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公殉职后,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邓稼先
1958年,开始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后领导设计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
焦裕禄
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在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贫穷的面貌。身患癌症,但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考点解读
王进喜


邓稼先
焦裕禄
识图学史
释疑解难
易错警示
易错警示
易错警示
四、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
2、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3、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4、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失误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6、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调整失误:1961年开始实施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
?
?
?
?
重要考点识记
考点速记
五、文化大革命
1、起至时间:1966年---1976年。
2、刘少奇被污蔑“叛徒、内奸、工贼”遭受残酷的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3、两大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逃跑时,在蒙古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标志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
1976年10月,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张春桥)被隔离审查,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
?
?
?
考点速记
六、建设成就
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革前)的主要成就:
(1)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2)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及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3)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4)
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5)
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
?
?
?
?
考点速记
2、社会主义建设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
3、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
(1)
1967年6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个氢弹。
(2)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
?
?
?
?
?
考点速记
总结提高
1.建国后,
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1)经过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也得到基本恢复。
(2)“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提升突破
提升突破
(4)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3)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提升突破
提升突破
核心素养提升
【时空观念】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题时间
1953—1957年
主题空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成就: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第一个五年计划交通运输成就: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华中地区(宝成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史料学史】1.“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们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核心素养
2.(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设问】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理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解答】:实施“一五计划”。
【设问】材料中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路”的基本方式是什么?【解答】基本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家国情怀】
【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我们该如何去学习和弘扬他们的精神?
【解答】
(1)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2)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3)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本单元分析内容:从经济上,“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我国基本构成了现有的政治体制。土改完成后,我国需要尽快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又由于一五计划的需要,我国必须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三大改造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三大改造取得了胜利,我国真正进人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也即将全面展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证明了这一点。失误、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失误、挫折出现后我们该怎么对待它们,是回避,还是改正,这决定了我们会获得成功还是彻底的失败,我们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复习总结
见《单元巩固提分试卷》
达标巩固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