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分布不均衡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城市人口稠密。
2.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人口迁移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4.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受不同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5.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6.一旦人口规模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而失去平衡。
7.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的影响。
学习本单元内容后,学生能收集和呈现某区域人口分布、迁移、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区人口分布或迁移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形成判断人类分布或迁移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第四轮社会学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社会学—人口学专业学校排名
1
北京大学
A+
2
中国人民大学
A+
3
南京大学
A
4
清华大学
A-
5
复旦大学
A-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人口分布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能够描述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区域认知】
2.能够描述某区域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地理实践力】
3.能够运用人口分布的理论,判断某地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综合思维】
4.认识到人口的分布要与当地的自然、经济等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人口分布特点
1.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性,东亚、
________
、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是人口稠密区。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1)从纬度看:集中于________
(2)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__________地带。
(3)从地形上看:集中于__________地带。
(4)从城乡分布看:主要趋向于_______地区。
不均衡
中低纬度。
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东南亚
北半球
距海较近
海拔较低
城镇
【易错辨析】
热带多雨区人口多分布在高原山地的主要原因?
提示 热带多雨区,平原地区气候湿热,再加上丛林阻隔,人口稀少。而高原山地区气候凉爽、降雨适中、易于排水且免受疟疾袭扰,人口较多。
知识清单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基本因素,其影响逐渐减小
因素
表现
气候
___________、降水适中地区、人口分布较为集中
地形
稠密区:平原和___________
稀疏区:高山、高原地区
水资源
干旱地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______分布
土壤
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农业较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
资源开采,形成许多_____城市
气候温暖
低山丘陵区
片状
矿业
2.社会经济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____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
。
(3)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
(4)一般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数量_____、密度_____
。例:亚洲和欧洲。
交通和通信
经济发展水平
政策
战争
多
大
知识清单三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1.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不均匀,以_________线为界,________部人口稠密,________部人口稀少。
2.原因: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多,故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少,人口分布稀疏。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胡焕庸
东南
西北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某地的人口数/该地面积(人/平方千米)故人口密度不仅与人口多少有关,还与该地的面积有关。
邦奇的人类大陆图
著名学者邦奇等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其中①为东亚和东南亚,②为南亚,③为欧洲,④为北美东部(特别是北美五大湖附近)。
人地协调观
人口的分布要与资源、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西北地区人口稀少,是因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可容纳的人口少,过多的增加人口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任务清单一 描述人口的分布
情境探究
[情境]
中国各省之间人口分布差别也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探究]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列举出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区及人口最稀疏的省区。
(2)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
提示 (1)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区:北京、江苏、浙江、上海;人口最稀疏的省区:青海、西藏。
(2)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北京、江苏、浙江、上海人口最稠密,青海、西藏人口最稀疏。
素养凝练
1.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如下表所示:
?
地区差异
主导原因(因素)分析
人口稠密区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
西欧
?
北美东北部
(特别是五大湖区)
工业、商贸业发达→经济因素
人口稀疏区
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区、干旱沙漠区、湿热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2.如何描述人口分布特点
按照由概括到越来越具体的思路描述。
人口分布不均衡;××地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疏;××地区人口最稠密或沿××分布;××地区人口最稀疏或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区。
素养应用
著名学者邦奇(W.Bunge)等曾用“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读“世界人类大陆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趋向于热带雨林地区
B.趋向于中高纬度
C.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
D.趋向于地势平坦的高原地区
(2)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
A.内陆比沿海多
B.欧洲比亚洲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平原比山区多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到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少,A错。高纬度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少,B错。中低纬度的河岸和海岸,人口密集,C正确。大部分高原地区人口并不稠密,D错。故选C项。第(2)题,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沿海比内陆多,A错。欧洲比亚洲人口少,B错。西半球比东半球人口少,C错。平原比山区多,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适宜生活居住,D对。
答案 (1)C (2)D
任务清单二 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情境探究
[情境]
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某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和世界某些国家的人口相当。下图所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与世界某国人口数相当。
[探究]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比较新疆和上海的人口密度。
(2)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新疆和上海的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
提示 (1)新疆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上海。
(2)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上海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素养凝练
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自然环境
地形
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多集中在平原地区
气候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水源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
人类逐水而居
土壤
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土壤的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
矿产
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区,人口稠密
矿产的开采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经济
经济
发展
水平
农业发达区人口稠密
以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分布多
交通对一地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政治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
2.影响某地人口分布因素的分析思路
第一步:确定该地区所处的位置;
第二步:确定题干关键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第三步: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关键词组织答案。
【易错辨析】
主导因素:最重要的因素。
限制因素:主要的不利因素。
因素=该地主要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素养应用
某岛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降水致使植物生长十分茂盛。岛屿东西两侧降水有明显的差异,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图为该岛屿相关信息分布示意图。据此描述该岛屿人口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 由图可看出:沿海、河流下游、交通线(铁路线)附近城市多,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多平原,利于城市发展、交通建设,对外交通便利;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
答案 分布特征:沿海分布;沿河流下游分布;沿交通线(铁路线)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
原因:沿海地区,地势较低平,利于城市、交通建设和发展经济,对外交通便利;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人口分布不均衡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征。
2.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城镇人口稠密。
3.东亚、东南亚、西欧、北美东北部人口稠密。
4.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政策、历史因素等)影响人口的分布。
5.我国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分布不均衡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城市人口稠密。
2.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人口迁移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4.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受不同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5.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6.一旦人口规模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而失去平衡。
7.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的影响。
学习本单元内容后,学生能收集和呈现某区域人口分布、迁移、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区人口分布或迁移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形成判断人类分布或迁移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第四轮社会学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社会学—人口学专业学校排名
1
北京大学
A+
2
中国人民大学
A+
3
南京大学
A
4
清华大学
A-
5
复旦大学
A-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人口分布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能够描述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区域认知】2.能够描述某区域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地理实践力】3.能够运用人口分布的理论,判断某地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综合思维】4.认识到人口的分布要与当地的自然、经济等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人口分布特点
1.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是人口稠密区。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1)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2)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距海较近地带。
(3)从地形上看:集中于海拔较低地带。
(4)从城乡分布看: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易错辨析】
热带多雨区人口多分布在高原山地的主要原因?
提示 热带多雨区,平原地区气候湿热,再加上丛林阻隔,人口稀少。而高原山地区气候凉爽、降雨适中、易于排水且免受疟疾袭扰,人口较多。
知识清单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基本因素,其影响逐渐减小
因素
表现
气候
气候温暖、降水适中地区、人口分布较为集中
地形
稠密区:平原和低山丘陵区稀疏区:高山、高原地区
水资源
干旱地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土壤
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农业较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
资源开采,形成许多矿业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3)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因素有政策、战争。
(4)一般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例:亚洲和欧洲。
知识清单三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1.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不均匀,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
2.原因: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多,故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少,人口分布稀疏。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某地的人口数/该地面积(人/平方千米)故人口密度不仅与人口多少有关,还与该地的面积有关。
邦奇的人类大陆图
著名学者邦奇等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其中①为东亚和东南亚,②为南亚,③为欧洲,④为北美东部(特别是北美五大湖附近)。
人地协调观
人口的分布要与资源、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西北地区人口稀少,是因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可容纳的人口少,过多的增加人口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任务清单一 描述人口的分布
情境探究
[情境]
中国各省之间人口分布差别也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探究]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列举出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区及人口最稀疏的省区。
(2)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
提示 (1)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区:北京、江苏、浙江、上海;人口最稀疏的省区:青海、西藏。
(2)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北京、江苏、浙江、上海人口最稠密,青海、西藏人口最稀疏。
素养凝练
1.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如下表所示:
地区差异
主导原因(因素)分析
人口稠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
社会因素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
西欧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北美东北部(特别是五大湖区)
工业、商贸业发达→经济因素
人口稀疏区
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区、干旱沙漠区、湿热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2.如何描述人口分布特点
按照由概括到越来越具体的思路描述。
人口分布不均衡;××地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疏;××地区人口最稠密或沿××分布;××地区人口最稀疏或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区。
素养应用
著名学者邦奇(W.Bunge)等曾用“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读“世界人类大陆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趋向于热带雨林地区
B.趋向于中高纬度
C.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
D.趋向于地势平坦的高原地区
(2)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
A.内陆比沿海多
B.欧洲比亚洲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平原比山区多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到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少,A错。高纬度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少,B错。中低纬度的河岸和海岸,人口密集,C正确。大部分高原地区人口并不稠密,D错。故选C项。第(2)题,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沿海比内陆多,A错。欧洲比亚洲人口少,B错。西半球比东半球人口少,C错。平原比山区多,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适宜生活居住,D对。
答案 (1)C (2)D
任务清单二 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情境探究
[情境]
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某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和世界某些国家的人口相当。下图所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与世界某国人口数相当。
[探究]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比较新疆和上海的人口密度。
(2)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新疆和上海的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
提示 (1)新疆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上海。
(2)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上海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素养凝练
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自然环境
地形
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多集中在平原地区
气候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水源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
人类逐水而居
土壤
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土壤的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
矿产
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区,人口稠密
矿产的开采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发达区人口稠密
以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分布多
交通对一地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政治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
2.影响某地人口分布因素的分析思路
第一步:确定该地区所处的位置;
第二步:确定题干关键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第三步: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关键词组织答案。
【易错辨析】
主导因素:最重要的因素。
限制因素:主要的不利因素。
因素=该地主要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素养应用
某岛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降水致使植物生长十分茂盛。岛屿东西两侧降水有明显的差异,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图为该岛屿相关信息分布示意图。据此描述该岛屿人口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 由图可看出:沿海、河流下游、交通线(铁路线)附近城市多,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多平原,利于城市发展、交通建设,对外交通便利;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
答案 分布特征:沿海分布;沿河流下游分布;沿交通线(铁路线)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
原因:沿海地区,地势较低平,利于城市、交通建设和发展经济,对外交通便利;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人口分布不均衡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征。
2.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城镇人口稠密。
3.东亚、东南亚、西欧、北美东北部人口稠密。
4.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政策、历史因素等)影响人口的分布。
5.我国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课堂学业达标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
B.山区多,平原少
C.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D.北方多,南方少
2.我国“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只占4%。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气候干燥,生态脆弱
B.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C.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便
D.能源不足
解析 第1题,我国人口多分布在湿润地区、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南方,故选C项。第2题,西北地区能源(油气资源)丰富,故选D项。
答案 1.C 2.D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题。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
B.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
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人口达20%
D.地形起伏度3地区分布人口达100%
解析 读取图中信息,可知起伏度越大,人口增加速度越慢,说明人口越少;在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80%以上;起伏度在1~2之间的地区人口比重占13%,地形起伏度3地区分布人口达2%左右。故选B项。
答案 B
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完成第4题。
4.有关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人口相对稠密
B.地形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C.人口密度小,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
D.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解析 由图可知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农牧业发达,欧洲殖民者在这里开发最早,港口众多,交通便利;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故选B项。
答案 B
读台湾省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第5题。
5.造成图中人口分布状况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湖
D.矿产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台湾省西部是平原,人口密度大,东部是山地,人口密度小,因此造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形,故选B项。
答案 B
6.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2,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3,在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多选)( )
A.恒河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西欧平原
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 F.青藏高原
G.刚果盆地 H.加拿大东南角
解析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由图读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由图可知:①在垂直方向上,人口集中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人口占56%左右。②从纬度看,人口集中分布于温度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区。③从距海远近看,距海岸200
km范围内,人口分布较多。
答案 (1)平原(或平原、盆地)
(2)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南极大陆自然条件恶劣,至今无人定居
(3)南美
(4)低平 中低 沿海
(5)ACEH
课后质量评估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1题,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稀少,故选B项。第2题,巴西高原东部因地处高原,气候相对凉爽干燥,为热带草原气候,再加上巴西高原为古老高原,久经侵蚀地势较低,高原面平坦,适合人类居住,故选D项。
答案 1.B 2.D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3~5题。
3.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4.图中A、B、C、D四地,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它们在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 )
A.都在中纬度
B.都濒临海洋
C.都是平原
D.年降水量都在1
000多毫米以上
5.图中人口稠密区人口较多的原因共同点主要是( )
A.种植业历史悠久
B.矿产资源丰富
C.现代工业起步早
D.经济发展条件好
解析 第3题,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平原,人口分布稀少。根据统计资料,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故选D项。第4题,由图可看出四地都濒临海洋,故选B项。第5题,美国东北部种植历史不悠久,亚洲东部尤其我国南方、日本等矿产资源不丰富;亚洲东部和南部现代工业起步晚;四地经济发展条件好,故D正确。
答案 3.D 4.B 5.D
胡焕庸线是由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该线从黑河至腾冲,揭示了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的东南和西北的差异,该线东密西疏的人口格局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有“不可破”的特性。据此回答6~7题。
年份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
(人/km2)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36
94.80
139.51
64
5.20
5.83
2000年
36
94.59
303.78
64
5.41
13.23
2010年
36
94.10
325.84
64
5.90
14.68
6.导致胡焕庸线不可破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
B.城市化
C.交通
D.自然环境
7.表格中数据可以表明( )
A.东南地区人口数量在减少
B.西北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人口数量在增多
D.西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率低于东南地区
解析 第6题,我国的胡焕庸线不可破的原因是由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我国的东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相对于较为恶劣的西部地区,更适合人类的居住,故选D项。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东南半壁人口比重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但是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人口数量应该呈增长趋势,A错误;从人口比重来看,东南地区远高于西北地区,人口数量还是东南地区多,B错误;西北地区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口数量增多,C正确;据计算知西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率高于东南地区,D错误。
答案 6.D 7.C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9.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解析 第8题,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②为德国、③为美国、④为印度。故选D项。第9题,①国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③国西部多山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故选B项。
答案 8.D 9.B
2017年美国政府开始着手修筑“美墨边境墙”,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边界长达3
100多公里,而特朗普计划中的隔离墙据估算将高达100亿美元,并打算通过提高关税让墨西哥为其买单,下图为美墨边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题。
10.墨西哥北部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墨边境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便利
B.地形平坦
C.就业机会多
D.临近河流
解析 美国之所以通过提高关税作为措施说明墨西哥贸易的主要对象为美国,所以人口集中在边境的原因是就业机会更多,故选C项。
答案 C
11.读以下图表,回答问题。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29
℃
>24
℃
18~24
℃
<18
℃
<10
℃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1)图1、图2、表中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或________。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1可看出,城镇总是沿河布局。因为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直接影响了人口和聚落的分布。第(2)题,由表可看出,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1
℃±3
℃,而具有该温度的温度带只能是温带或亚热带。第(3)题,由图2可看出,海拔200米以下人口所占比例最大(占56.2%)。因为海拔200米以下主要是平原,而平原地区的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基础较好。
答案 (1)河流 地形 气候
(2)温带 亚热带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的居住。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埃塞俄比亚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左图为埃塞俄比亚在非洲的位置,右图为埃塞俄比亚人口密度分布图。
指出埃塞俄比亚人口的分布特点,并推测其主要气候原因。
解析 由人口密度图分析埃塞俄比亚人口分布不均,中北部多,南部多,四周少;热带地区的人口分布在气候凉爽的高原地区。
答案 分布特点:①分布不均,中北部、南部多,四周少;②集中在中部地区(中部高原区)。
原因:位于低纬高原,气温较低、凉爽。
PAGE
1(共21张PPT)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差异。【区域认知】
2.理解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综合思维】
3.了解人口增长、消费水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的措施,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__________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经济技术
2.意义:一旦人口规模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____________。
承载能力
知识清单二 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_____的人口数量。
适度
2.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相关性
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灾害等)
自然条件越优越,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自然条件越恶劣,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资源
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社会
经济
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生活水平
过高的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___相关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人口合理容量大;反之,则人口合理容量小
___相关
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地区开放程度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负
正
温馨提示: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3.特点
(1)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人口合理容量相对______。
(2)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______变化。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为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要坚持___________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努力提高______水平、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___________
,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
__________相互协调发展。
稳定
动态
计划生育
科技
对外开放
资源环境
知识清单三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提高研究成果的________。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___________功能,可实现对区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的评价,并可做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_______
。
准确性
数据分析
综合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最高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最适宜。
(3)人口最高容量主要研究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可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从可供养的人口数量的角度,它们存在这样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人口最高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任务清单 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情境探究
[情境]
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如图所示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人口增长数量较大,但人口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并不像预期那样严重,环境人口容量也在不断增大。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试推断该地环境人口容量不断增大的原因。
提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等。
素养凝练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项目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人口容量具有动态变化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稳定性
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分析思路
(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
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生活水平
一个区域的生活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生活水平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素养应用
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能大致说明生活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上海市生活水平高,而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大,其原因是( )
A.热量、水资源丰富
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C.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水平高
D.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解析 第(1)题,生活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因此生活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④曲线符合题意。第(2)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上海市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生活水平高,但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说明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 (1)D (2)D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
2.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多养活多少人,是临界值,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适宜养活多少人,是最佳值。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特点。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差异。【区域认知】2.理解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综合思维】3.了解人口增长、消费水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的措施,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2.意义:一旦人口规模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知识清单二 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适度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相关性
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灾害等)
自然条件越优越,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自然条件越恶劣,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资源
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生活水平
过高的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负相关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人口合理容量大;反之,则人口合理容量小
正相关
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地区开放程度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正相关
温馨提示: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3.特点
(1)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人口合理容量相对稳定。
(2)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动态变化。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为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努力提高科技水平、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知识清单三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提高研究成果的准确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实现对区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的评价,并可做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最高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最适宜。
(3)人口最高容量主要研究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可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从可供养的人口数量的角度,它们存在这样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人口最高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任务清单 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情境探究
[情境]
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如图所示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人口增长数量较大,但人口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并不像预期那样严重,环境人口容量也在不断增大。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试推断该地环境人口容量不断增大的原因。
提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等。
素养凝练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项目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人口容量具有动态变化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稳定性
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分析思路
(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
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生活水平
一个区域的生活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生活水平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素养应用
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能大致说明生活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上海市生活水平高,而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大,其原因是( )
A.热量、水资源丰富
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C.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水平高
D.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解析 第(1)题,生活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因此生活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④曲线符合题意。第(2)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上海市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生活水平高,但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说明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 (1)D (2)D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
2.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多养活多少人,是临界值,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适宜养活多少人,是最佳值。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特点。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课堂学业达标
木桶定律是指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右图为制约中国环境人口容量资源木桶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耕地资源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2.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
B.对外开放程度
C.人口受教育水平
D.生活水平
解析 第1题,环境人口容量由本地资源的短板所决定,由图可知,耕地资源是短板,故选A。第2题,生活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故选D项。
答案 1.A 2.D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为714.3平方千米,人口54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50
123美元(2011年)位居世界前列,据此完成3~4题。
3.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得益于( )
A.气候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生活水平低
D.科技水平高
4.当新加坡处于人口适度曲线图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资源
B.生产力
C.科技
D.消费水平
解析 第3题,新加坡矿产贫乏,生活水平高,但人口容量大,主要是科技水平高,与气候的相关性较小。故选D。第4题,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故选A。
答案 3.D 4.A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6.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从1987年到2015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的日期不断提前,“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所以B正确。故选B项。第6题,根据人类消耗资源速度加快现象,人类应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故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所以C正确。故选C项。
答案 5.B 6.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
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1
870
1
841.5~1
935
1
894.5~2
000
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较大,因此上海应该开源、节流;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口容量。
答案 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课后质量评估
读下图漫画,完成1~2题。
1.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人口增长速度变缓
B.环境污染加剧
C.资源开发潜力无限
D.环境人口压力大
2.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
B.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影响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D.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解析 第1题,图示漫画地球上人口多,而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数量有限,环境人口压力大;漫画不能反映污染及资源开发潜力,只反映了人口数量,不能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变化。故选D项。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与人口数量没有负相关性,A错;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也在发生改变,B错;影响的首要因素是资源,C正确;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错。故选C项。
答案 1.D 2.C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回答3~4题。
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算( )
A.完全不确定
B.依据收入水平
C.具有相对稳定性
D.可以准确定量计算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与生活水平呈正相关
B.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
C.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矿产资源状况决定的
D.人们通过人口合理容量来衡量环境承载力
解析 第3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环境承载力的估算有一定的指标限制,故一定时段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故选C项。第4题,环境承载力与生活水平呈负相关;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环境承载力是由多个综合指标决定的,资源是影响其数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人们通过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环境承载力,故选B项。
答案 3.C 4.B
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近年来,北京市设定了人口“天花板”,计划2020年的人口总量控制在2
300万以内。据此完成5~6题。
5.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是(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6.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京市可采取的对策是( )
A.实行跨流域调水
B.推行严格的积分落户制度
C.控制用地规模
D.提高城市人均消费水平
解析 第5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因素是资源,资源的短板是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北京市资源的短板是水资源,是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故选A项。第6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度及生活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京应提高资源短板,即增加水资源量,可实行跨流域调水,A正确;推行严格的积分落户制度,只是限制了进京人口,不能提高环境人口容量,B错;控制用地规模,不能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错;提高城市人均消费水平,会降低环境人口容量,D错。故选A项。
答案 5.A 6.A
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州面积4
703平方千米,人口约53万,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下表为“2012年怒江州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统计表”。据此回答7~8题。
人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m2/人)
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m2/人)
适宜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
实际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
441.83
447.29
1.61
1.63
7.制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容量的主要资源类型是( )
A.水资源
B.水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耕地资源
8.若长期处于2012年怒江州建设用地的使用状况,该区域最有可能导致( )
A.地震频率提高
B.台风影响频繁
C.地质灾害多发
D.森林火灾增多
解析 第7题,读材料可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平地十分稀少,耕地资源十分紧缺,故制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容量的主要资源类型是耕地资源,故选D项。第8题,2012年怒江州建设用地的使用状况是实际建设用地比重超过了适宜建设用地比重,该地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最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多发。故选C项。
答案 7.D 8.C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9~10题。
9.两时期环境人口容量差异很大,下列因素对此现象影响最小的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生活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10.下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B.放宽生育政策,增加人口数量
C.追求高消费,改善生活质量
D.建设高耗能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 第9题,生活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关系,故选C项。第10题,中国人口多,地域广,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使得资源量相对增多,使用时间延长,扩大应用价值,养活更多人口,故选A项。
答案 9.C 10.A
11.下图为“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
解析 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所以,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故选C项。
答案 C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如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
分析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地处热带,水热充足,生物生长期长;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寒带面积广,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答案 巴西地处热带,水热充足,生物生长期长;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寒带面积广,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PAGE
2(共37张PPT)
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点及成因。【区域认知】
2.调查了解家乡人口迁移的原因。【地理实践力】
3.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综合思维】
4.理解人口的迁移受当地的自然、经济的影响,树立和谐的人地观念。【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概念:人口变换________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了人口在地域之间的______变化。
2.类型:一般分为______人口迁移和______人口迁移。
常住地
动态
国际
国内
3.特点
时期
15世纪末至19世纪
二战以后
特点
①以_______人口迁移为主;
②人口迁移规模____,持续时间____
国内:向城镇迁移为主
国际:①向经济_______国家和地区迁移;
②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_______,非定居的外籍劳工_______;
③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趋向于_______
迁出地
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
国际
大
长
发达
减少
增多
多元化
迁入地
_______(美洲、大洋洲)
西欧、_______、西亚、北非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意义
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新大陆
北美
知识清单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例子
自然
因素
气候
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逐水草而居
资源开发
迁移到新疆油田
自然灾害
为逃避灾荒而迁移
经济因素
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社会因素
文化教育
大学生到外地求学
家庭
未成年子女跟随父母迁移或老年人跟随子女迁移
婚姻
小明大学毕业后打算迁移到女朋友所在的城市
国家政策
响应国家开发西部的号召,迁移到西部地区
战争
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
宗教
为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印度境内部分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工程建设
为了建设三峡工程,110多万移民离别故土
温馨提示: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迁移的动力
(1)推力:(原居住地的不良环境)
气候_______、人口_______
、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_______等。
(2)拉力:(新居住地的有利因素)
_______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_______机会和_______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
_______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
恶劣
过多
困难
适宜
就业
较高
稳定
知识清单三 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_______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2)我国人口移动的现状
时期
特点
流向
目的
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从东部地区迁往偏远地区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
80年代中期以来
流量大、自发的流动
农村流向城市,内地流向沿海
务工、经商、求学
战争
(3)特点:国内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____、规模____、迁移目的和形式____________等特点。
2.人口流动
(1)概念:指因______、学习、旅游、______等原因暂时性离开原居住地而外出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______
、文化发展水平。
(3)影响
①利:促进______发展、调节人口______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__________
。
②弊:对流入地的住房、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______,并带来社会治安______等方面的问题。
长
大
复杂多样
工作
探亲
经济
经济
空间
文化交流
压力
管理
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空间移动—迁出地到迁入地。
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界线。
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地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或因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居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工程移民
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非自愿人口迁移。工程移民包括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机场、城建、工业、环保等工程的移民。
“推拉理论
”
“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移动
任务清单一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情境探究
[情境]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探究]
(1)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2)影响该直辖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变化
B.经济因素
C.政策
D.交通
提示 (1)D (2)B
素养凝练
1.判断某地人口迁移状况的方法
(1)看经济状况:一般,落后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发达地区以人口迁入为主。
(2)看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较: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该地以人口迁出为主,反之以人口迁入为主。
(3)看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迁移率>0,表示以迁入为主;反之,表示以迁出为主。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首先,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用框图汇总如下。
然后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①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②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口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素养应用
与2014年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
答案 (1)A (2)C
任务清单二 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之间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转换初见成效。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试分析长江经济带“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
提示 (“移业就民”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东部地区就业率降低,但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环境压力有所减轻;(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西部民工不需要再到东部打工,降低了春运的压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素养凝练
1.人口迁移的影响
2.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
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3.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4.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人口的大量迁入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但会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多,住房、交通问题加重,失业率提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利影响。
素养应用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2)“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 第(1)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政策因素的影响。第(2)题,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口。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首先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最先带来的效益。故B正确。
答案 (1)D (2)B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人口迁移的影响。
5.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点及成因。【区域认知】2.调查了解家乡人口迁移的原因。【地理实践力】3.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综合思维】4.理解人口的迁移受当地的自然、经济的影响,树立和谐的人地观念。【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概念: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了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
2.类型:一般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特点
时期
15世纪末至19世纪
二战以后
特点
①以国际人口迁移为主;②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国内:向城镇迁移为主国际:①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②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③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趋向于多元化
迁出地
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
迁入地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意义
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知识清单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例子
自然因素
气候
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逐水草而居
资源开发
迁移到新疆油田
自然灾害
为逃避灾荒而迁移
经济因素
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社会因素
文化教育
大学生到外地求学
家庭
未成年子女跟随父母迁移或老年人跟随子女迁移
婚姻
小明大学毕业后打算迁移到女朋友所在的城市
国家政策
响应国家开发西部的号召,迁移到西部地区
战争
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
宗教
为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印度境内部分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工程建设
为了建设三峡工程,110多万移民离别故土
温馨提示: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迁移的动力
(1)推力:(原居住地的不良环境)
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2)拉力:(新居住地的有利因素)
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
知识清单三 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2)我国人口移动的现状
时期
特点
流向
目的
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从东部地区迁往偏远地区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
80年代中期以来
流量大、自发的流动
农村流向城市,内地流向沿海
务工、经商、求学
(3)特点:国内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
2.人口流动
(1)概念: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性离开原居住地而外出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影响
①利: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②弊:对流入地的住房、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空间移动—迁出地到迁入地。
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界线。
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地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或因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居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工程移民
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非自愿人口迁移。工程移民包括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机场、城建、工业、环保等工程的移民。
“推拉理论
”
“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移动
任务清单一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情境探究
[情境]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探究]
(1)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2)影响该直辖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变化
B.经济因素
C.政策
D.交通
提示 (1)D (2)B
素养凝练
1.判断某地人口迁移状况的方法
(1)看经济状况:一般,落后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发达地区以人口迁入为主。
(2)看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较: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该地以人口迁出为主,反之以人口迁入为主。
(3)看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迁移率>0,表示以迁入为主;反之,表示以迁出为主。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首先,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用框图汇总如下。
然后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①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②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口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素养应用
与2014年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
答案 (1)A (2)C
任务清单二 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之间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转换初见成效。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试分析长江经济带“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
提示 (“移业就民”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东部地区就业率降低,但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环境压力有所减轻;(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西部民工不需要再到东部打工,降低了春运的压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素养凝练
1.人口迁移的影响
2.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
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3.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4.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人口的大量迁入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但会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多,住房、交通问题加重,失业率提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利影响。
素养应用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2)“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 第(1)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政策因素的影响。第(2)题,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口。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首先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最先带来的效益。故B正确。
答案 (1)D (2)B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人口迁移的影响。
5.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课堂学业达标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西侧。近年来,每年的6~9月,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到白山休闲度假。据此完成1~3题。
1.白山市每年6~9月出现的人口流入高峰,其原因类似于( )
A.三峡水电站建设移民
B.10月份大量农民工去新疆采摘棉花
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
D.五大湖区老人向墨西哥湾沿岸迁移
2.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人口流动新现象,白山市亟需( )
A.发展森林工业
B.完善食宿、医疗服务
C.整治水土流失
D.加快高档别墅区开发
3.白山市人口流动新现象的积极影响是( )
A.提高人口迁移率
B.增加就业压力
C.促进商业发展
D.减轻环境压力
解析 第1题,东北夏季凉爽,越来越多的人到白山市过夏属于气候原因,与美国东北部老人向南迁移的原因相似,D正确;三峡水电站建设移民属于生态移民,A错误;10月份大量农民工去新疆采摘棉花属于经济原因,B错误;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属于文化原因,C错误。故选D项。第2题,到白山市休闲度假的人数增加,且老年人居多,故白山市亟需完善食宿、医疗等服务,提高接待能力。故选B项。第3题,夏季大量人口到白山市休闲度假,不属于人口迁移,但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人口数量增多,会使得环境压力增大。故选C项。
答案 1.D 2.B 3.C
如图为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是评估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水平高
B.生态环境好
C.交通状况好
D.人口素质高
5.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人口素质下降,管理难度加大
B.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C.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
D.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
解析 第4题,我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A对。图示城市的生态环境因素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B错。城市交通通达度高,但交通拥堵严重,C错。人口素质高对城市人口吸引力影响较小,D错。第5题,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C对。人口增加,不会导致人口素质下降,A错。劳动力人口迁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低,B错。劳动力人口迁入,就业岗位不会减少,D错。
答案 4.A 5.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解析 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
答案 (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课后质量评估
1.我国“五一”期间,有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海南五指山,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级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解析 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例如旅游、探亲等,属于人口流动。故选D项。
答案 D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2~3题。
2.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B.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C.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D.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3.“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降低住房价格
B.改善环境质量
C.缓解人地矛盾
D.带动服务业发展
解析 第2题,由材料“与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说明生活方式型移民注重的是环境质量。故选B项。第3题,大量外来移民进入,会导致人地矛盾加剧,环境质量变差,住房价格升高,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故选D。
答案 2.B 3.D
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全面展示了春运期间的国民迁徙路。广东的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等四个城市“空城指数”位列前五。而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回答4~6题。
4.“空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B.环境质量改善
C.城市化水平降低
D.企业用工成本提高
5.江西省成为最“拼”省份是因为当地( )
①人地矛盾加剧 ②人口老龄化严峻 ③气候条件差 ④就业压力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政策因素
D.科技因素
解析 第4题,“空城”造成劳动力短缺,因此劳动力工资提升,企业用工成本提高。故选D项。第5题,江西以低山丘陵为主,“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因此大量人员外出务工,从而成为最“拼”省份,“最拼”与老龄化无关,江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故选C项。第6题,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影响因素是春节的来临,传统佳节举家团圆,属于社会文化因素。故选B项。
答案 4.D 5.C 6.B
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流动人口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90年代
C.21世纪00年代
D.21世纪10年代
8.影响我国近三年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转移
B.人口政策
C.交通建设
D.资源开发
解析 第7题,20世纪90年代流动人口从1990年的20万增加到100万,增长了5倍,该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大,故选B项。第8题,我国近三年流动人口规模呈减少的趋势,说明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东部转移,可能使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A正确。人口政策对人口流动影响很小,B错误。交通建设和资源开发可能会增加人口流动,C、D错误。故选A项。
答案 7.B 8.A
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推力是( )
A.生活成本低
B.发展空间小
C.广阔的发展空间
D.超高的房价
10.“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C.保护生态环境
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小城市中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推力,A错误,B正确;一线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属于拉力,而超高的房价属于阻力,C、D错误。故选B项。第10题,“抢人大战”引发大量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D正确。故选D项。
答案 9.B 10.D
网购收货地址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流的迁徙状况。下图示意淘宝网推出的2013年与2012年人口净流入对比。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由2012年的人口净流入转变成2013年的人口净流出的是( )
A.江苏
B.广东
C.湖南
D.重庆
12.图中安徽人口流动方向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接纳沿海企业迁入
D.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和2013年江苏是净流出,A错;2012年和2013年广东是净流入,B错;湖南由2012年净流出变为2013年净流入,C错;重庆由2012年的人口净流入转变成2013年的人口净流出,D对。故选D项。第12题,2012年安徽是人口净流出,2013年人口是净流入。安徽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且劳动力成本和地价等因素都比东部沿海地区低,承接了大量的沿海地区企业迁入,C正确。城市化水平一般与经济水平有关,科技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才有关,安徽地处内陆,在经济水平和人才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故A、B错;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与人口流动有关,但不会是主要因素,D错。故选C项。
答案 11.D 12.C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人口流入对这些大城市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第(2)题,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可以根据图中信息,分别从人口流入和流出及流动人口年龄构成等方面分析;原因可以从劳动力的需求量及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积极推动这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动;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可能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秩序。
(2)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原因: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发达,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比例较大;受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的影响等。
PAGE
1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数量多少。读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南半球中低纬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2.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矿产资源
D.交通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15°~45°间,即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故选A项。第2题,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利于人居;图示是人口的纬度分布,不能看出地形、矿产及交通状况。故选B项。
答案 1.A 2.B
3.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洋流
D.距海远近
解析 结合地形图,L地地势较高,为山区;故人口稀少。故选A项。
答案 A
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
题。
4.甲、乙两省(区)可能是( )
A.辽宁、山东
B.湖南、宁夏
C.新疆、四川
D.西藏、内蒙古
5.影响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可能是( )
A.甲省气候、乙省地形
B.甲省地形、乙省水源
C.甲省水源、乙省地形
D.甲省气候、乙省植被
解析 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图人口稀疏,可排除辽宁、山东与湖南。新疆与西藏人口稀疏,人口沿绿洲或河谷呈带状分布。图示乙省人口东部多,西部少,且东部人口十分稠密,排除内蒙古,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和山地,人口稀疏,东部为成都平原,人口稠密,故C正确。第5题,新疆突出自然特征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人口稀少;东部成都平原,古来既有“天府之国”美誉,故C正确。
答案 4.C 5.C
人口重心反映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集中指数反映了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下表示意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及人口集中指数变化。据此完成6~8题。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人口重心
经度
125.01°E
124.98°E
124.97°E
124.94°E
纬度
42.93°N
42.86°N
42.84°N
42.82°N
人口集中指数
0.323
6
0.325
0
0.329
4
0.331
6
6.我国东北地区( )
A.人口重心移动是政府行为
B.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
C.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
D.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
7.导致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移动的原因是( )
A.北部地区人口迁入多
B.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
C.南部地区人口迁出多
D.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快
8.下列地区与影响其人口集中指数高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三江平原——热量 ②鞍山——石油 ③松嫩平原——土地 ④大连——交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第6题,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的移动,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人口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造成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平衡,故选B项。第7题,在东北地区,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故D正确。第8题,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东北,热量条件不足,①错误;鞍山主要是发展钢铁工业,②错误;松嫩平原土地肥沃,大连的海陆交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故③④正确,选D。
答案 6.B 7.D 8.D
读我国某地农村劳动力不同年龄段的迁移率(迁移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和占该时期平均人口的百分比)柱状图,完成9~10题。
9.图中数据显示( )
A.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日益低龄化
B.50~59岁人口迁移率变化幅度最大
C.农村劳动力以15~19岁年龄段为主
D.农村的劳动力逐渐高龄化
10.农村劳动力迁移率上升的主导因素是( )
A.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B.城乡经济收入差异较大
C.交通条件改善
D.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解析 第9题,本题考查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点。图中显示,该地区5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逐年均呈上升趋势,39岁以下青年劳动力迁移率上升较快。因此农村劳动力逐渐高龄化。故选D项。第10题,本题考查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城乡经济收入差异较大,导致人口从乡村地区向城市迁移,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故选B项。
答案 9.D 10.B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11~12题。
11.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人口数量变化对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
解析 第11题,①地人口自然增长人数为正数,而总增长人数为负数,对比其他三地可知,该地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故选A项。第12题,图中显示远东四个地区人口大量外迁,则劳动力数量会减少。远东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故选D项。
答案 11.A 12.D
读蒙古国2010年人口国际迁移迁往国统计图,完成13~14题。
13.由图可知,蒙古人以学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往国家分别是( )
A.美国、捷克
B.中国、捷克
C.中国、韩国
D.俄罗斯、韩国
14.蒙古的国际人口迁移,将( )
A.促使蒙古向知识型社会迈进
B.使蒙古的人口数量减少
C.促进韩国、美国的郊区城市化
D.缓解捷克、中国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解析 第13题,读图,结合图例可知,蒙古人以委派学习为主的迁入国为中国和俄罗斯,而捷克和韩国以合同就业(提高经济收入)为主,结合选项判断,故选B项。第14题,蒙古的国际人口迁移,主要以学习和合同就业为主,可以提高蒙古国民的素质,促使蒙古向知识型社会迈进,A对。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影响的,B错。美国和韩国城市化水平高,目前以城市郊区化为主,C错。蒙古人口数量少,迁出人口数量少,且人口迁出主要是以学习和就业为主,对于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影响不大,且中国目前劳动力充足,D错。故选A项。
答案 13.B 14.A
投资移民是指以投资的方式取得外国永久居留权。近年来,投资移民人数迅猛增加,成为中国海外移民大潮中的突出现象,美国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移民优选。读图,据此完成15~17题。
1980~2013年迁入美国的中国移民人口数量
15.迁入美国的中国移民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 )
A.1990~2000年
B.2000~2006年
C.2006~2010年
D.2010~2013年
16.美国制定投资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移民门槛
B.增加财政收入
C.增加劳动力
D.引进人才
17.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热衷投资移民美国的主要因素有( )
①教育质量 ②环境质量 ③食品安全 ④医疗水平 ⑤治安状况 ⑥就业机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解析 第15题,移民增长速度=每个阶段起止于移民数量之差除以该时间段的年数,计算可知2010~2013年移民人口增长速度最快。故选D项。第16题,美国制定投资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海外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项。第17题,美国目前在教育质量、环境质量、食品安全、医疗水平等方面优于我国,这是吸引我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
答案 15.D 16.B 17.A
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下图为2010~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增速、外出农民工增速以及本地农民工增速统计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农民工总量和外出农民工总量相等
B.2011年外出农民工增速降低值等于本地农民工增速上升值
C.2010~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低于外出农民工增速
D.2010~2014年外出农民工以及本地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
19.该图表明我国农村( )
A.常住人口持续增加
B.未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C.居民收入增速变慢
D.劳动力回流现象明显
解析 第18题,图示曲线表示增速状况,不表示总量大小,2010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和外出农民工总量增速相等,A错。2011年外出农民工增速降低值大于本地农民工增速上升值,B错。2010~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高于外出农民工增速,C错。2010~2014年外出农民工以及本地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D对。故选D项。第19题,该图表明我国农村外出农民工总量增加,常住人口减少,A错。劳动力人口迁出,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B错。农民工总量增加,居民收入增速变快,C错。本地农民工增速快,外出农民工增速减慢,说明有劳动力回流现象明显,D对。故选D项。
答案 18.D 19.D
区域人口密度深受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下图是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面积(万km2)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万人/km2)。据此回答第20题。
20.图中A、B、C、D分别对应的是( )
A.北温带、中亚热带、热带、青藏地区
B.中亚热带、热带、北温带、青藏地区
C.青藏地区、中亚热带、热带、北温带
D.北温带、热带、青藏地区、中亚热带
解析 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但水热资源充足,自然生产潜力最大,人口密度最大,C为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次之,B为中亚热带;青藏地区面积广,但气候寒冷,自然生产潜力最低,人口密度最小,D为青藏地区。故选A项。
答案 A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回答第21题。
2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根据题目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故选D项。
答案 D
读下图,完成22~23题。
22.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23.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解析 第22题,B点之后环境曲线的斜率增大即资源快速增多,此阶段由人口曲线看出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增长不明显,不可能因为劳动力增加使资源快速增多,A、C错;无法看出政策的改变,D错;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大大增加,选B项。第23题,由图可知,甲处环境供给资源量低于人口消耗资源量,说明生存环境最差,据此选C项。
答案 22.B 23.C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回答24~25题。
24.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25.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解析 第24题,读图,根据图中地名后面的数据分析,宁夏黄河沿岸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大,而远离黄河的干旱的南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B对。矿产资源、地形地势、科技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C、D错。故选B项。第25题,结合前面分析,宁夏南部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资源,正确做法应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度开展生态移民,如向北部迁移部分人口,D对。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会增加人口密度,加重环境的压力,垦荒拓耕会加快环境的恶化,不是正确措施,A、B、C错误。故选D项。
答案 24.B 25.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却拥有1.2亿人口,资源贫乏的日本环境承载力却很大。
材料二 我国黑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材料三 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可以把相当多散居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转移到城镇来,实行城镇化。
(1)日本人口容量较大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人口容量东南部、西北部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自然原因是什么?(4分)
(3)我国西部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人口容量的环境问题发生?(4分)
解析 第(1)题,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除资源外还有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开放程度等。第(2)题,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我国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西北部,人口东南多、西北少。②东南部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优于西北部。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开发不当易引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答案 (1)日本科技发达,人口文化素质高,资源利用率高,且充分利用岛国多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型工业,成为经济发达的加工贸易国。
(2)东南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多高原、山地。
(3)主要防止由开发而导致或加剧的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陕西省地形总的特点是:南北多山,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以渭河平原为依托,贯穿其中的各级交通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因此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大地”。
材料二 陕西省地理简图及2011年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图。
(1)简述陕西省人口的分布特征。(2分)
(2)分析关中平原人口承载力相对较大的原因。(6分)
答案 (1)南北少,中部多;集中分布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
(2)降水量较多,气候条件优越;有渭河流经,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自然原因,每点1分)交通网络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原因,每点1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人口普查次数
年龄构成(%)
流动人口数量(万人)
0~14岁
15~64岁
≥65岁
第五次
22.89
70.15
6.96
14
438
第六次
16.60
70.14
13.26
26
139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3分)
(2)指出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第(2)题,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2000年第三位变为2010年第一位,这是由于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大量人口迁入广东,给广东带来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影响主要是为广东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是由于人口增多加重了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带来社会治安问题。第(3)题,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大量人口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加重、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答案 (1)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原因: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3)方向: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问题: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加重、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美国(1900~2008年)人口增长和美国(1900~2008年)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人口密度和美国人口构成情况示意图。
(1)阅读材料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4分)
(2)分析美国东北部人口稠密的社会经济原因。(4分)
(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图中曲线,美国人口特点是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第(2)题,美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殖民者的开发较早,基础设施完善。东北部地区煤铁资源的开发,工业发展早。交通便捷,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第(3)题,美国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新兴工业的发展。所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
答案 (1)①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②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③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④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
(2)殖民者的开发较早,基础设施完善;煤铁资源的开发;交通便捷;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3)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新兴工业的发展。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