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1.现代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其向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运输方式深刻的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域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
3.现代化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系统具有运输速度快、运量大、运输效率高等特点,但也出现了交通问题。
4.长江经济带是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5.“一轴”“两翼”“三极”
“多点”是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强其生态环境保护。
6海洋权益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要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7.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8.全球普遍存在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如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学习本单元内容后,学生能收集和呈现某区域地域联系、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交通运输的布局及变化,解释不同地区交通布局、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明确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形成交通运输布局、经济带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交通运输类、海洋类、环保类大学排名
1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类
A+
2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类
A+
3
厦门大学
海洋类
A+
4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类
A+
5
清华大学大学
环保类
A+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保类
A+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区域认知】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综合思维】
3.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时空变化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思维】
4.认识到交通的发展影响区域的发展,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1.运输方式
(1)现代运输方式:______、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
(2)新特点:运输工具大型化、高速化、
______化,货物运输向多种运输方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综合化方向发展。
(3)铁路的优点:铁路比水运速度快、比飞机运量大、运费______
、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优先发展的运输方式。
铁路
专业
低
(4)集装箱运输的优点:便于机械化装卸和多式联运;可保证货物安全、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和理货手续、提高运输_______、加快货物中转、降低运输_______
、改善劳动条件等。
效率
成本
2.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运输方式深刻的影响着聚落________及其延伸方向。
形态
①古代交通方式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多呈带状、块状分布。
历史上以水运为主的时期,城镇多沿江河、湖泊以及沿海港湾延伸,聚落形态多呈________状分布。
②在近代,随着交通方式的发展,城镇空间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______形分布。
③在现代,随着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一定区域范围内相邻的城镇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形态变化更多更灵活。
条带
星
(2)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级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
现代,在铁路线及其交会站点形成一些聚落,往往成为区域新的增长点。
3.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区域发展促进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清单二 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运输布局的类型:可分为联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外部交通布局以及城市___________布局。
2.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1)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_______活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内部交通
经济
(2)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交通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速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系统具有运输速度快、运输量大、运输效率_______等特点。
高
3.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合理规划道路、扩大路网规模、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交通管理、发展________交通、合理规划停车场、减少出行距离、错峰出行、建立________单车、共享汽车平台等。
公共
共享
知识清单三 交通变化与扬州市发展
1.交通变化影响城市和区域的________。
2.古代,扬州凭借________交通区位优势,成为繁华都市。
3.近代,随着________兴起及铁路的建设,扬州作为内河水运枢纽的地位衰落。
4.现代,京杭运河通航条件改善,大运河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扬州的交通布局进一步优化,扬州重新焕发活力。
兴衰
水陆
海运
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是指以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发展集装箱运输的优势包括节省包装和仓库等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等。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如株洲:沿铁路发展;武汉:沿长江分布。
(2)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如美国东部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由主要的高速公路及铁路等运输干线相连。
“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发展
(1)“一带一路”。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望向东南亚部分国家转移,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以向中东欧油气丰裕国家及矿产资源丰裕的中亚国家转移,而中国可以扩大对这些国家资本、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部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产业(如机电产品、部分装备制造产品),则有望向以中东欧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工业化后期国家转移,实现技术的互通有无。
任务清单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情境探究
?
[情境]
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县县通高速”计划,至2015年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为其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下图示意贵州省高速公路分布情况。
[探究]
(1)描述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
(2)简述高速公路建设对贵州省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的积极作用。
提示 (1)线路分布比较均衡;交织形成网络;以贵阳为中心,构成方格放射式格局。
(2)高速公路建设能够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贵州快速融入周边经济圈(带),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市场,加速商贸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利于引进人才,发展教育与科技,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脱贫扶贫的步伐,走向小康社会。
素养凝练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扩展,即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具体如下图所示:
(2)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同时,某种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下图:
(3)河流运输功能与城市的分布
城市区位
区位优势
举例
沿河设城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河流上游水道太窄或有瀑布、急流等水运障碍的地方,货物在此转运
赣州
河流汇合处
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
上可与河流相通,下可转向海外,河海联运便利
上海、广州、加尔各答
过河点位置
水陆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集中
伦敦、布达佩斯、金边
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影响
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
对农业
的影响
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乳畜业、园艺业等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都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对城市的影响
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交会处往往会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都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素养应用
武汉三镇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武汉三镇历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平原广阔
B.季风气候
C.河流交汇
D.矿产开发
(2)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的不断发展,武汉市城市形态在沿江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向( )
A.集中式团块状发展
B.沿河流条带状发展
C.沿公路、铁路多轴向发展
D.从放射状转向内聚发展
(3)武汉市的发展变化说明( )
A.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B.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增加
C.河流运输方式的兴衰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D.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格局
解析 第(1)题,武汉地处两河交汇处,河流阻隔形成三镇格局,故选C项。第(2)题,随着交通发展,武汉城市形态将进一步沿交通线多轴向发展,故选C项。第(3)题,这一变化说明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格局,故选D项。
答案 (1)C (2)C (3)D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新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交通运输布局的类型。
4.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
6.交通变化对扬州市发展的影响。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1.现代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其向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运输方式深刻的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域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
3.现代化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系统具有运输速度快、运量大、运输效率高等特点,但也出现了交通问题。
4.长江经济带是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5.“一轴”“两翼”“三极”
“多点”是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强其生态环境保护。
6海洋权益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要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7.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8.全球普遍存在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如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学习本单元内容后,学生能收集和呈现某区域地域联系、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交通运输的布局及变化,解释不同地区交通布局、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明确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形成交通运输布局、经济带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交通运输类、海洋类、环保类大学排名
1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类
A+
2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类
A+
3
厦门大学
海洋类
A+
4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类
A+
5
清华大学大学
环保类
A+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保类
A+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区域认知】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综合思维】3.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时空变化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思维】4.认识到交通的发展影响区域的发展,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1.运输方式
(1)现代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
(2)新特点:运输工具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货物运输向多种运输方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综合化方向发展。
(3)铁路的优点:铁路比水运速度快、比飞机运量大、运费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优先发展的运输方式。
(4)集装箱运输的优点:便于机械化装卸和多式联运;可保证货物安全、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和理货手续、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货物中转、降低运输成本、改善劳动条件等。
2.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运输方式深刻的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
①古代交通方式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多呈带状、块状分布。
历史上以水运为主的时期,城镇多沿江河、湖泊以及沿海港湾延伸,聚落形态多呈条带状分布。
②在近代,随着交通方式的发展,城镇空间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星形分布。
③在现代,随着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一定区域范围内相邻的城镇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形态变化更多更灵活。
(2)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级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
现代,在铁路线及其交会站点形成一些聚落,往往成为区域新的增长点。
3.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区域发展促进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清单二 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运输布局的类型:可分为联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外部交通布局以及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2.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1)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2)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交通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速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系统具有运输速度快、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等特点。
3.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合理规划道路、扩大路网规模、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交通管理、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停车场、减少出行距离、错峰出行、建立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平台等。
知识清单三 交通变化与扬州市发展
1.交通变化影响城市和区域的兴衰。
2.古代,扬州凭借水陆交通区位优势,成为繁华都市。
3.近代,随着海运兴起及铁路的建设,扬州作为内河水运枢纽的地位衰落。
4.现代,京杭运河通航条件改善,大运河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扬州的交通布局进一步优化,扬州重新焕发活力。
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是指以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发展集装箱运输的优势包括节省包装和仓库等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等。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如株洲:沿铁路发展;武汉:沿长江分布。
(2)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如美国东部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由主要的高速公路及铁路等运输干线相连。
“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发展
(1)“一带一路”。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望向东南亚部分国家转移,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以向中东欧油气丰裕国家及矿产资源丰裕的中亚国家转移,而中国可以扩大对这些国家资本、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部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产业(如机电产品、部分装备制造产品),则有望向以中东欧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工业化后期国家转移,实现技术的互通有无。
任务清单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情境探究
[情境]
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县县通高速”计划,至2015年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为其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下图示意贵州省高速公路分布情况。
[探究]
(1)描述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
(2)简述高速公路建设对贵州省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的积极作用。
提示 (1)线路分布比较均衡;交织形成网络;以贵阳为中心,构成方格放射式格局。
(2)高速公路建设能够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贵州快速融入周边经济圈(带),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市场,加速商贸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利于引进人才,发展教育与科技,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脱贫扶贫的步伐,走向小康社会。
素养凝练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扩展,即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具体如下图所示:
(2)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同时,某种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下图:
(3)河流运输功能与城市的分布
城市区位
区位优势
举例
沿河设城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河流上游水道太窄或有瀑布、急流等水运障碍的地方,货物在此转运
赣州
河流汇合处
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
上可与河流相通,下可转向海外,河海联运便利
上海、广州、加尔各答
过河点位置
水陆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集中
伦敦、布达佩斯、金边
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
对农业的影响
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乳畜业、园艺业等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都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对城市的影响
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交会处往往会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都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素养应用
武汉三镇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武汉三镇历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平原广阔
B.季风气候
C.河流交汇
D.矿产开发
(2)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的不断发展,武汉市城市形态在沿江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向( )
A.集中式团块状发展
B.沿河流条带状发展
C.沿公路、铁路多轴向发展
D.从放射状转向内聚发展
(3)武汉市的发展变化说明( )
A.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B.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增加
C.河流运输方式的兴衰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D.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格局
解析 第(1)题,武汉地处两河交汇处,河流阻隔形成三镇格局,故选C项。第(2)题,随着交通发展,武汉城市形态将进一步沿交通线多轴向发展,故选C项。第(3)题,这一变化说明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格局,故选D项。
答案 (1)C (2)C (3)D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新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交通运输布局的类型。
4.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
6.交通变化对扬州市发展的影响。
课堂学业达标
2017年1月26日,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在厦门试运营。这条全程高架的BRT(快速公交系统)桥上的空中自行车道仅供自行车使用,并与沿途的社区、学校、大型商业广场互相衔接,和沿线的BRT站点、地铁站、公交站接驳。据此完成1~3题。
1.这条空中自行车道的开通运营体现了城市交通的( )
A.高速化
B.网络化
C.大型化
D.专业化
2.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自行车产业发展
B.增强市民体质
C.减少交通事故
D.提高机动车道利用效率
3.该项目实施后对厦门的影响有( )
A.节约城市道路资源,打造集约式交通空间布局
B.落实“公交优先”理念,普及公共交通,有效缓解大气污染
C.加快厦门郊区城市化进程
D.影响厦门大型综合商场的布局
解析 第1题,空中自行车车道的开通运营,缓解了中国混合式交通的状况,体现了城市交通的专业化发展。故选D项。第2题,空中自行车车道的建设,能够改善城市自行车与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状况,专道专车专用,提高行驶速度,提高机动车的利用效率,D正确。同时能够保证行车人的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C错误;能够改善人们的出行方式,增强市民体质,但是也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对自行车的产业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故选D项。第3题,空中自行车道,不占用地面空间,而且能够做到专道专用,从而起到节约城市道路资源,打造集约式交通空间布局,A正确;空中自行车道的建设能够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自行车出行增多,能够有效缓解大气污染,B错误;自行车往往行驶距离较短,对郊区城市化进程影响不大,C错误;影响厦门大型综合商场布局的主要是交通的通达度和人流量,与交通方式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项。
答案 1.D 2.D 3.A
金丝雀码头位于伦敦市东区的泰晤士河(见下图),距伦敦老城区约5千米,这里曾是世界最繁荣的码头之一。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金丝雀码头地区走向衰落;80年代,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与伦敦金融城相配合的新兴CBD;90年代,世界金融巨头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知名金融企业在此落户。目前,金丝雀码头已转型为伦敦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据此完成4~6题。
4.20世纪60年代,金丝雀码头地区走向衰落的原因可能是( )
A.交通运输方式进步
B.河道弯曲,淤积严重
C.伦敦金融城的冲击
D.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5.与伦敦金融城相比,金丝雀码头吸引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落户的主要条件是( )
A.产业基础较好
B.水陆交通便利
C.人口素质较高
D.租金税收优惠
6.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云集金丝雀码头,其主要原因是( )
A.延长交易时间
B.共享客户信息
C.获得集群效应
D.河港地位恢复
解析 第4题,金丝雀码头位于伦敦市东区的泰晤士河,距伦敦老城区约5千米,这里曾是世界最繁荣的码头之一,20世纪60年代,金丝雀码头地区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最可能是科技发展,交通运输方式进步,导致河运地位下降,金丝雀码头地区走向衰落。故选A项。第5题,80年代,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与伦敦金融城相配合的新兴CBD;90年代,世界金融巨头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知名全融企业在此落户,因此与伦敦金融城相比,金丝雀码头吸引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落户的主要条件是租金税收优惠,支出成本低。故选D项。第6题,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与伦敦金融城相配合的新兴CBD,目前,金丝雀码头已转型为伦敦重要的国际全融中心,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云集金丝雀码头。故选C项。
答案 4.A 5.D 6.C
7.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
(2)图示甲、乙、丙三个聚落中,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哪一个?分析其区位优势。
解析 第(1)题,河流可以提供便利的水运和充足的水源,河流沿岸利于聚落的形成。受河流影响,聚落沿河呈带状分布。第(2)题,图中显示甲地位于山间盆地,地形平坦开阔,且位于河流交汇处,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优于乙和丙,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答案 (1)受山地(低山、丘陵)中的河流谷地影响,致使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2)甲。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课后质量评估
“晒晒太阳就能发电,电动汽车跑在上面就能充电,下雪后还能自行感知、融化路面积雪……”这就是由一块块“玻璃”(具有抗压、抗滑的性能、符合车辆通行条件的光伏发电组件)拼接、铺设而成的光伏路面。2017年12月28日,全球首条高速公路光伏路面试验段在济南正式通车。该路段全长仅1
080米,但每年可并网发电100万度。据此完成1~2题。
1.高速公路光伏路面建设( )
A.工程量较小,造价较低
B.施工对环境影响小
C.建设受地质条件限制大
D.后期维护扩建较难
2.如果未来光伏路面得到大力推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满足公路用电需求
B.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C.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D.保障极端天气出行安全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高速公路光伏路面是由一块块玻璃拼接、铺设而成的光伏路面,建设工程量较大造价较高,A错误;施工对环境影响小,没有污染,B正确;光伏路面在高速公路上铺设,建设受地质条件限制小,C错误;是一块块拼接、铺设而成,后期维护扩建较易,可以一块块更换,D错误。故选B项。第2题,济南段光伏路面仅1
080米,每年可并网发电100万度。如果未来光伏路面得到大力推广,能满足公路用电需求,A正确;路面上行驶汽车,不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B错误;与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无关,C错误;不能保障极端天气出行安全,D错误。故选A项。
答案 1.B 2.A
下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
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4.由图中信息预测,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 )
A.甲城
B.乙城
C.丙城
D.丁城
5.下图展示了高铁站的四种布局模式,其中最有利于快速形成新经济增长中心的是( )
A.孤岛型
B.机场飞地型
C.城市边缘型
D.城市中心型
解析 第3题,高铁建成后,使周边地区到达城镇的时间缩短,则城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范围扩大,即城市服务范围扩大,故选C项。第4题,图中乙、丁居于区域的中心位置,且城市等级最高,所以成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必然是乙城或丁城。图中又显示乙城所在区域城市之间及乙城与周边城市之间计划建设便捷的城际轨道交通,说明更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乙城。故选B项。第5题,图示城市边缘型,高铁站既有交通优势,又紧邻城市而有消费者优势,可以快速形成新经济增长中心。故选C项。
答案 3.C 4.B 5.C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率先建成的第一条最高时速可达350千米的城际铁路。读下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的影响,错误的是( )
A.促进了京、津两城市的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两个城市的经济交流
C.缓解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
D.会对天津市的本地商业造成冲击、破坏
7.结合图文材料以及地理区位理论,新北京的空间发展方向重点是向( )
A.东
B.西
C.南
D.北
解析 第6题,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可促进京津两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使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快捷,对京津两城市商业的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D说法错误。故选D项。第7题,新北京的空间发展将沿着京津城际铁路向东扩展。故选A项。
答案 6.D 7.A
下图为“某城市主干道公交站牌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位于道路两侧的公交站牌a和b不并排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交通拥堵
B.展现城市文化
C.分散人流车流
D.减少交通事故
9.位于主干道同一侧的公交站牌c和e距离较近的原因是( )
①位于路口附近 ②广告宣传需要 ③客流量非常大 ④减轻运输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第8题,如果将不在同一侧的公交站牌并排放在一起布局,会使不同方向的公交车的乘客在这一站点同时上下车,造成交通拥堵,因此位于道路两侧的公交站牌a与b不并排布局的主要原因是避免交通拥堵。故选A项。第9题,位于主干道同一侧的公交站牌c和e距离较近的原因可能是公交站牌c和e位于路口附近,在此上下车的乘客非常多。如果是为了广告宣传,不需要将站点放在一起,而且这样会造成交通拥堵,加大运输压力。故选C项。
答案 8.A 9.C
2016年年底至2017年1月23日“永安行”公共自行车投放南昌老城区多个站点,覆盖南昌市中心东湖区和西湖区的大部分区域,数量已达2万辆。以后还会继续增加。“永安行”公共自行车是一款无桩共享单车的模式,即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和归还一辆单车,完成一次几公里以内的市内骑行。下图为南昌市某用户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查询到的同一区域单车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不同时段单车分布差异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路口附近( )
A.紧邻城市CBD
B.公交站点集中
C.工业区集中
D.办公区集中
11.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②城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 ③城市公交客流大大减小 ④城市交通规划有所调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0题,在15:20时单车数量多,如果是公交站点,这个时段公交车比较多,人们不大可能选择用单车,晚上23:35时单车数量很少,晚上没有公交车,人们反而会选择用单车,故选B项。第11题,共享单车是新型环保出行,有利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缓解交通拥堵,对城市交通规划会有所影响,但单车出街多为短途,对公交客流不会造成大的影响,选D项。
答案 10.B 11.D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两洋铁路”将东起大西洋海岸的里约热内卢州的阿苏港,向西北方向延伸,跨过富含铁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戈亚斯州,然后穿过盛产大豆和牛肉的农业核心地带,进入秘鲁境内,后到达太平洋边的巴约瓦尔港,下图为规划中“两洋铁路”路线图。
(1)说明“两洋铁路”的修建对沿线地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2)简述“两洋铁路”对沿线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影响。
(3)简述中国在图示区域合作开发建设“两洋铁路”的重要意义。
解析 第(1)题,“两洋铁路”的修建,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推动城市规模扩大,等级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促使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第(2)题,“两洋铁路”的修建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农业结构调整、市场范围、运输成本等方面分析。有利于沿线各地发展优势农业,发展产销对路、量大质优的农产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多;沿线减少自给农业规模和布局,增加商品农业、乳畜业、园艺业等产业的规模,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交通线的延伸,降低农产品运输费用,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降低农业生产物资运输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第(3)题,中国在该地进行“两洋铁路”修建的意义,主要从合作双赢的角度分析。促进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利于中国铁路技术及产品输出;加快南美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并为货物运输和人员交往提供便利;减弱巴拿马运河对国际物流的垄断地位,改变西半球交通运输的传统格局。
答案 (1)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扩大,等级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2)沿线各地发展优势农业,发展产销对路、量大质优的农产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多;沿线减少自给农业规模和布局,增加商品农业、乳畜业、园艺业等产业的规模,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交通线的延伸,降低农产品运输费用;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降低农业生产物资运输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3)促进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利于中国铁路技术及产品输出;加快南美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并为货物运输和人员交往提供便利;减弱巴拿马运河对国际物流的垄断地位,改变西半球交通运输的传统格局。
PAGE
1(共38张PPT)
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综合思维】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综合思维】
3.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愿景与行动。【综合思维】
4.认识到发展中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概念
指全球普遍存在的或者带来全球性影响的资源耗竭、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原因
(1)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短缺。
(2)人口增长过快,进入环境的废弃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会导致环境_______;大量索取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会导致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污染
3.表现
(1)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________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①煤炭大量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与大气中水汽结合而形成______、酸雾,使草木枯萎,土壤及水体酸化、建筑物遭______。
②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引发全球气候______,继而加速冰雪消融,海平面______,导致沿海低地遭海水侵扰,及持续高温、干旱、飓风、特大暴雨与暴雪等灾害的发生。
固体
酸雨
腐蚀
变暖
上升
③生产制冷剂、发泡剂的氟氯烃等人造化学物质的分解使用,使大气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地区出现臭氧层________。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______,大气层温度发生变化并出现气候异常,威胁地球上的生命。
(2)人类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________
、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灾难。
(3)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从环境污染事件向________生态破坏发展。
空洞
增强
荒漠化
全面
知识清单二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1.基本内涵
(1)_______持续发展是条件:经济发展不仅要重视增加数量,更要追求改善_______,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
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发展要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_______,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
经济
质量
社会
生态
协调
2.原则
(1)公平性原则: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同代人之间、全球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______。
(2)持续性原则:人类必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3)共同但有区别的______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公平
责任
3.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知识清单三 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
1.途径:技术途径、制度途径、_______途径、教育途径。
2.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_______、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
能源
3.行动:
(1)节约每一度电。
(2)节约每一滴水。
(3)节约每一升油。
(4)少用一次性制品。
(5)养成______生活习惯。
(6)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
低碳
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
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
土壤盐碱化—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地区
(4)我国华北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绿水青山”指生态持续发展,金山银山指经济可持续发展。
你今天低碳了吗?
任务清单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情境探究
[情境]
[探究]
(1)列举漫画反映出的环境问题。
(2)漫画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森林破坏、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 (2)人口增长过快
素养凝练
1.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
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
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3)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破坏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4)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素养应用
读漫画《危险》,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故选D项。第(2)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故选D项。
答案 (1)D (2)D
任务清单二 分析可持续发展
情境探究
[情境]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该县传承千年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农民在山脚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鱼啄食杂草与小虫,在稻田里自然生长。下图为青田县“稻田养鱼示意图”。
[探究]
“稻鱼共生”生产方式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说明其具体表现。
提示 水稻田为田鱼提供生存环境、食物;田鱼为水稻除草、吞食害虫、耘田松土;稻鱼共生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投入等。
素养凝练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特别提示]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内涵实际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
2.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3.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素养应用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 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选C项。第(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故选D项。
答案 (1)C (2)D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综合思维】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综合思维】3.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愿景与行动。【综合思维】4.认识到发展中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概念
指全球普遍存在的或者带来全球性影响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原因
(1)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短缺。
(2)人口增长过快,进入环境的废弃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会导致环境污染;大量索取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会导致生态破坏。
3.表现
(1)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①煤炭大量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与大气中水汽结合而形成酸雨、酸雾,使草木枯萎,土壤及水体酸化、建筑物遭腐蚀。
②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继而加速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遭海水侵扰,及持续高温、干旱、飓风、特大暴雨与暴雪等灾害的发生。
③生产制冷剂、发泡剂的氟氯烃等人造化学物质的分解使用,使大气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地区出现臭氧层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大气层温度发生变化并出现气候异常,威胁地球上的生命。
(2)人类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灾难。
(3)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
知识清单二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1.基本内涵
(1)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经济发展不仅要重视增加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发展要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
2.原则
(1)公平性原则: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同代人之间、全球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必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3.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知识清单三 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
1.途径:技术途径、制度途径、经济途径、教育途径。
2.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行动:
(1)节约每一度电。
(2)节约每一滴水。
(3)节约每一升油。
(4)少用一次性制品。
(5)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6)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
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
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
土壤盐碱化—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地区
(4)我国华北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绿水青山”指生态持续发展,金山银山指经济可持续发展。
你今天低碳了吗?
任务清单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情境探究
[情境]
[探究]
(1)列举漫画反映出的环境问题。
(2)漫画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森林破坏、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 (2)人口增长过快
素养凝练
1.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南方地区
(3)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破坏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4)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素养应用
读漫画《危险》,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故选D项。第(2)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故选D项。
答案 (1)D (2)D
任务清单二 分析可持续发展
情境探究
[情境]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该县传承千年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农民在山脚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鱼啄食杂草与小虫,在稻田里自然生长。下图为青田县“稻田养鱼示意图”。
[探究]
“稻鱼共生”生产方式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说明其具体表现。
提示 水稻田为田鱼提供生存环境、食物;田鱼为水稻除草、吞食害虫、耘田松土;稻鱼共生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投入等。
素养凝练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特别提示]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内涵实际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
2.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3.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素养应用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 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选C项。第(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故选D项。
答案 (1)C (2)D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
课堂学业达标
读漫画“美好的回忆”,完成1~2题。
1.此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2.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 第1题,该漫画画的是一农夫利用骆驼在沙漠上耕种,其“美好的回忆”是在田地里利用牛来耕种,漫画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严重,故选B项。第2题,土地荒漠化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故选C项。
答案 1.B 2.C
2017年我国完成快递数量401亿件,快递包装用纸不断增加。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据官方数据,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达1
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据此回答3~4题。
3.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重复性
4.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 )
①增加快递包装成本 ②减少森林破坏 ③增加快递发送速度 ④减少快递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共享快递盒,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重复使用的快递盒,减少纸箱的使用,从而减少森林破坏,这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故选B项。第4题,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大大减少纸箱使用,减少因造纸而砍伐的森林,也减少了快递包装纸而产生的垃圾,②④正确。由于共享快递盒重复使用次数多,根据材料提示,可知不会增加快递包装成本,快递发送速度与快递包装也没有多大联系,①③错误。故选D项。
答案 3.B 4.D
“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如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6.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 第5题,“绿色出行”倡导的是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读图可知,2011年后,市民出行自行车占比开始上升、小汽车出行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占比明显上升。故选D项。第6题,小汽车出行占比的下降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占比的上升,会使道路上小汽车的数量减少,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故选B项。
答案 5.D 6.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还是“成功”。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对于材料二漫画,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仍然可以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解析 “断三指,留其两指”的发展,实际上忽略了其五指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答案 (1)经济 社会 生态
(2)不同意。 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课后质量评估
“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都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的。“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据此回答1~2题。
1.“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协调思想
D.人地对抗性思想
2.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济”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故选C项。第2题,“宇宙飞船经济”实现物质循环使用,并不产生污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活动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故选D项。
答案 1.C 2.D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考虑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式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种发展模式。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4.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现象,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经济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尖锐矛盾
解析 第3题,“牧童经济”是指传统经济模式,轻视自然并无节制的开发破坏环境,但不包括自然灾害,故选C项。第4题,“牧童经济”使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突出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B、C错误。目前,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现象,对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构成了巨大压力,所以“牧童经济”并非只是发展中国家的现象,A错误,D正确。故选D项。
答案 3.C 4.D
5.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解析 A、C、D选项表示经济活动中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或无害化生产,均属于循环经济;只有B选项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选B。
答案 B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6题,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为④,沼气可以作为能源,沼渣、沼液可以作为肥料。故选D项。第7题,大面积焚烧秸秆,会产生烟尘和灰烬,形成大气污染;秸秆焚烧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故选A项。
答案 6.D 7.A
下图为“鄂尔多斯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该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读图完成8~9题。
8.该工业园区产业链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9.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不包括( )
A.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B.推动房地产投资
C.减轻环境污染程度
D.加强生产与协作
解析 第8题,图中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故选B项。第9题,从图中可以推测出,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的直接效益包括加强生产与协作,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程度,而房地产投资是该地产业集聚的间接效益。故选B项。
答案 8.B 9.B
读我国各类型城市居民直接能耗人均碳排放量构成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 )
A.Ⅰ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
B.Ⅱ型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
C.天然气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能源
D.Ⅰ型城市居民各类形式的人均碳排放量均高于Ⅱ型城市
11.在践行绿色生活中,Ⅰ型城市减排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减缓家用电器更新换代速度
B.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改集中供暖为独立供暖
D.生活用能全面使用天然气
解析 第10题,Ⅰ型城市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集中供暖排碳,我国北方冬季寒冷,需要集中供暖,所以Ⅰ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A正确;Ⅱ型城市没有集中供暖排碳,说明Ⅱ型城市位于南方地区,而东部沿海北部地区冬季寒冷,有集中供暖,B错误;图中气排碳比重较小,说明天然气不是我国城市的主要能源,C错误;读图可知,除去集中供暖排碳,Ⅰ型城市居民各类形式的人均碳排放量大多低于Ⅱ型城市,D错误。故选A项。第11题,读图可知,Ⅰ型城市交通排碳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故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交通排碳量,B正确。电排碳比重较小,减缓家用电器更新换代速度对减排影响较小,A错误;改集中供暖为独立供暖,会加大碳的排放,C错误;生活用能全面使用天然气,目前还不能实现,D错误。故选B项。
答案 10.A 11.B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位于印度洋上“既穷又富”的非洲岛国。该国“穷”在工业基础薄弱,以采矿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主;“富”在地理位置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森林和渔业资源,有众多的旅游胜地;2/5的土地上覆盖着热带雨林,80%的物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见不到。但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很大破坏,矿产资源滥挖乱掘的现状十分严重。右图示意马达加斯加岛的位置、水系及雨林分布。
简述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表现。
解析 考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表现。读材料可知,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很大破坏,矿产资源滥挖乱掘的现状十分严重。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矿产资源滥挖乱掘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涝灾害多发,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
答案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变薄,肥力下降;大气降水变率增大,旱涝灾害多发;河流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有些物种濒临灭绝。
PAGE
1(共27张PPT)
第三节 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1.了解海洋权益的相关概念和范畴。【区域认知】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综合思维】
3.掌握我国海洋发展的相关战略及其内容。【综合思维】
4.用史料说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附近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固有领土。【地理实践力】
知识清单一 海洋权益及其范畴
1.概念
海洋权益是海洋______和海洋______的总称,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所管辖的___________。
2.范畴
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_____权益、海洋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海洋文化利益。
权利
利益
专属经济区
经济
知识清单二 我国的海洋权益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等我国的相关法律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
2.范围
(1)我国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2)公海、国际海底以及_______。
(3)我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享有过境通行权。
极地
(4)我国海域分布众多岛屿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①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由岛、____、沙、滩组成,自古以来是我国固有的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南海的________主权和相关权益。
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自古以来是我国固有的领土,有_____为凭,有法为据。
礁
领土
史
3.意义
(1)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
(2)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_______完整。
(3)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
(4)有利于保护______环境。
4.解决岛屿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
最先_______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_______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上述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之处时,当事国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磋商。
领土
海洋
发现
居民
知识清单三 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1.概念
是指沿海国通过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海上航行安全等,以获取最大_______利益的指导性纲领。
2.地位
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_______战略。
3.主要内容
(1)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把我国建设成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_______强国。
海洋
根本
海洋
(2)发展海洋________: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及远洋开发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向________效益型转变。
(3)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一是友好协商,以协议的方式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坚决________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
(4)保护海洋环境:规划和建设全国海洋_______________,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经济
质量
反对
主体功能区
维护海洋安全
海洋安全是我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近代中国的灾难都是从海上开始的。中国的主要威胁都来自海上。中国的屈辱也开始于海上。中国的希望在海洋,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海洋。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那么,中华民族的强大是任何国家也无法阻挡的!
海洋强国
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任务清单 我国的海洋权益
情境探究
[情境]
材料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国台湾的大陆性岛屿。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根据图文材料,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当前,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人类应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2)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中国政府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阐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 (1)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入海污染源的控制;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达标排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增加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素养凝练
1.各类海域的划分及相关权益
海域
划分
相关权益
领海
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及于其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内水
是领海基线向陆的一面海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
毗连区
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
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大陆架
大陆架包括沿海国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专属经
济区
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等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公海
?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国际海
底区域
指国家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
2.国家管辖海域包括哪些?
国家管辖海域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对于这些海域,沿海国有权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对在这些海域内活动的一切人,包括其国民和外国人,以及他们的船舶和飞机行使属地管辖权,执行本国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3.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维护海洋权益,保持领土完整,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依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
主要范围
我国的内水、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我国船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我国海域中的众多岛屿
意义
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
解决岛屿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素养应用
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13日,由人民海军辽宁舰等组成的航母编队,首次完成跨海区、跨年度远海训练航行。读“辽宁舰航母编队首次远海训练航行路线示意”图,回答(1)~(2)题。
辽宁舰航母编队首次远海训练航行路线示意
(1)该航行路线图说明( )
①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②东海是我国的领海 ③台湾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此次远航训练告诉我们( )
A.有争议的海域需要通过武力解决争端
B.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海军
C.解决海洋权益争议应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进行
D.只有远航训练海域是我国的领海
解析 第(1)题,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但这不能通过航行路线说明,①错误;东海海域只有一部分是我国领海,并非全部,②错误;台湾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正确;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④正确;故选B项。第(2)题,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域划界争端,我国政府坚持友好协商的基本方针,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进行,但远航训练并不能说明这一原则,A、C错误,远航训练海域不是我国领海全部,D错误。故选B项。
答案 (1)B (2)B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海洋权益的范畴。
2.我国海洋权益的范围。
3.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意义。
4.解决岛屿国际争端的原则。
5.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地位及主要作用。
6.长江生态保护的原因、措施。第三节 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1.了解海洋权益的相关概念和范畴。【区域认知】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综合思维】3.掌握我国海洋发展的相关战略及其内容。【综合思维】4.用史料说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附近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固有领土。【地理实践力】
知识清单一 海洋权益及其范畴
1.概念
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所管辖的专属经济区。
2.范畴
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海洋文化利益。
知识清单二 我国的海洋权益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等我国的相关法律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
2.范围
(1)我国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2)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
(3)我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享有过境通行权。
(4)我国海域分布众多岛屿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①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由岛、礁、沙、滩组成,自古以来是我国固有的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
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自古以来是我国固有的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
3.意义
(1)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
(2)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
(4)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
4.解决岛屿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上述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之处时,当事国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磋商。
知识清单三 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1.概念
是指沿海国通过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海上航行安全等,以获取最大海洋利益的指导性纲领。
2.地位
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
3.主要内容
(1)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把我国建设成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强国。
(2)发展海洋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及远洋开发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一是友好协商,以协议的方式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坚决反对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
(4)保护海洋环境:规划和建设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维护海洋安全
海洋安全是我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近代中国的灾难都是从海上开始的。中国的主要威胁都来自海上。中国的屈辱也开始于海上。中国的希望在海洋,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海洋。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那么,中华民族的强大是任何国家也无法阻挡的!
海洋强国
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任务清单 我国的海洋权益
情境探究
[情境]
材料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
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国台湾的大陆性岛屿。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根据图文材料,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当前,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人类应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2)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中国政府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阐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 (1)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入海污染源的控制;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达标排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增加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素养凝练
1.各类海域的划分及相关权益
海域
划分
相关权益
领海
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及于其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内水
是领海基线向陆的一面海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
毗连区
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
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大陆架
大陆架包括沿海国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专属经济区
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等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公海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国际海底区域
指国家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
2.国家管辖海域包括哪些?
国家管辖海域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对于这些海域,沿海国有权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对在这些海域内活动的一切人,包括其国民和外国人,以及他们的船舶和飞机行使属地管辖权,执行本国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3.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维护海洋权益,保持领土完整,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依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
主要范围
我国的内水、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我国船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我国海域中的众多岛屿
意义
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
解决岛屿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素养应用
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13日,由人民海军辽宁舰等组成的航母编队,首次完成跨海区、跨年度远海训练航行。读“辽宁舰航母编队首次远海训练航行路线示意”图,回答(1)~(2)题。
辽宁舰航母编队首次远海训练航行路线示意
(1)该航行路线图说明( )
①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②东海是我国的领海 ③台湾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此次远航训练告诉我们( )
A.有争议的海域需要通过武力解决争端
B.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海军
C.解决海洋权益争议应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进行
D.只有远航训练海域是我国的领海
解析 第(1)题,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但这不能通过航行路线说明,①错误;东海海域只有一部分是我国领海,并非全部,②错误;台湾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正确;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④正确;故选B项。第(2)题,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域划界争端,我国政府坚持友好协商的基本方针,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进行,但远航训练并不能说明这一原则,A、C错误,远航训练海域不是我国领海全部,D错误。故选B项。
答案 (1)B (2)B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海洋权益的范畴。
2.我国海洋权益的范围。
3.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意义。
4.解决岛屿国际争端的原则。
5.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地位及主要作用。
6.长江生态保护的原因、措施。
课堂学业达标
海洋权益属于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而又不能相互替代的几种权益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据此完成1~2题。
1.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属于( )
A.海洋经济权益
B.海洋安全利益
C.海洋政治权益
D.海洋科学利益
2.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属于( )
A.海洋经济权益
B.海洋安全利益
C.海洋政治权益
D.海洋文化利益
解析 第1题,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属于海洋政治权益,故选C项。第2题,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属于海洋文化利益,故选D项。
答案 1.C 2.D
2012年6月21日,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三沙市获准成立,市政府驻在西沙的永兴岛。下图是“中国的南海诸岛”图,据此完成3~4题。
中国的南海诸岛
3.按形成原因划分,永兴岛是( )
A.大陆岛
B.火山岛
C.珊瑚岛
D.冲积岛
4.下列关于中国南海诸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②我国人民在南海活动已有1
000多年历史 ③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领土主权 ④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经营南海诸岛及周围海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3题,按形成原因划分,永兴岛是珊瑚岛。第4题,我国人民在南海活动已有2
000多年历史。
答案 3.C 4.C
岛屿之争的实质是海洋国土及海洋权益之争。下图是“海岛的专属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海岛的专属经济区示意
5.关于海岛的专属经济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所有的岛礁都享有专属经济区 ②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最大可获得43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 ③不能维持人类居住的岩礁,不享受专属经济区 ④四周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岛屿,可以同陆地一样拥有专属经济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有国际社会解决岛屿争端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最先发现原则
B.历史习惯原则
C.充分考虑现状原则
D.上述原则出现相互矛盾时可武力解决
解析 第5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四周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岛屿,可以同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例如,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最大可获得1
500平方千米领海区和43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公约》还规定:那些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经济活动的岩礁,不享受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第6题,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为解决岛屿争端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即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上述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之处,有些岛屿归属问题往往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或几种方式解决,当事国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磋商。
答案 5.B 6.D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30日,在约7.5万平方千米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蛟龙”号5
000米级第四次下潜试验顺利完成作业,采集到在海底分布广泛的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1991年3月5日,我国的申请获得了批准,我国成为继法、日、俄、印之后的第五个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先驱投资者,并获得了东北太平洋的1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2011年8月2日,在牙买加召开的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7届会议批准了中国大陆协会提出的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1万平方千米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的申请。
材料二 山东胶州湾沿海优质海砂资源丰富。某公司在该海域大规模采砂,其开采区域中心距岸最近距离为5.5千米,边缘距岸3千米,水深6.8米。该海域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文昌鱼栖息地及其他多种经济鱼类、蟹类和虾类的产卵场。采砂活动造成海洋生态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被责令停止。
(1)我国继获得东北太平洋锰结核矿产区开采权以后,又获得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产区的开采权,取得这些开采权的意义有哪些?
(2)据材料二说明采砂活动被责令停止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多金属锰结核和多金属硫化物开采权的获得既可以使我国获得矿产资源的来源增加,又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强化了国民的海洋意识。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采砂活动造成的危害有使海岸线侵蚀后退、破坏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渔业资源、造成海水污染等。
答案 (1)增加资源的保有量,缓解陆上矿产资源的紧张状况;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
(2)过度开采近岸海砂,沙滩向海里坍塌,海岸线被侵蚀、后退;近海海底从沉积环境转变成侵蚀环境,破坏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对鱼类的产量具有很大的影响,破坏渔业资源;采砂船只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海水污染。
课后质量评估
1.在日本琉球群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有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冲之鸟礁。由于海水的长期侵蚀,露出海面的岩礁逐步缩小,涨潮时只有两块礁石露出海面不足半米,不久将会被海水彻底淹没,日本政府不惜斥巨资300亿日元,从1987年起用3年时间加固该岛。日本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是( )
A.日本人多地少,围岛移民
B.该岛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用
C.该岛周围200海里的领海,12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为日本使用
D.不仅保护了该岛作为领土的法律地位,而且有据此划定专属经济区的渔利筹码和随之带来的丰富资源
解析 日本政府不惜斥巨资300亿日元,从1987年起用3年时间加固该岛。日本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是不仅保护了该岛作为领土的法律地位,而且有据此划定专属经济区的渔利筹码和随之带来的丰富资源。故选D项。
答案 D
为解决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权利纷争,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据此完成2~3题。
2.关于《公约》的理解,错误的是
A.确立的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是对公海制度的新发展
B.规定了国际海底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C.利于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
D.《公约》生效后可以有效地解决海洋权利纷争的所有问题,避免造成新的争端
3.关于公海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
B.对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C.公海只能用于和平目的
D.公海包括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
解析 第2题,公约生效后,对于一些争端地区的海洋权益问题不能全部解决,D错误。第3题,岛国的领海主权和专属经济区不属于公海,D错误。
答案 2.D 3.D
海洋权益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据此回答4~6题。
4.一国可主张的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 )
A.本国的内水和领海
B.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
C.大陆架海床和底土
D.以上都是
5.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 )
A.12海里
B.12公里
C.24海里
D.24公里
6.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属于海洋权益的( )
A.海洋政治权益
B.海洋经济权益
C.海洋安全利益
D.海洋科学利益
解析 第4题,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第5题,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第6题,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发展国家海洋经济产业等,属于海洋经济权益。
答案 4.D 5.A 6.B
7.下列海域中,我国完全享有主权,可以自由关闭的是( )
A.东海
B.黄河
C.渤海
D.南海
解析 渤海属于内水,国家享有完全主权的水域,在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
答案 C
台湾岛东北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读图完成8~9题。
8.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的(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9.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对此岛提出领土要求的原因是( )
A.钓鱼岛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经济价值大
B.钓鱼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太平洋交通要道
C.钓鱼岛关系着经济专属区的划分,附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D.钓鱼岛对日本而言,有巨大潜在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
解析 第8题,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的东北方向,位于东海。故选C项。第9题,钓鱼岛离日本近,且钓鱼岛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极大空间的海洋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所以一直以来,日本都想侵占钓鱼岛,故选D项。
答案 8.C 9.D
读下图,完成10~11题。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长(2002~2016年)
10.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包括( )
①海盐生产 ②海洋水产 ③滨海旅游业 ④海洋信息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下列关于我国海洋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传统产业产值仅次于日本
B.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
C.海洋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上升
D.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10%以下
解析 第10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盐生产、海洋水产等传统产业长期居世界第一,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信息服务属于新兴海洋产业,故选A项。第11题,海洋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多在10%以下,但2006年占10%;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但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故选B项。
答案 10.A 11.B
12.读“中国近海主要海域污染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近海海洋污染物来源主要是________。
(2)为什么海口湾、珠江口油类污染标准指数很高?
(3)无机氮、无机磷的化合物随江水大量排入杭州湾、珠江口,会引起哪些后果?
(4)保护近海海洋环境,应采取的对策是(双选)( )
A.加强宣传、加强立法、严格管理
B.控制水产养殖,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C.控制人口,改革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投入
D.禁止过度捕捞,实现“伏期休渔”管理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各地污染物中无机氮、无机磷、油类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农田施用的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石油泄漏等进入海洋都会产生这些污染物。第(2)题,海口湾、珠江口有海上油田,石油生产和调出石油海运航线上的船舶,以致意外事故导致的石油泄漏都会造成石油污染。第(3)题,近海无机盐类增加,会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海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并汇集在一起,形成赤潮现象。第(4)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要做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B、D选项主要是针对海洋生态系统采取的措施。
答案 (1)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2)沿海工业生产发达,海运繁忙,工业生产与航线上的船舶排放的油污。
(3)形成赤潮、污染海水。
(4)AC
PAGE
1(共38张PPT)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区域认知】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综合思维】
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综合思维】
4.认识到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要和环境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长江经济带的概况
(1)范围: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_______、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
_______
、贵州等11个省市,约占全国面积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______%。
(2)地位: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江苏
云南
40
2.区位优势
(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______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_________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___、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海陆
珠三角
江
知识清单二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_______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_______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综合
引领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________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发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构建以长江________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海陆
干支流
2.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
(1)“一轴”:发挥________、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2)“两翼”: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________运输通道为依托。
(3)“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
________城市群。
(4)“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上海
沪蓉
成渝
知识清单三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
(1)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2)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______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4)长江经济发展,保护______是首位。
生态
水体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例如:西部山区退______还______
、退______还______
,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坡耕地和石漠______治理;中东部平原加强湖泊、湿地保护,疏浚水道,降低______灾害风险,建设各级自然保护区。
耕
林
牧
草
荒山
洪涝
数读长江经济带
当前长江经济带面临的难题
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
1.那柯里:“世界茶园”中一条情歌悠悠的茶马古道
2.贵州: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
3.宜宾:数万条长江鲟放流维稳长江生态
4.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探索水生态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
5.洞庭湖湿地:复绿引生机
6.湖南南县:发展生态农业开启稻虾共养新模式
7.杭州富阳:产业转型换回一江清水
8.益阳垃圾发电厂:能变废为宝的城市花园
任务清单一 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条件及现状
情境探究
[情境]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贵州第一大河,干流全长1
037
km,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千米。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根据图文材料,从生产协作的角度举例,乌江流域可以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部门,并从地域联系(除生产联系)的角度提出促进该地相关产业发展的两条建设性意见。
提示 电力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机械工业(任答三个)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之间商贸联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外界信息交流,科技交流,提高创新能力。
素养凝练
1.长江流域概况
(1)自然环境
地形
既有高原、山地、丘陵,又有盆地和平原
气候
多数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
水量居我国首位,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大
自然资源
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2)社会经济概况
经济区
经济中心
主要港口
主要工业部门
商品粮基地
上游经
济区
重庆
重庆、宜宾、涪陵、万州
电力、机械制造、钢铁、有色冶金、飞机制造等
四川盆地
中游经
济区
武汉
荆州、岳阳、武汉、黄石、九江
钢铁、纺织、造船、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电器
江汉平原(粮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下游经
济区
上海
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上海
化工、纺织、钢铁、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精密仪表等
太湖平原、江淮地区
2.长江上游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开发条件
发展现状
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①三峡具有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
③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中、下游地区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
发展的有利条件
发展现状
中游地区
农业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②气候温暖湿润;
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工业
①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
②水源充足
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下游地区
农业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工业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
素养应用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之间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转换初见成效。据此完成(1)~(2)题。
(1)如图示意甲、乙、丙、丁四个工业部门投入要素对比。实行“移业就民”最有利的工业部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长江经济带“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②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③增加东部地区就业 ④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培育 ⑤降低东部地区环境压力 ⑥增加长江经济带春运压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⑤⑥
解析 第(1)题,从题干材料可知,“移业就民”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丙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故为最适合“移业就民”的部门。第(2)题,“移业就民”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东部地区就业率降低,但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环境压力也有所减轻;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西部民工不需要再到东部打工,从而降低了春运的压力,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 (1)C (2)B
任务清单二 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情境探究
[情境]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梦专辑刊登了“引江入湖再造800里洞庭”的梦想,大致内容是:在松滋前山,长江进入两湖平原的制高点,再造一个类似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在此引长江清水入洞庭湖,再现“八百里洞庭”。就像2
000多年前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一样,将给两湖平原带来一个2万平方千米的湿地圈,圈内可包含十余座百万人口生态中心城市和数百个湿地城镇。此构想旨在恢复洞庭湖生态,同时减轻长江防汛压力。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洞庭湖的面积由“八百里洞庭”演变为目前的2
000多平方千米,其面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
(2)“引江入湖”将通过朔峡运河完成,长江水将借故道东流,这有利于减轻长江________段的防汛压力。
提示 (1)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出现的次数和强度增加。
(2)荆江
素养凝练
1.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之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
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建设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2.长江中游洪灾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3.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对策
素养应用
读“汉江流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若在汉江流域①区域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丹江口水库加速萎缩
B.①区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加剧
C.汉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
D.汉江下游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植被枯萎
(2)为缓解汉江流域②区域人地矛盾,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工业
C.从②区域向①区域移民
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解析 第(1)题,①区域位于汉江流域上游山区,若大力发展种植业将导致水土流失,丹江口水库因泥沙淤积加速而萎缩,调节径流能力减弱,下游水位变化加大。①区域为酸性土壤,不会有盐碱化问题。第(2)题,②区域(丹江口库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水产养殖,并利用周边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旅游业。①区域为山区,环境容量小,接受移民会加剧人地矛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 (1)A (2)B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地位。
2.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
3.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
4.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新格局。
5.长江生态保护的原因、措施。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区域认知】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综合思维】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综合思维】4.认识到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要和环境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长江经济带的概况
(1)范围: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约占全国面积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地位: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2.区位优势
(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知识清单二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发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2.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
(1)“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2)“两翼”: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3)“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4)“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知识清单三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
(1)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2)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4)长江经济发展,保护水体是首位。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例如:西部山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坡耕地和石漠荒山治理;中东部平原加强湖泊、湿地保护,疏浚水道,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建设各级自然保护区。
数读长江经济带
当前长江经济带面临的难题
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
1.那柯里:“世界茶园”中一条情歌悠悠的茶马古道
2.贵州: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
3.宜宾:数万条长江鲟放流维稳长江生态
4.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探索水生态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
5.洞庭湖湿地:复绿引生机
6.湖南南县:发展生态农业开启稻虾共养新模式
7.杭州富阳:产业转型换回一江清水
8.益阳垃圾发电厂:能变废为宝的城市花园
任务清单一 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条件及现状
情境探究
[情境]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贵州第一大河,干流全长1
037
km,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千米。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根据图文材料,从生产协作的角度举例,乌江流域可以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部门,并从地域联系(除生产联系)的角度提出促进该地相关产业发展的两条建设性意见。
提示 电力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机械工业(任答三个)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之间商贸联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外界信息交流,科技交流,提高创新能力。
素养凝练
1.长江流域概况
(1)自然环境
地形
既有高原、山地、丘陵,又有盆地和平原
气候
多数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
水量居我国首位,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大
自然资源
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2)社会经济概况
经济区
经济中心
主要港口
主要工业部门
商品粮基地
上游经济区
重庆
重庆、宜宾、涪陵、万州
电力、机械制造、钢铁、有色冶金、飞机制造等
四川盆地
中游经济区
武汉
荆州、岳阳、武汉、黄石、九江
钢铁、纺织、造船、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电器
江汉平原(粮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下游经济区
上海
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上海
化工、纺织、钢铁、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精密仪表等
太湖平原、江淮地区
2.长江上游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开发条件
发展现状
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②矿产资源丰富;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①三峡具有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③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中、下游地区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发展的有利条件
发展现状
中游地区
农业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②气候温暖湿润;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工业
①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②水源充足
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下游地区
农业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工业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
素养应用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之间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转换初见成效。据此完成(1)~(2)题。
(1)如图示意甲、乙、丙、丁四个工业部门投入要素对比。实行“移业就民”最有利的工业部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长江经济带“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②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③增加东部地区就业 ④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培育 ⑤降低东部地区环境压力 ⑥增加长江经济带春运压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⑤⑥
解析 第(1)题,从题干材料可知,“移业就民”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丙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故为最适合“移业就民”的部门。第(2)题,“移业就民”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东部地区就业率降低,但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环境压力也有所减轻;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西部民工不需要再到东部打工,从而降低了春运的压力,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 (1)C (2)B
任务清单二 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情境探究
[情境]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梦专辑刊登了“引江入湖再造800里洞庭”的梦想,大致内容是:在松滋前山,长江进入两湖平原的制高点,再造一个类似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在此引长江清水入洞庭湖,再现“八百里洞庭”。就像2
000多年前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一样,将给两湖平原带来一个2万平方千米的湿地圈,圈内可包含十余座百万人口生态中心城市和数百个湿地城镇。此构想旨在恢复洞庭湖生态,同时减轻长江防汛压力。
[探究]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洞庭湖的面积由“八百里洞庭”演变为目前的2
000多平方千米,其面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
(2)“引江入湖”将通过朔峡运河完成,长江水将借故道东流,这有利于减轻长江________段的防汛压力。
提示 (1)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出现的次数和强度增加。
(2)荆江
素养凝练
1.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之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建设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2.长江中游洪灾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3.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对策
素养应用
读“汉江流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若在汉江流域①区域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丹江口水库加速萎缩
B.①区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加剧
C.汉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
D.汉江下游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植被枯萎
(2)为缓解汉江流域②区域人地矛盾,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工业
C.从②区域向①区域移民
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解析 第(1)题,①区域位于汉江流域上游山区,若大力发展种植业将导致水土流失,丹江口水库因泥沙淤积加速而萎缩,调节径流能力减弱,下游水位变化加大。①区域为酸性土壤,不会有盐碱化问题。第(2)题,②区域(丹江口库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水产养殖,并利用周边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旅游业。①区域为山区,环境容量小,接受移民会加剧人地矛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 (1)A (2)B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地位。
2.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
3.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
4.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新格局。
5.长江生态保护的原因、措施。
课堂学业达标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下图为长三角和川渝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川渝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
①资金充足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西电东送”工程中川渝地区应重点开发的能源是( )
A.水能
B.煤炭、天然气
C.核能
D.太阳能
3.在与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川渝地区应重点发展( )
A.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解析 第1题,川渝地区土地面积大,价格低廉;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价廉;故②③错误。长三角地区资金充足、技术力量雄厚,①④正确。故选B项。第2题,川渝地区水力资源丰富,“西电东送”工程中川渝地区应重点开发水电。故选A项。第3题,川渝地区土地、劳动力、矿产、水能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A正确;川渝地区石油资源不丰富,B错误;科技不如长三角优越,不适合发展高科技的产业,C、D错误。故选A项。
答案 1.B 2.A 3.A
江湖关系和谐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洪水接二连三暴发,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4~6题。
4.洞庭湖对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季节变化的影响是( )
A.汛期削减洪水流量
B.冬季长江水补给湖水
C.增加水量的季节变化
D.对枯水期流量没有影响
5.洞庭湖蓄洪能力下降的人为原因是( )
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入湖泥沙增多 ②暴雨 ③长江洪水倒灌 ④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6.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在长江上游植树造林 ②退耕还湖 ③拆除围垸,迁移居民 ④疏通出湖河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4题,洞庭湖对长江的影响主要是调节径流量(削峰补枯),使径流量变的稳定,故选A项。第5题,洞庭湖蓄洪能力下降的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湖面萎缩,①④正确,故选D项。第6题,要改变水小灾大的局面,要对河流的上、中游进行综合治理。故选A项。
答案 4.A 5.D 6.A
7.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材料二
图2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
图3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多选)( )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解析 第(1)题,长江上游流域地区森林、矿产、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第(2)题,结合图2分析可知,水土流失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结合图3分析可知,在5°~25°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第(3)题,长江上游为河流的水源涵养区,所以水土流失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土壤肥力降低。第(4)题,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坡度、土质和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第(5)题,治理水土流失需从保护和增加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及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答出3点即可)
(2)旱地 增大 (3)BCD
(4)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质条件;植被状况。
(5)(封山育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
课后质量评估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促进“归雁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最近5年,四川累计53万人参加创业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5亿元,已扶持51.9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总产值719.6亿元。据此回答1~2题。
1.四川省出现“归雁经济”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 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 ③家乡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 ④原就业地就医比较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四川省大力发展“归雁经济”能够( )
A.减缓城市化速度
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导致地价大幅下跌
解析 第1题,“归雁经济”强调的是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说明农民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技术,且原就业地主要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故①②正确,选A项。第2题,“归雁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对原就业地还是回流地来说都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A错误;无论是原就业地还是回流地都有利于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的调整,B正确;对于回流地来说因为人口增加,产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加大,对于原就业地来说会减少环境压力,改善环境质量,C错误;对于回流地来说,经济活动增加,用地增加,会导致地价上涨,对于原就业地来说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多地少,用地紧张,地价同样不会出现大幅下跌,D错误。故选B项。
答案 1.A 2.B
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长江经济带农业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长江流域有5个全国性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②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棉花的重要分布地区 ③长江流域蚕桑基地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 ④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甜菜、甘蔗、长绒棉分布基地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4.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可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 ②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 ③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仅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④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3题,成都平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故①错误;甜菜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长绒棉分布在新疆,故④错误。故选A项。第4题,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的环渤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的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③错误,故选C项。
答案 3.A 4.C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发展新格局。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轴”是指的京沪铁路
B.“两翼”中的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C.“三极”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
D.“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地级市的支撑作用
6.长江黄金水道是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依托,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水量大,水位变化小
B.上游资源丰富
C.宜宾以下可通航
D.中下游沿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解析 第5题,“一轴”是指长江黄金水道,A错误;“两翼”中的“南翼”是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B错误;“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市的支撑作用,D错误。故选C项。第6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沿途特别是中下游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社会经济发达,货流量大,人流量大,对运输需求大,D正确,C错误;A、B项是自然条件,错误。故选D项。
答案 5.C 6.D
下图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游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累计冲淤状况预测图(冲刷大于淤积为负值,冲刷小于淤积为正值)。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时段内城陵矶至武汉河段( )
A.一直以淤积作用为主
B.一直以冲刷作用为主
C.先冲刷为主后淤积为主
D.先淤积为主后冲刷为主
8.针对0~50年之间累计冲淤状况,该河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疏浚河道
B.加固河堤
C.植树造林
D.修筑大坝
解析 第7题,读图,图示为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累计冲淤状况。图示时段累计冲淤量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先冲刷为主后淤积为主,C对。故选C项。第8题,读图,图中0~50年之间累计冲淤状况表示该河段以冲刷为主,说明流水对河道侵蚀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加固河堤,B正确。侵蚀强,不需要疏浚河道,A错误。植树造林能减少河流含沙量,对减轻冲刷侵蚀效果不明显,C错误。该河段落差小,不适宜修筑大坝,D错误。故选B项。
答案 7.C 8.B
读图,完成9~11题。
9.a水电站的发电量大于c,由此可知a处比c处( )
A.流量大,落差大
B.流量大,落差小
C.流量小,落差小
D.流量小,落差大
10.关于甲、乙两个区域在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土地荒漠化
B.乙——水土流失
C.甲——大气污染
D.乙——水体污染
11.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规划沿江产业 ②减少污水排放,保护长江水质
③加强管理、依法治水等 ④严禁排放工业用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第9题,发电量与径流量和落差成正比,a水电站位于c水电站上游,因此其径流量小,其发电量大于c,故落差大,故选D项。第10题,甲位于横断山区,主要问题是生态恶化,A、C错误;乙位于低山丘陵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正确D错误,故选B项。第11题,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有关,因此要加强管理、合理布局产业、减少沿江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用水要达标排放,④错误。故选D项。
答案 9.D 10.B 11.D
12.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丙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河流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解析 第(1)题,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应从流量及其季节变化,落差大小,水流速度,有无结冰期,汛期长短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图甲和图乙分析,B支流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水能丰富,观察图例可知流域内有瀑布和果园,可开发水能和发展旅游业;而C支流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且联系了众多居民点,可以发展航运。第(3)题,仔细对比地形图和10年后的土地利用状况图,结合图例,可发现河流上游坡地开垦现象严重,有些地区出现了裸岩;湖泊面积缩小,湿地退化,湖滨地带成为农田,这是由围湖造田造成的。毁林开荒、开垦陡坡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泊泥沙淤积严重,再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使其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 (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汛期较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 对湖泊及河流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PAGE
1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天津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首都的门户。2017年2月,由北京航天城总装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从天津港启程,经过一周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据此回答1~2题。
1.飞船运输主要选择海运的根本因素是( )
A.运费
B.运输效率
C.运输量
D.安全性
2.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兴建地下铁路交通系统,主要目的是( )
A.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
B.节省地面空间,美化环境
C.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大气质量
D.缓解交通拥堵,节省出行时间
解析 第1题,飞船运输主要选择海运的根本因素是飞船体积和质量大,而海运运量大,故选C项。第2题,天津市由于城市规模大,城市问题严重,交通拥挤,大力兴建地下铁路交通系统,可以缓解交通拥堵,节省出行时间,故选D项。
答案 1.C 2.D
“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读“我国部分城市拥堵延时指数示意图”与“某市工作日拼车潜力路程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 )
A.城市的服务范围越大,拥堵延时指数就越高
B.城市规模等级与拥堵延时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C.上海市拥堵延时指数为1.87小时
D.拥堵延时指数受机动车保有量、城市道路状况影响明显
4.由材料提供的信息,可推断该市( )
A.拼车潜力与拼车距离呈正相关
B.总体来说,拼车距离越近,拼车潜力就越大
C.影响拼车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是拼车数量的多少
D.上午10点比18点拼车成功率高
解析 第3题,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上海的城市规模等级比济南、哈尔滨等城市要高,服务范围较大,但是拥堵延时指数却比较低,A、B错误;拥堵延时指数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C错误;拥堵延时指数受机动车保有量、城市道路状况影响明显,D正确。故选D项。第4题,4
km距离以内的拼车潜力与拼车距离成正相关,4
km距离以外的拼车潜力与拼车距离成负相关,A错误,B正确;拼车的成功率与拼车数量的多少没有关系,C错误;上下班时间拼车成功率显然要比非上班的时间的拼车成功率更高,D错误。故选B项。
答案 3.D 4.B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的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城区的扩展与主要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时期向南北方向扩展——历史因素
B.乙时期沿主要公路扩展——地形因素
C.丙时期向东北方向扩展——交通因素
D.丁时期向多个方向扩展——行政因素
6.丁时期与丙时期比较,该城市( )
A.交通的发展促使城区面积向东大规模扩展
B.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不受河流影响
C.工业用地考虑地价因素,多分布在城市外围
D.新增工业区为防止大气污染,建在城市西北部
解析 第5题,甲时期沿河流扩展,靠近水源,交通便利,A错误。乙时期沿主要公路扩展,是受交通因素的影响,B错误。丙时期向东北方向扩展,是受铁路建设的影响,属于交通因素,C正确。丁时期向多个方向扩展,但均是沿着交通线延伸,属于交通因素,D错误。故选C项。第6题,读图可知,丁时期与丙时期相比,城区面积扩大,主要向东南和西北方向扩展,A错误;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仍然受到河流的影响,B错误;工业用地占地面积大,考虑地价因素,多分布在城市外围,可降低生产成本,C正确;我国南方城市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新增工业区建在城市西北部,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D错误。故选C项。
答案 5.C 6.C
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引领下,重庆在开通渝新欧、渝沪和渝深铁路货运班列基础上,对内把铁路线延伸到机场和港口,对外建设重庆——越南河内、重庆——新加坡、重庆——缅甸仰光的国际大通道,致力于实现欧洲与亚洲之间铁路、航空、公路、水路的多式联运,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推动重庆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读图,完成7~8题。
7.把铁路线延伸到机场和港口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货物转运效率
B.增加本地就业机会
C.提升重庆城市等级
D.扩大电子产品出口
8.重庆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对本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交通产业的发展
B.提高铁路运输比重
C.增强经济辐射能力
D.向高科技经济转型
解析 第7题,将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多式连接,形成综合运输网,大大提高了货物的转运效率,故选A项。第8题,重庆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可推动重庆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
答案 7.A 8.C
读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完成9~10题。
9.该工业地带的能源优势是( )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太阳能
10.图中的钢铁工业基地②的突出区位优势有( )
A.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B.资源、能源丰富
C.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
D.市场巨大
解析 第9题,长江流域地势起伏大,径流量大,水能蕴藏量大,故选C项。第10题,②是位于雅砻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攀枝花,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中心。故选B项。
答案 9.C 10.B
读长江流域经济分布示意图,回答11~13题。
长江流域经济分布示意
11.长江流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________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 )
A.重庆以下
B.宜宾以下
C.宜昌以下
D.下游地区
12.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粮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粮食作物只有水稻
B.蚕丝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C.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
D.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
13.有关长江流域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海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交通发达,科技力量强,消费市场广大 ②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陆运输方便,接近原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市场 ③长江上游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电丰富,接近全国商品棉基地 ④攀枝花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水电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11题,长江流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故选B项。第12题,长江流域粮食作物除水稻外还有小麦、玉米,粮食产量约占全国一半,A、D错误;蚕丝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B错误;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C正确。故选C项。第13题,长江上游无商品棉基地,③错误。故选C项。
答案 11.B 12.C 13.C
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读“我国钓鱼岛附近地形及剖面图”,完成14~15题。
我国钓鱼岛附近地形及剖面图
14.有关钓鱼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钓鱼岛在清朝初期已属中国
B.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
C.面积约7.3平方千米
D.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
15.从地质上看,钓鱼岛( )
A.地处东海大陆架
B.其东侧是大陆架
C.处在太平洋板块
D.处在冲绳海槽
解析 第14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总面积约5.69平方千米,其中钓鱼岛面积约3.91平方千米,C错误。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在历史上,明朝初期钓鱼岛就已明确属中国所有,A错误。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水深不足200米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向东与琉球群岛之间以水深2
000多米的冲绳海槽相隔。因此,钓鱼岛既不是所谓“归属不明”的无主岛,也不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而是我国台湾省的附属岛屿。B错误,D正确。故选D项。第15题,从地质上看,钓鱼岛地处东海大陆架,故选A项。
答案 14.D 15.A
读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图,回答16~18题。
16.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程度的分布特点( )
A.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B.由陆地向海洋递增
C.由沿海向外海递减
D.由沿海向外海递增
17.导致江苏省沿海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 )
A.石油污染
B.沿海陆地污染物的排放
C.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
D.重金属污染
18.下列保护江苏省沿海生态环境的措施,错误的是( )
A.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B.加强入海污染源的控制
C.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D.停止实行“伏季休渔制”
解析 第16题,读图,根据图例,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程度在沿海重、外海轻。分布特点是由沿海向外海递减,故选C项。第17题,根据图中距陆地越近,污染越严重的趋势分析,污染源主要来自沿海陆地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不一定是石油,可能是生产、生活的污水污染,也可能是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重金属污染等,故选B项。第18题,保护江苏省沿海生态环境就是经济、环境等协调发展,而停止“伏季休渔制”必然会造成过度捕捞,鱼类生态环境破坏。故选D项。
答案 16.C 17.B 18.D
读人地关系模式图,回答19~20题。
19.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①环节过程中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20.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的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荷兰人围海造田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条件,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解析 第19题,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属于发生在①环节的情况。故选A项。第20题,洞庭湖的围湖造田易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相对立的一种行为。故选A项。
答案 19.A 20.A
2016年11月,在第22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促成有效机制的建立,确保《巴黎协定》的执行与落实。该协定明确各缔约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保持全球升温控制在2
℃以内的长期目标。据此完成21~22题。
21.协定明确各缔约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符合的原则是( )
A.共同性、公平性
B.持续性、公平性
C.公平性、持续性
D.持续性、共同性
22.为实现全球升温控制在2
℃以内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是( )
A.减缓工业化进程
B.降低城市人口比重
C.全面使用新能源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解析 第21题,根据题干“共同”得出共同性原则,“有区别”得出公平性原则。故选A项。第22题,减缓工业化进程、降低城市人口比重均不符合我国国情;当前我国还不能全面使用新能源;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故选D项。
答案 21.A 22.D
阳白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部山区,盛产玉米、高粱,素有五台“粮仓”之称。然而,有一段时期,阳白村却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怪圈。目前该村通过种田产粮、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生虫、粉虫喂鸡、鸡粪种粮的循环农业链条实现了闭合发展。据此完成23~25题。
23.过去阳白村“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产品品质低
B.农村劳动力少
C.交通运输不便
D.对市场适应性差
24.该村突破“增产不增收”怪圈的关键环节是( )
A.粮食酿酒
B.酒糟喂牛
C.牛粪生虫
D.粉虫喂鸡
25.该村发展循环农业可以( )
A.增加可用耕地面积
B.加快城市化进程
C.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D.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解析 第23题,阳白村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品质高,A错误;其所在地区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充足且廉价,B错误;交通运输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外运,但不是使阳白村陷人“增产不增收”怪圈的主要因素,C错误;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该村过去一直以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生产为主,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农业发展方向,极易造成“增产不增收”,D正确。故选D项。第24题,由材料可知,该村循环农业链条突破“增产不增收”怪圈的关键是对粮食进行深加工和利用,以粮食酿酒环节为切入点,以酒糟喂牛、牛粪生虫、粉虫喂鸡等环节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故选A项。第25题,阳白村发展循环农业,并没有增加耕地面积,A错误;该循环农业链条可以促进该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不是加快城市化进程,B错误;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C正确;农产品的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D错误。故选C项。
答案 23.D 24.A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7分)
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
(1)结合上图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3分)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据图所示信息说明原因。(1分)
(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3分)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经济发达,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利用交通的建设;而且从图示来看,津、京两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第(2)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需要穿越山地,地形复杂,工程量大。第(3)题,交通建设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扩大区域的就业、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经济收入,而且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破坏。
答案 (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27.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20分)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支流:A________、B________;(2分)
②湖泊:D________;(1分)
③城市:E________、F________;(2分)
④水利枢纽:G________、H________。(2分)
(2)中游地区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而下游地区________、机电、化纤等工业在全国的地位突出。(3分)
(3)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2分)
(4)“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是什么?(2分)
(5)长江横贯东西,具有较高的通航价值,试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长江的航运能力。(6分)
解析 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条件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荆江之险在于其弯曲回肠,排水不畅,泥沙淤积成地上悬河,易发生水患。影响长江的航运能力的自然因素侧重流量、通航里程、通航时间等方面。
答案 (1)①嘉陵江 赣江 ②鄱阳湖
③武汉 重庆 ④三峡 丹江口
(2)冶金 机械 轻纺
(3)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并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4)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弯道多,荆江位于由山区进入平原的地段,流速变缓,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河”,易发生洪涝灾害。
(5)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量大、汛期长;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形,流量平稳;无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流程长,通航里程长。
2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大桥通车将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它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材料二 读下表。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大湾区基本情况对比表
东京湾区
纽约湾区
旧金山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面积(万km2)
1.36
2.15
1.80
4.33
人口(万人)
4
347
2
340
715
6
671
GDP(万亿美元)
1.80
1.40
0.76
1.40
人均GDP(万美元)
4.1
6.0
10.0
2.0
第三产业比重(%)
82.3
89.4
82.8
62.2
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766
465
227
6
520
机场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1.12
1.30
0.71
1.75
世界100强大学数量(所)
2
2
3
4
财富500强公司数量(家)
38
17
16
17
(1)简述港珠澳大桥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社会经济作用。(3分)
(2)与其他世界三大湾区相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条件。(4分)
(3)分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2分)
解析 第(1)题,港珠澳大桥建成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作用考查的是交通运输的意义,结合材料“该桥的贯通从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等方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可知,可缩短港珠澳之间的交通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区域内、外联系,扩大交流;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加快区域发展;促进资源融合、产业聚集和人才汇聚。第(2)题,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三大湾区的优势条件要结合材料从面积、人口、集装箱吞吐量及大学数量角度分析。读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大湾区基本情况对比表可知,面积为4.33万平方千米,比其他面积大,从人口来看,为6
671万,人口数量最多。从吞吐量看,为6
520万TEU,较其他湾区多。从世界100强大学看,为4所,较其他湾区多,科技发达。第(3)题,大湾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要从合作、辐射带动作用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利于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答案 (1)缩短港珠澳之间的交通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区域内、外联系,扩大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和人才汇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土地面积大,发展空间广阔;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科技实力强;客、货吞吐量大,交通便利,运输能力强。
(3)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利于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将由西北的一域独大变成全国各地全面开花。2016年12月31日,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南侧慈溪市的周巷水库、长河水库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一期100兆瓦并网发电,年发电2.2亿千瓦时,相当于7.04万吨标准煤的发电量,所发电全部并入国家电网。
“渔光互补”项目在水面上架设的光伏板对水面遮光,既能调控水温又能抑制有害藻类、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研发团队创造的“藻菌调控技术”“精准投喂组合”“底排污技术”等,解决了传统养鱼排污难、鱼类交叉感染的难题,实现了水面上架设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面下养殖鲻鱼等高端水产品的企农双赢。下图为我国某年光伏发电地区分布及慈溪市水库“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景观。
(1)与浙江相比,说明西北地区发展光伏发电的条件。(6分)
(2)“渔光互补”模式是一场能源与养殖的“绿色革命”,请分析说明。(6分)
(3)指出慈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运营需克服的自然灾害。(2分)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光伏发电的条件。主要从光照资源、土地条件、市场条件、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角度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光照强,纬度高,夏季白昼长,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地价低。但是比起浙江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电力需求小,就地消纳能力弱,与东部市场距离远,电网输送能力有限,外送成本高。第(2)题,从绿色能源来讲,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将太阳能发电并入国家电网,缓解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紧张问题;能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燃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光伏板架设在水面,节省土地资源。从绿色养殖来讲,光伏板遮光能抑制有害藻类、促进有益藻类生长,优化水生生态环境,使水质变好;“藻菌调控”等技术,解决了传统养鱼排污、鱼类交叉感染等难题,减少了鱼类病害,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3)题,主要结合区域特征从气象灾害方面来进行分析。慈溪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形成洪涝灾害;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易受台风的影响。
答案 (1)有利条件:纬度较高,夏季白昼长,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地价低。
不利条件:经济相对落后,电力需求小,就地消纳能力弱;与东部市场距离远,电网输送能力有限,外送成本高;经济相对落后,资金不足。
(2)能源:太阳能发电并入国家电网,缓解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紧张问题;是清洁能源,能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燃煤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光伏板架设在水面,节省土地资源。
养殖:光伏板遮光能抑制有害藻类、促进有益藻类生长,优化水生生态环境,使水质变好;“藻菌调控”等技术,解决了传统养鱼排污、鱼类交叉感染等难题,减少了鱼类病害;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形成洪涝灾害;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夏秋易受台风的影响。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