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猴王出世 课件+素材(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7 猴王出世 课件+素材(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9 21:00:30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猴王出世
吴承恩《西游记》
会认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
2
3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他们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作品简介
—————————
1.先读书本的前言、回目和后记,大体上了解书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和基本内容。
2.制定阅读计划,分阶段开展阅读。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读正文部分,了解人物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
3.为把书读透,小组内可以开个读书会,共同讨论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分析人物形象。
4.一边阅读,一边摘抄,并写上小批注,读完全本后,写一篇读后感。
活动建议
—————————
知识链接
吴承恩(1506—1583),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喜欢读稗官野史,熟悉古代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也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多音字

pì:精辟 辟谣
bì:辟邪 复辟

yǐn:饮料 饮水思源
yìn:饮马 饮场
词语学习
喜不自胜:(成语)欢喜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胜,能承受。
造句:听到自己被北大录取的消息,他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成语)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造句:这可真是天造地设的一段好姻缘。
抓耳挠腮:(成语)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
造句:他发现试卷上的题自己都不会做,急得抓耳挠腮。
词语理解
近义词
迸裂——(破裂)
炎热——(酷热)
宽阔——(宽广)
开辟——(开拓)
顽劣——(顽皮)
反义词
炎热——(寒冷)
宽阔——(狭窄)
欢喜——(难过)
仔细——(马虎)
顽劣——(乖巧)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写石猴不寻常的出世及出世后的生活。
第二部分(2):写石猴勇敢地跳入水中,却意外地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3、4):写众猴听完石猴的介绍,随他进洞,并拜他为王。
2.根据你的预习情况,简要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来历:仙石迸裂,石猴诞生。
成王:跳水寻源。石猴找到了山涧水的源头,发现了水帘洞,并把众猴带了进去,安眠稳睡,各享安家之福。因此众猴拜石猴为王,成为了美猴王。
课文解读
1.找出文中描写石猴出生相关的句子,说说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一段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好一个神奇的仙境宝地!石猴不比其他众猴,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2.这只从石头里蹦出的石猴有什么特点?结合相关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石猴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好像一幅写意山水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在林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皮可爱的小石猴形象,为下文石猴敢于进洞做了铺垫。
3.石猴为什么敢进洞?结合他入洞的情景,说说石猴的特点?
原因:石猴的出生本就不同寻常,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本领;同时他也想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争做猴王。可见其敢于冒险、胆大无畏。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目”“蹲身”“纵”“跳”等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石猴动作敏捷、机智勇敢的特点,这也佐证了石猴果然拥有不一般的实力。
4.石猴发现水帘洞后的反应如何?你怎么理解他所说的水帘洞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发现水帘洞后,没有惊喜和慌张,而是一处处细细查看——“抬头观看”“仔细再看”“再走再看”“左右观看”等词句显示了石猴心思细密,有其过人之处。他形容水帘洞为“天造地设的家当”,可见石猴看到那个洞就想到这是群猴绝好的容身之处,这样说比“寻到了一个洞”对众猴更有吸引力。
5.进入水帘洞后,石猴和众猴有什么不同表现?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抢、夺、占、争、搬、移”等动词写出了猴子好动、好玩、好争斗的特点,也表现了众猴得了一安身之处的高兴心情。而显然他们此时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了脑后。石猴则“端坐上面”,有理有据地指出要讲信用,要求大家兑现先前的承诺,拜自己为王。可见石猴不仅胆大、敢于冒险,而且在大家狂欢之时还能难得地保持冷静清醒,的确有能力、有资格做猴王。
写法借鉴
巧用伏笔
伏笔,就是预先埋伏下的笔墨,是在前文为后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也就是说,关系到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某些重要环节,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加以交代和照应,把事情写得合情合理。
在这篇课文中,为了使故事情节前后连贯,作者就巧妙运用了伏笔。
如开篇写石猴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而后文的石猴敢于进洞与前文石猴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照应,更有力地突出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巧用伏笔,要注意:
(1)有伏必应。在开头提到的事物,在后文也应该有所提及。
(2)伏笔要用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要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和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二者前后贴得过近,会使习作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枯燥。
1.出自《西游记》的成语。
火眼金睛 大显神通 作恶多端
浑身解数 昏头昏脑 半路出家
拓展延伸
2.和《西游记》有关的歇后语。
王母娘娘开蟠桃会——聚精会神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猪八戒的后脊梁——无(悟)能之辈(背)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的一只石猴与猴群玩耍时,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敢作敢为的特点。
猴王出世
结构图示
出世
花果山上 一块仙石
天真地秀 日精月华
内育仙胞 化作石猴
探洞
避暑洗澡 寻看源流
进出无伤 拜他为王
瞑目蹲身 真个好所在
称王
喜不自胜 安身之处
猴性顽劣 力倦神疲
何不拜我 称美猴王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课后习题
回顾一下这个故事,你觉得石猴有什么特点?
①他来历非凡,是一只饱受日精月华的石猴,他的出世充满了神秘色彩。②他有动物的特点,充满野性,机灵、顽皮。③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心系他人,有时还透出天真活泼的稚气。
谢谢观看